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建造塑料大棚养蛙,可提高温度5到10摄氏度,有利于青蛙的生长和越冬;

2、幼蛙入池时,要严格挑选无病无伤、体质肥壮、精神活泼的个体,下池时用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分钟;

3、 冬季大棚内外温差较大,当外界气温超过15摄氏度时,应敞开大棚,两头通气、放热,改善棚肉空气状况;

4、塑料大棚养殖因每天投饵,水质污染很快,故也应经常换水,以保证水环境良好,换水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水温相差太大,影响青蛙的正常生长,水源最好能提取深井水或预先在水质调节池用药物消毒过的池

人工养殖的青蛙,如何安全过冬?

我想每个人都非常熟悉青蛙。 它是一种常见的昆虫。 当春天来临时,青蛙、蜥蜴、蛇和爬行动物等两栖动物从漫长的冬眠中醒来,从洞里爬出来。 在外面开始新的生活。 现在让我们仔细看看:如何在人工养殖的青蛙中安全地过冬。

 青蛙养殖技术

一、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于河岸、稻田的池塘、河流和草丛中。 它们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 它们成年后以两栖动物为食。 它们通常白天躲在草丛或稻田里,在黑暗和清晨出来。 当温度低于 10°C 时,青蛙会潜入水中或土壤中冬眠。 次年春天(长江流域的三月初),青蛙会结垫,通常在四月到七月。 雌蛙一次可产34个卵,青蛙的受精卵12天即可孵化出蝌蚪。 蝌蚪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变态。

二、养殖池建设。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 一般宜选择潮湿、温暖、避光的地方,最好是长水泥池或土池。 4×6米的大型室外游泳池为单池。 池壁应抹水泥,池底留有泥土; 小院池一般为1×1.5米至2米,池深一般为1米,有灌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 泳池表面必须配备遮阳板。 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年蛙。

青蛙养殖池可以是土池、砖池或稻田。 关键是防止逃跑。 有条件者可砌砖墙或网围栏,一般高1~1.2米。 池内水深30-60厘米,在水中央或向阳面堆放土丘,为陆上青蛙提供栖息地,约占总污染量的1/3 . 在土丘上种草或庄稼。 将少量漂浮的水草放入池水中。 它被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下少量土地供变态后的幼蛙着陆。 蝌蚪池最好是水泥池,池壁坡度要平缓,便于蝌蚪栖息。

青蛙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人工养殖的青蛙如何安全过冬?

青蛙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当春天来临时,青蛙、蜥蜴、蛇等两栖爬行动物会从漫长的冬眠中醒来爬行。走出洞穴,开始新的生活。让大家仔细看看:人工育种青蛙是如何安全度过冬天的。

人工养殖青蛙如何安全过冬?

1、幼蛙饲养管理和强化驯化:采用高密度、集中圈养,每平方米100~150头的密度,在内壁光滑、内壁光滑的水泥池中圈养。同时,还需要进料定时、定量和定位。喂食时间,春秋季中午左右,夏季傍晚或早晨,每天喂食1-2次,每次喂食应在1小时左右幼蛙。体重小于50克的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饵料用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新鲜、干净、有营养。筛选、分级和分种繁殖:幼蛙驯化20-30天时,将池水晾干,将大规格幼蛙以每平方米60-80只的密度转移到蛙池中;small-size幼蛙仍留在原来的池塘里进行驯化。

2、成年蛙的饲养管理幼蛙青蛙转移到成年蛙塘后,具有大量的食物摄入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这是形成商业产出的重要时期。蝌蚪青蛙变态后,除了供给充足的饵料外,还要增加动物饲料的投喂,主要是人工养殖的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料,如蝇蛆、蚯蚓、红蠕虫和水蚤。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与混合饲料配合使用,例如油菜籽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豆粕5%,鱼粉5%,且效果均匀更好。蝌蚪水中活性,5天后可提供浓缩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菠菜、西红柿和水中的浮游生物。

此外,在土墩上饲养蚯蚓,只要每天晚上在土墩上洒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就会从巢穴中涌出,充当青蛙的诱饵。还要适量投喂一些配合饲料,及时分享营养,调整投喂密度。成年蛙饲养1个月后,当蛙体重达到100克时,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经过短期的繁殖,它可以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蛙。

青蛙是变温动物吗,怎么过冬天

青蛙通过冬眠的方式度过冬天。因为它们是变温动物,在冬季气温降低时,它们的体温也会随之降低,进而导致它们的生命活性降低,直到进入冬眠状态。青蛙冬眠前会先挖洞,然后吃足够的食物存储养分,再开始冬眠。若人工养殖青蛙,则可以在池内堆上30厘米左右厚的稻草,或在蛙池的周围向阳处挖洞,让青蛙可以安全过冬。 一、青蛙是变温动物吗

青蛙从类别方面来看属于两栖纲,也就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它们的体温是会变化的,并不是一直恒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它们属于变温动物。青蛙也不例外,它们也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的温度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有时候发生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当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青蛙自身体温也会随着升高;当温度降低的时候,青蛙的体温自然也会随之而降低。而青蛙的体温会影响到它们的活性,因此在周围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青蛙的活跃程度也就高;当外界很冷的时候,就会影响青蛙的活性。

二、青蛙怎么过冬天

青蛙属于变温动物,因此当进入冬季的时候,它们的体温就会变得比较低,活性就会降低,直到完全进入冬眠的状态,青蛙就是这样度过冬天的。一直到来年气温回升之后,青蛙才会从这种状态之中苏醒过来。在完全冬眠之前,青蛙会先寻找合适自己冬眠的地方,然后挖成一个洞穴,它们就在洞穴中冬眠;另外,在冬眠之前青蛙还会吃较多的食物,将足够的养分储存下来。

若是人工养殖青蛙的话,也可以给它们提供类似的环境让它们进入冬眠状态。可以采用盖草过冬的方式,在池内堆上大概30厘米左右厚的稻草,让青蛙可以安全过冬;另外也可以让青蛙在洞穴之中过冬,此时就需要在蛙池周围挖一些洞穴,青蛙就可以在其中过冬了,洞穴最好在向阳的地方,深度可以控制在1米左右。

人工养殖青蛙冬天怎么过

野外露天养殖做好越冬准备,有条件的可以再大棚内升温保温养殖,冬季建造塑料大棚养蛙,可提高温度5~10摄氏度。

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二、养殖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三、饲养管理

(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变态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四、繁殖技术

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种蛙要求个体肥大,开产1~2年的亲蛙为佳。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

种蛙管理: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以蚯蚓为主,诱蛾虫为辅。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 此时雄蛙鸣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产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蛙卵呈浅黄色,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

(一)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经1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