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是表明一个人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具有的知识水平的标志。而教育和知识的功效就是对人的人格塑造和加工。所以,人格的塑造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因此,人格高低的体现就是人所受到并接受过教育的水平体现。

怎么理解人格才是最高学位这句话

在叔本华看来,人格是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我们生活的客观环境是如此相似,但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性却是大相径庭。人格即指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也即是性格。

人格决定我们如何面对身边的事情:一个性格良好的人即使在哪里都是会感到快乐,而一个性格不好的人,也许会把所有的快乐都看作不快乐。由此可见,使我们痛苦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一个人持久不变的便是他的品格。我们的外在物质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而内在的人格却难改变。对人们的幸福来说,善良的天性,温婉的气质、聪慧的头脑、健康的体魄等是最重要因素,我们应尽力保护这些从内可以得来的人格特质,而不要寄予希望于外界。

能够让我们快乐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所以伟大的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点看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便可知:

人们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不能多在户外活动,内在的骚动和外在的静止不能互相平衡,这样就造成了情绪上的困扰,所以应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去户外散步,身心的和谐统一才是健康的保障。健康才是最大的快乐。试想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和一个重病缠身的国王谁更快乐?这亦不必多说。

一个内在足够富有的人,他必向外界求得的就越少,反之亦然。我们赤条条的来到世上,试想,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刹那,却也是什么也带不走,我们只有自己啊。

所以我们经常想象着自己需要很多的外在物质来填充我们的内在,但凡有点智慧的人都知道,是因为心灵的贫乏才导致人们马不停蹄地向外寻求,诸如聚会,吃饭,打牌等,只要稍微闲暇一会,我们便不可忍受独自一人,必要去到人群中寻得快乐。但这样的快乐只是一瞬,或者说这样的快乐有一天连自己都厌倦了。

扩展资料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1、遗传和身体方面的因素

所谓遗传,是指上一代染色体中包含的遗传性状传给下一代的现象。遗传包括种系遗传和个体遗传两种,而在心理学中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个体遗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往往不只是容貌、体形相似,而且性格、智力、兴趣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这主要受遗传的影响,遗传不仅在身体外形方面表现出某种相似之处,而且由于子女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会经常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这样在子女身上会逐步表现出父母身上的某些个性特征。身体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外表和身体的机能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人的容貌、体形的好坏对人的个性会产生直接影响。身体外部条件比较好的人容易产生愉快、满足之感,这种自豪感容易使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反之,身体外部条件不好的人,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时间一长也容易使人形成消极的个性。

同样,人的身体的某一个或多个机能有障碍,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有残疾,也可能引起人的个性的变化,如思想压抑、情绪呆板、行动迟缓等。无论是遗传还是身体方面的因素,如果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了消极影响,个人和师长都应进行积极的引导,以使之个性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个性的影响,是指家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和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的不同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学校的文化知识、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的风貌、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

社会和社会实践对一个人的个性培养和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且可以说是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从家庭、学校到最终走上社会,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和人际交往,在反复学习担当各种新角色、新工作应有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的同时,形成和改变着某些个性特征。职业的种类、劳动报酬、荣誉、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都会对个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

4、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以外,年龄也会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影响,不同的年龄段,个性都会有明显的区别,这与人的思想发展、知识面扩大、经验的丰富有关。

总之,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是什么?

人格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这可从德与才的关系中得到启发:德是指(品德,也即人格),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现在(片面的理解就是指一个人的学位),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与才,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
第一种情况:有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种情况:有德无才。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也产生不了什么大收益,但至少不会产生什么大坏处。其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事。
第三种情况:无德无才。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在这种情况下,其做坏事被社会发现的可能性就较高,从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坏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情况虽然无德者想做坏事,但做成的概率较小,从而也就间接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破坏度。
第四种情况:无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针对上面四种情况,根据其对社会造成的收益从大到小和危害程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结果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无才,无德有才。所以,宁可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可用无德有才之人。
下面举一例子来说明:
例如,有一少女,在一个2米高的围墙内正被几个坏人围住。假设: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现;才表示具有跳过2米高围墙及高超武功的本领。这时,路过一个人:(1)有德有才,他会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坏人欺负;(2)有德无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无能为力,不过,这时他会想办法找别人来救;(3)无德无才,他也想眺进围墙干坏事,但由于能力有限,跳不进圈子,只能干着急,不过,这时他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从而为别人救少女提供间接条件;(4)无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干坏事的,而且有能力跳进圈子和几个坏人一同干坏事。四种情况中,第四种情况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
从上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唯才是举是不正确的,品德应是最根本的,其次才是才能。目前,我们选拔干部,最好是德才兼备,在二者不可兼锝的情况下,更应看重品德。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上述四中关于德与才绝对有无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实际情况是,一个人要么表现为德多才少,要么表现为德少才多,或者德才俱佳,或者德少才也少。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用人仍应以品德为重。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真正重用那些一心想着为群众办事的人,而不是那些“身怀利器”,随时准备“杀人”的人。

·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是什么

如同长大不是单纯用年龄来衡量一样,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而只达到专业水平,没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即使学识再高,本事再大,能力再强,也难以真正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符合德才兼备的原则,最终不能成才。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如何理解大写的人的含义

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这里的大写并非与小写相对。这里实际只取“大”的含义。大者,巨大、顶天立地之意。表示一个人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学位,是衡量人们学识的重要标尺,有学士、硕士、博士等;人格,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质,健康的人格包括乐观、积极、自信、宽容、善良、诚信等。具备什么样的人格,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第一部分(第1段),开场白。以本世纪最伟大的提琴家卡萨尔斯告诫前来讨教的年轻人的故事为开场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其中“优秀而大写的人”又将“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一演讲主旨寓于其中。

第二部分(第2~7段),用三个事例来印证卡萨尔斯的名言,自然点题,提示主旨。故事本身“清新而感人”,作者的叙述简洁而平实,议论更是点睛之笔,使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在青年人心中的延续。

第三部分(第8~10段),联系个人实际,抒发感慨,总结全文。第8段用一只气球作比喻,虽是作者反思自己,却也令浮躁的青年人同思。第9、10段,在思考和感慨的基础上,作者真正明白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的真谛,表达了自己朝这个目标奋进的执着。

人格——最高的学位 告诉我们什么

人格,凌驾于世界。
一个人,他拥有很多的金钱,拥有很高的地位,但他没有人格,那么这一切的虚荣都是粪便。人格,是一个人的基石,是他们可以傲然挺立,问心无愧。
人格胜于很多东西,或财富,或名誉,或地位。它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即使是一个乞丐,他只要崇高的人格,那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在浑浊的社会中,要学会独善其身,如一株白莲。保持自己的人格。

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是什么?

现在人们读书攻读所谓的学位:学士、硕士、博士,这都只是可以通过努力或是别的途径得到,而且即使获得了也只能证明人在某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有高尚的人格,宠辱不惊的心态,知足常乐的态度,那么就一定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也就获得了这个最难以得到的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