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的营养不如野生的。国内蛤蚧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几近枯竭。常成对出售,用量甚大。活体还被加工为各种中成药,如蛤蚧酒、蛤蚧精、蛤蚧补肾丸、蛤蚧定喘丸等销售国内外。 因此,每年仅广西一地收购量即达数十万对之多,由于大量捕捉,产量剧减,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刺激群众捕猎,以至陷于枯竭状况。

蛤蚧人工养殖

一、蛤蚧概述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即可。

蛤蚧主产在广西的龙州、宁明、凭祥、百色、南宁、田林等县市。广东的怀集、罗定、英德、阳春、信宜、增城等县市;云南的文山州、红河州及西双版纳州;贵州的兴义地区。国外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印尼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也有产。

蛤蚧市场货源在90年代前,主要来自野生捕捉。由于国产蛤蚧体肥、头小、肚白、鳞细、尾全、红点少,较国外产蛤蚧头大、皮薄、背部红点多有明显优势。所以国产蛤蚧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价格也较国外蛤蚧高一倍。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紧俏品。8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激增,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活动空间扩大,蛤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尤其是人们的滥捕、乱杀,使蛤蚧野生资源近于濒危,为保护蛤蚧的野生资源 ,1988年国家把蛤蚧列入二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之后,市场货源更加紧俏。为了保护蛤蚧野生资源,满足市场需求,发展蛤蚧人工养殖,乃当务之急。

二、蛤蚧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

蛤蚧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肾虚阳萎、遗精、小便频数、消渴等作用。现代临床对急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心脏性喘息、心源性水肿及神经衰弱等均有较好的疗效。1960年日本报导:整体蛤蚧具有性激素作用,国内也相继证明了这一作用,因此,临床又用于阳萎或子宫发育不全等性功能不全症的治疗。

近年,我国有近20家制药企业生产含蛤蚧的中成药近30种,专利申报65个。如人参蛤蚧精、蛤蚧大补丸、蛤蚧补肾丸、人参蛤蚧粉、蛤蚧定喘丸、海马补肾丸、蛤蚧酒、神龙春品服液、参蛤补肺胶囊等。

用于保健品的品种有神功元气袋、防泄液、龙凤长春酒、壮阳盛京丹、壮阳神袋、康泰洁身露等。

三、蛤蚧的市场分析

90年代以后,由于蛤蚧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价格逐年攀升。尤其是1988年蛤蚧列入二级保护以后,蛤蚧货源日渐短缺,市场紧绌,近乎断档。近期市场价升为13—16元/对(大);9—11元/对(中);5—6元/对(小)。

据资料统计:蛤蚧国内市场药品、保健品及配方,年需量在40—50万对之间。90年代后,虽有少量人工养殖成功,但家、野相加,年产量在20万对之间。其中广西产7万对,广东产4万对,云南3万对,贵州4万对,其它地区产3万对。不足部分由北京、天津、广州、云南等 口岸从越南、泰国、印尼、柬埔寨等国进口。为满足市场供应,改变蛤蚧长期进口状况,发展蛤蚧的人工养殖是唯一途径。

四、蛤蚧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分析

据多年蛤蚧养殖户养殖实践统计:饲养1000只蛤蚧(最小规模)一般半年多即可成为商品出售 ,除去天敌(老鼠、蛇等)及其它损耗,可净产蛤蚧400对左右。按目前市价计算,价值5250—6000元。所以养殖蛤蚧是一种时间短,效益高,市场潜力大,风险近乎等于零的好项目,其经济效益高于其它种植业和养殖业。饲养蛤蚧技术不是很复杂,不占有青壮劳力,也不占用大片耕地,蛤蚧饲料多以黑光灯诱来昆虫为主,还有含盐的米粥煮熟的南瓜、甘薯等。

饲养蛤蚧是一项农民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的项目之一。

蛤蚧怎么是一对卖的?公和母区别在那里功效区别在那里?

蛤蚧公的叫蛤,母的叫蚧,都是成对卖。

1、叫声不同:在繁殖期,雄性的叫声是很响亮的以吸引雌性,而雌性会被叫声吸引,因此通过叫声可以分辨雄雌。

2、泄殖腔不同:雄性的泄殖腔开口后(尾巴的根部)有两个椭圆形突起,雌性的是一个整体。

3、习性不同:雌性有宝宝时往往选择较阴暗的墙角、顶角、侧壁等地方产卵。将椭圆形的硬壳卵(从3毫米到45毫米)固定产在一个坚实的巢内,而雄性则只负责守护,因此依据这点很好区分蛤蚧。

扩展资料:

大壁虎的食物以各种活动的昆虫为主,包括蝼蛄、蚱蜢、飞蛾、蝉螂、黄粉虫和蚕蛾等,大壁虎是不食死的昆虫和食物的,但经过人工驯养,也可放养。

人工养殖大壁虎的过程中,应以动物性昆虫为主、植物性昆虫为辅的原则,否则易导致大壁虎的营养不良,发生疾病。

另外大壁虎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壁虎

蛤蚧是什么动物

蛤蚧别称大壁虎、蛤蚧、仙蟾等,为壁虎科壁虎属爬行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为濒危,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香港、福建及云南等地,台湾省也有记录,可入药,药用价值非常高,具有祛风、活络、散结的功效。

蛤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

蛤蚧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

蛤蚧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蛤蚧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

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大壁虎对于失去尾巴的大壁虎有着极大的优势。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

蛤蚧的食物以各种活动的昆虫为主,包括蝼蛄、蚱蜢、飞蛾、蝉螂、黄粉虫和蚕蛾等,不食死的昆虫和食物,但经过人工驯养,也可放养。人工养殖蛤蚧的过程中应以动物性昆虫为主、植物性昆虫为辅的原则,否则易导致大壁虎的营养不良,发生疾病。

哈蚧是属于两栖动物吗?

不是,是爬行动物

蛤蚧 别名:大壁虎、仙蟾、蛤蟹。

Gekko gecko L.--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守宫科Geckonidae

陆栖的爬行动物。形如大壁虎,全长34厘米。体尾等长。头呈三角形,长大于宽,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其直径为眼径之半;上唇鳞12~14,第一片达鼻孔;吻鳞宽,不达鼻孔;吻鳞后缘有三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于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三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三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复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别短小但无爪,余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余枚股孔,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为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液浸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宽;腹面近于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

蛤蚧习居于山岩或树洞内(曾在西双版纳以烟薰树洞而获得)或居住在天花板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也捕食壁虎、小鸟、小兽及蛇类等。喜在夜间鸣叫,蛤蚧之名来自其鸣声,3~5月鸣声频繁。尾易断,有再生能力。有咬物至死不放之特性,故被咬住,不易挣脱。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