引用《毛泽东选集》中的一段话来评价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人们对鲁迅的评价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一定是在人门整理鲁迅的文章并出版时对鲁迅的评价

解析:

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如何评价鲁迅先生?

1、鲁迅先生被誉为什么?。

2、鲁迅,被誉为什么。

3、鲁迅被人誉为什么。

4、鲁迅被人们称作为什么。

5、被鲁迅称为。

6、鲁迅被称作为。

1.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中国的民族魂”、“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

2.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亦是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

3.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和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和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蜚声海外,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和日本著名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齐名。

4.鲁迅更被誉为中国的“民族魂”。

别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1.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2.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3.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4.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5.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众取。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李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6.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日录,大概就没人政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还不是对普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7.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拓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6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16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前不久,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的语文教材中,删减了一些鲁迅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争议。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其《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与此同时,增加了梁实秋等人的作品。这一调整,引发读者广泛争论。有人直言“鲁迅作品是鸡肋”,更激怒一些热爱鲁迅作品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术界、教育界都在议论此事。

那么,名人是怎样评价鲁迅的呢?

***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郁达夫评价鲁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茅盾说,要冒郑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叶圣陶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说,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说,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蔡元培说,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鲁迅病逝后)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在小说方面,……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

瞿秋白说,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叛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冯雪峰也曾说过,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

林贤治说,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与我们可以因它而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意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的火花。

钱理群说,在四五十年代占据支配地位的 *** 对鲁迅的经典评价中,可以看出一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趋向,即注重鲁迅结论的正确,不注重鲁迅在得出正确结论之前探索的曲折与痛苦;注重鲁迅行动的坚决、勇敢,不注重鲁迅在坚决、勇敢行为之前的犹豫与彷徨;注重鲁迅对民族的忠诚与热忱,不注重鲁迅对民族的失望,对民族弱点的憎恨,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与斗争。

法捷耶夫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美国女作家史特莱沫在她的回忆录《鲁迅具有“天才”的稀有品格》中,写道:“在他的一生的最后的几个月里,他的夫人和朋友曾劝他出国,但他总是不肯离开中国。他说,他不能在中国这种危急的历史关头离开。他知道他自己病已很深,可是他不能离开他所爱的这片国土。他说中国需要每一个人。我们回答他说,除非他出去休息一年,否则他是不能帮助中国了。但是他希望能够好起来,而他这人是很执拗的。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执笔的战斗者,他是天才,但这天才太执拗了。也许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他情愿死在自己的国土上。”

何满子说,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满子说,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一时,数十年或数百年,只是无限时序中的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历久不衰乃至是永恒的。谁记得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或伊利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辉奕世。一些英雄攫取了权力,主宰了世界,即使他们干的尽是好事,蒙益的也只是同代人或延泽若干年,何况这类角色的负作用往往甚于其所产生的正面功勋;有些所谓业迹还都是同伙人或党羽以及盲从者们鼓吹出来的虚美之辞,还须经过后世的考验。惟有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即罗曼·罗兰所说的“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推进文明延泽永世的。尤其因为,那些以事功享名的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能耐,都必须众人的参与,而且他们在建成事功后必十百倍地取得报偿;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 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终生如鲁迅所说的吃草挤奶。因此,历时越久,未来的人更能认知其伟大。因此,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完)

(注:以上摘自百度、搜狗等网站里名人评价鲁迅的部分言论。恕未能一一核实,仅供大家参考)。

对鲁迅的评价 中外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1、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2、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 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

3、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评价鲁迅:“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

4、蔡元培: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说、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多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5、陈独秀:“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6、叶圣陶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7、郑振铎说,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