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先祖范察赶上国人暴动造反,趁乱跑到荒郊野外,国人们追来,眼看要死于非命,神奇的一幕出现,一大群乌鸦飞了出来,纷纷落在范察的头上。由于范察身上比较脏,再加上乌鸦们的配合,远远看去像一根枯树干。乌鸦救了努尔哈赤一命,所以努尔哈赤供乌鸦。

清朝的吉祥鸟 ——乌鸦

            乌鸦常常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可他却是满族的吉祥鸟。据说涵和努尔哈赤有关。

          努尔哈赤 当年被明军追杀,跑的筋疲力尽  ,昏倒在地 。忽然来了一群乌鸦,落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把它遮挡了起来,追兵没发现他就走了这,就是著名的乌鸦救驾 。

            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后,为了感谢乌鸦 ,在沈阳故宫放了一根3m多高的木柱杆子 ,安在汉白玉的石柱上,顶 部还套了一个锡斗,叫索伦神杆,祭杆的时候,就在锡斗里放上米和切碎的猪下, 供乌鸦享用 。

              此外,满族先民们与各种鸟类朝夕相处,乌鸦生性机警,只要感到危险,鸭群就惊鸣,一哄而散远走高飞,满族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因乌鸦报警躲过危险,便以此赋予了他们种种神性,成为保佑猎人的喜神。

清代满族为何如此崇敬乌鸦?

在古代的时候,每个朝代也是有着属于自己心目当中的吉祥物的,虽然这些吉祥物与现在虚拟的有所不同,甚至还是现在很常见的一些生物,但是在古代,它们的身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甚至在这些生物的背后也有着不一样的传说。在清朝,满族人是非常崇拜乌鸦的,也是非常尊敬乌鸦这种生物的。因为他们觉得就是因为乌鸦搭救了努尔哈赤,才有了满族人和清朝的出现,因此,他们就把乌鸦奉为自己的神鸟。

一、《金枝欲孽》

《金枝欲孽》是一个非常经典的TVB的连续剧,讲述的也是宫斗剧,但是在这一部电视剧当中,很多的观众却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就是他们把盘旋在宫廷房屋之上的乌鸦奉为神鸟,是不允许用弹弓打下来的,他们还会为这些神鸟准备非常精致的吃食,以供他们享用,而用弹弓打乌鸦的人是要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的。

二、早期的崇拜

早在一开始的时候,很多的民族对于乌鸦就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愫。这是因为在古代比较久远的社会当中,乌鸦是能够帮助寻找食物的人找到一些尸体的,所以乌鸦在那个时代就受到了重视,而且在很多的上古传说,或者是不同民族的历史传说当中,乌鸦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比重。但是到后来,人们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需要再依靠乌鸦来寻找食物了,就把乌鸦看作是不祥的征兆,觉得他经常会带来一些不好的消息。

三、搭救清朝祖先

而乌鸦之所以会成为清朝的神鸟,是因为在清朝的传说当中,乌鸦是帮助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躲过了明朝军队的追捕的,所以才有了后来清朝和满族的出现。乌鸦的地位也就重新上升了上来,这样的一些传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证实的史料,也并不存在着科学性和真实性,但是这也应该算得上是清朝满族文化比较独特的一个地方。

乌鸦经常被人讨厌,为何清朝皇室却奉乌鸦为神鸟?

乌鸦属雀形目,体型是属类中最大的一种,叫声难听,被人们称为老鸨,全身羽毛以黑色为主。除了叫声不讨喜外,在民间,乌鸦是一种象征不吉利的鸟,有谚语就比喻,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又有形容词,乌鸦嘴,都是因为乌鸦不吉利而起的。

满族人的神鸟

这么不吉利的鸟儿,对于满族人来说,却是神圣的吉祥鸟,还有专人负责饲养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拯救了爱新觉罗一族,说是爱新觉罗的祖先布库里的后代中有人叛变,诛杀了全族,只有一个叫樊察的小男孩逃走了,但是后面的叛军紧追不舍,樊察躲在一棵枯树下,突然飞来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使得叛军改变追击方向,这才保住了爱新觉罗的一脉。

还有一件乌鸦救主的故事,说努尔哈赤在一次战事中,打了败仗被追击,眼看着这就要气数将尽了,却遇上一群乌鸦落在他身上,盖住了他的身形,追击的士兵远远的看见一群乌鸦停在一处,就很自然的认为,那地方不可能有人,连过去看看都没有,就朝别处追去了。而努尔哈赤就因为乌鸦重获新生。

后来满清政权建立以后,努尔哈赤便在索伦杆上饲养乌鸦,包括萨满祭祀时,也会把准备好的食物放到索伦杆上,恭敬的喂给乌鸦。

乌鸦的黑历史

唐朝以前的记载中,乌鸦其实也是一种报喜的神鸟,但是为什么唐朝之后有关乌鸦的说法便大相径庭了呢?

更多的来源于古书中的巫术记载,认为乌鸦和黑色的动物都常常伴随着死亡和不详的征兆,特别是乌鸦难听的鸣叫声,会带走灵魂和生命,而且乌鸦灵敏的嗅觉,喜好吃腐蚀的特性,更加把它推向了不祥之鸟的说法。

满族人为什么视乌鸦为吉祥鸟

在我国许多地方,乌鸦都被视为不祥之物。北方民谚里有“老鸹叫,事儿来到”一说。在《封神榜》等影视作品里,将发生一场恶战前, 导演也常常设置一个静的出奇的场景,再加上几声乌鸦的鼓噪,以衬托气氛。然而,就是这种"不祥之鸟",却被满清尊崇为“神鸟”。满族的吉祥鸟是乌鸦而不是凤凰,与传说乌鸦曾经救过满族祖先有关。 据说乌鸦有五德:反哺、长生、多智、警示、无二过。成语中有“乌鸦反哺”,儿童故事中有“乌鸦喝水”。 那么乌鸦为什么能够得到满族人的敬重呢?有两种传说: 第一呢,这要先从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的索伦神杆说起。 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立着一根三米多高的木杆子,木杆子安在一个汉白玉的石座上,在这个杆子的顶部还套着一只锡斗。这个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杆子上的锡斗是装什么的呢?杆子为什么会立在这里呢? 这个杆子就是人们常说的索伦杆,又叫索摩杆,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按满族习俗,祭杆时,在锡斗里要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下水、肠子等,供给乌鸦和喜鹊享用。这种奇异的祭祀,不知始于什么时候。但为什么立杆祭天饲鸦鹊,倒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满洲实录》载:三仙女在布勒瑚里沐浴,神鹊衔一朱果放在仙女佛库伦衣上,佛库伦吃了之后就怀孕生下了爱新觉罗的祖先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领导爱新觉罗家族许多年后,他们的子孙开始变得暴虐无道,在某一年的六月间,部众群起暴动,攻破了鄂朵里城,追杀布库里雍顺的子孙,全族中只有一个叫范嗏的小男孩逃了出来。当他逃到旷野时,追兵已经赶来,在危难之际,突然一只喜鹊飞来落在范嗏的头上,追兵误认为喜鹊下是一颗枯树,便收兵回去了。从这以后,爱新觉罗家族就奉喜鹊为祖,从不加害,并留下了立杆子,供碎肉,请喜鹊享用的习俗。《清史稿》说这个故事的主人是满族的远祖范嗏;后来,他的孙子孟特穆很有智谋,将杀害他全族的仇人子孙四十多人,斩于虎兰哈达山下,为家族报了仇。这个孟特穆,也称为猛哥帖木儿,就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清代皇族奉他为爱新觉罗氏的始祖,尊为“肇祖原皇帝”。 第二呢另一个传说的版本是这样的 公元1574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年,辽东总兵李成梁攻破了女真部落首领王杲的古勒寨,其时努尔哈赤兄弟正寄住在外祖父王杲家中,于是成为俘虏。努尔哈赤非常聪明,立即跪在李成梁的马前,痛哭流涕,请求赐他一死。李成梁见他乖敏可怜,收到帐下作了随从和侍卫。据传,因努尔哈赤长相憨厚、朴实,李成梁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小憨子。 有一天晚上,小憨子在给李成梁洗脚的时候,看到他脚上有三颗黑痣,就说,“你脚上长了三颗黑痣,我给你刮下来吧。”李成梁说:“那可不行,小憨子,你知道我为啥能当上这辽东的总兵吗?”努尔哈赤说“不知道”;李成梁得意地说,“我就是因为脚心长的这三颗黑痦子,命中注定要坐这辽东的总兵。”努尔哈赤笑着说,“我不信,我脚心上还长着七个红痦子呢?”李成梁听说,忙让小憨子把鞋脱下来一看,果然有七颗红痦子,而且还非常像天上北斗七星的排列形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不就是脚踏北斗的七星混龙吗? 恰巧前两天,京城送来皇上密旨,说明朝钦天监夜观天象,看出辽东女真人中,要出一个造反的七星混龙,让李成梁秘密擒拿,这不应在了小憨子身上。 总兵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小妾喜兰,并准备明日打造木笼囚车,押解小憨子送往京城,喜兰是个善良的女人,等到李成梁睡熟后,她爬起来穿上衣裳,来到努尔哈赤住的屋里,把事情告诉了他。小憨子连夜逃出了总兵府,李成梁立即派兵去追,小憨子跑得筋疲力尽,终于,支持不住昏死了过去。 追兵眼看就到了,就在这个时候,天空中飞来了成群的乌鸦,落在努尔哈赤身上,把他遮盖在里面,追兵没有发现就走了,努尔哈赤因此获救。这就是著名的“乌鸦救驾”的故事。努尔哈赤在建国称“汗”之后,为了感谢乌鸦救命之恩,奉乌鸦为“神”,并设专门的鸦粮喂养。 除了神话传说,满族人把乌鸦奉为“神”,也可从满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鸦鹊的生物特性及萨满教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满族先民居住的自然环境来看。满族的历史很悠久,其主体的直系祖先为明代女真,而其先世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肃慎。考古资料证明,肃慎人是在以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生活的。这里森林茂密、四季分明,东临大海,河川若网。在黑龙江入海口多岛屿、湖泊,气候适宜,沼泽湖泊里生殖着大量的鱼虾,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好地方,同时也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满族先民们与各种鸟类朝夕相处,鸟类警觉的特性能为他们预报吉凶祸福,鸟类还能为迷失在密林中的猎人引路。在鸟类中,乌鸦和喜鹊是分布范围较广、比较常见的。乌鸦和喜鹊同属于鸦科,分布在满族居住地区的乌鸦主要是大嘴乌鸦。这种乌鸦“ 栖息于山区、田野、村郊大树上,……性机警,只要一只惊鸣,就一哄而散远走高飞。”[ii]喜鹊分布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是一种喜欢和人类为邻的鸟类。……性机警,觅食时常有一鸟负责守卫,即使成对觅食时,亦多时轮流分工守候和觅食。……如发现危险,守望的鸟发出惊叫声,同觅食鸟一同飞走。” 可见,在鸟类中,乌鸦和喜鹊是属于很警觉的一类的。鸦鹊遇险发出的惊叫,成为一种报警信号,为过着渔猎生活的满族先民传递着信息。由于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和生物认识的不足,以及受到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满族的先民们便因为鸦鹊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赋予它们种种神性。这些神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 、先知先觉的能力。鸦鹊的警觉性使之具有某种预测功能,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它们似乎比人类更清楚人类要找的东西在哪里。因此,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便出现了很多鸦鹊的指引者形象。如在《女镇定水》的传说中,英雄完达的双眼变成了两只喜鹊告诉女真完达的遭遇并指引女真找到宝珠。眼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获得信息的器官。 在这则传说中,眼睛变成了喜鹊,一方面是因为喜鹊羽毛的黑白相间与人眼珠的黑白相间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则是喜鹊的警觉、善于获得、传递信息的生物特性使然。同时也说明了喜鹊在满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 、护佑的能力。满族先民是渔猎民族,到森林里狩猎是族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森林里的野兽很多,打猎是一项颇危险的事情。而鸦鹊因为机警,遇到危险时高声惊叫,成群飞离。这样,就为打猎者报了警。打猎者也分外小心,或者远离危险的地方。于是,鸦鹊便被赋予守卫地域的神圣职能,成为萨满教地域的保护神,成为“林海女神”保佑进山打猎的猎人平安,成为喜神保佑人们免受灾祸。 3 、沟通人神的能力。满族信奉萨满教,认为神灵住在天上。鸦鹊可以自由遨游于天界与人界之间,于是它们便成为萨满的助手,为人神之间传递信息。与满族相邻又共同信奉萨满教的达斡尔族的萨满服肩上的鸟系用红松木刻成,上涂黑、白色;脖子为白色。将木鸟用螺丝钉固定在一个剪成“十”字形的薄铁片上,将铁片缝于肩布之中;鸟的双头向着萨满耳朵,以向萨满传报信息。当神附萨满体,神鸟即旋转转动。这一黑白相间的鸟类形象非常像喜鹊。鸦鹊能够沟通人神的能力表现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就是鸦鹊的使者形象。 以上,是从鸦鹊的警觉性来分析满族鸦鹊崇拜和神话传说中鸦鹊形象产生的原因的。此外,满族对于乌鸦的崇拜,还跟乌鸦的食腐性有关。满族的先民们采取渔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当时生产力低下,不可能经常打到猎物。而乌鸦喜欢吃野兽的尸体。人们在乌鸦聚集的地方获得意外的食物,久而久之,便逐渐崇乌鸦为神灵了。在亚洲东北部以及与之隔海相望的北美西北部沿海的原始渔猎民族中,乌鸦被视为圣物受到崇拜,证明了乌鸦崇拜与渔猎民族关系密切。 丹东是个满族人的聚集地,有统计说丹东地区有40万的满族人,丹东地区的凤城和宽甸的农村,满族人聚集的地方,每到元旦前后杀猪的时候和春节挂灯的时候,就会看到在满族人家的前院里,在院子中央会立起来一个杆子,一丈多高,这个杆子是神杆,有个名字叫“索罗”,就是满族话“神杆”的意思。在这个索罗的顶端,距最高点一尺的地方按一个包锡的方斗。杀猪和过年的时候,斗里放着猪下货、卸完猪脖圈肉剔下来的胫骨、大黄米等等,这些东西就是用来敬乌鸦,饲食乌鸦的,满族人崇敬乌鸦也祭拜乌鸦。 在很多书中都有记载满族人对乌鸦的崇拜,民国遗书《东北名胜古迹遗闻》所载:在清代,每年的二月、八月,盛京将军衙门要派人,在沈阳八门城墙上,吹海螺螺号,通知八旗旗丁领取钱粮,俗称“吹城”。而盛京内务府要派人,在沈阳故宫西院轿马场,撒放粮谷,当时称作“鸦粮”。那个时候,数以千计的乌鸦从四处飞来,饱食后翩然飞走。直到清朝的光绪、宣统及至民国时期,才逐渐废止了撒放“鸦粮”的活动,但此后乌鸦每到季节,仍然来到皇宫找食物。 清朝遗老金梁曾撰《瓜圃述异》,其中记载了沈阳故宫内曾养有一群乌鸦,成百上千,早晨出宫寻食,晚上返巢凤凰楼楼顶。这些乌鸦居住在宫内很久,直到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些乌鸦在此后的某一天飞走后,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