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有一次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眼看追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一滩芦苇荡里,追兵难以寻找,就纵火烧芦荡,顿时,大火蔓延芦荡,追兵以为努尔哈赤被活活烧死,其实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倒了,当火势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时,有一只黄狗跑到水里,沾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他身上的火被扑灭了,但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后来,当明兵前来搜索时,一群喜鹊铺天盖地落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明兵以为喜鹊在叼啄尸体,努尔哈赤已死无疑了,于是撤兵回朝。等努尔哈赤醒来时,发现身上落着喜鹊,身边躺着一条黄狗,这才明白是黄狗和

狗是怎么救努尔哈赤的?

狗是这样救努尔哈赤的:

传说,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因脚上长了七颗黑痣,这就是封建社会所说的天子之命。朝廷颁布密旨要捉拿这个有天子之命的人,李成梁也不会放过这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因而追赶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骑着大青马,带着自己心爱的大黄狗,一路夺命而逃,李成梁调集人马,追赶逃跑的努尔赤。大青马奋力奔跑,不想进入了绝境,眼看追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一滩芦苇荡里,追兵难以寻找,就纵火烧芦荡。

顿时,大火蔓延芦荡,追兵以为努尔哈赤被活活烧死,其实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倒了,当火势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时,有一只黄狗跑到水里,沾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他身上的火被扑灭了,但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在用人问题上,努尔哈赤强调了六项原则:一是必须任用贤人。二为不论亲疏门第,公正举人,“勿论根基,见其心术正大者而荐之。

莫拘血缘,见有才者即举为大臣”。三系不拘一格,用其所长,“有临阵英勇者,用以治军。

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史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体现了高超的智慧。

他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恁[nèn]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兵略,成为中国军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他在军队组织、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军事艺术等方面的作为,都可圈可点。

特别是他在作战指挥艺术上,对许多军事原则,如重视侦察、临机善断努尔哈赤御用剑、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都能熟练运用并予以发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满族人不吃狗肉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典故吗?

相传是狗救了努尔哈赤一命,所以不吃狗肉。

典故:在沈阳努尔哈赤陵对面的山上,有这样一座特别的雕塑,威名赫赫的努尔哈赤俯卧在地上,身边躺着一条黄狗,身上落着一群乌鸦。传说当年努尔哈赤的黄狗曾经在浓烟滚滚中救了努尔哈赤一命,因此努尔哈赤在建国后下令,满族人不杀狗,不戴狗皮帽子,不吃狗肉。

在各部落先民征战的时期,满族人会将机密的情报写在小块的动物皮上,然后将这块小小的皮缝在狗狗的皮下,让其将信息带到需要的地方,这种方式成为“狗信”,满语称为“indahvn mejige”。因此狗狗也是满族人不可或缺的战友,努尔哈赤常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战场通信和指挥。

扩展资料:

其它不吃狗肉的名族——

1、瑶族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腾崇拜。盘瑶、山子瑶、坳瑶崇拜盘瓠图腾,禁吃狗肉。

2、蒙古

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3、回族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