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人们一向将孔子、孟子合称为“孔、孟”,将他们的学说统称为“孔孟之道”。《论语》《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孟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修身、交友和学习方面的见解。其中,孔子提到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孟子倡导的“‘舍生取义 ”的主张,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一脉相承。

拓展: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

孔子和孟子并称为什么?

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和孟子和称什么?同时被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同时被称为孔孟。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郭店楚简中儒家著作是孔孟之间缺失的重要链环。

扩展资料: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知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孟

孔子孟子合称叫什么

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叫“孔孟”,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孟子对孔子的易学思想不仅继承,而且有所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儒家学派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和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与孔子并称什么?

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