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的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评价:

梁启超: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闻一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继吴起之后,在楚国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国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

他在文学方面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他的文学成就所掩。其实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他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内容。”

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张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其二是发展为稷下精气说。稷下精气说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学。”

龚鹏程《中国文学史》: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扩展资料:

屈原留下的精神

屈原作品中展现的诗人形象,是热情又潇洒、痛苦又浪漫、执着又超越的,他深深地打动了后世读者的心灵。屈原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感悟,对于理想与人格的追求,对于现实世界的眷恋、殷忧与质疑,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

屈原金相玉质般的诗歌语言与奇幻瑰丽的文学想象,使之成为中国的“词章之祖”。屈原作品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怀、美政理想、独立人格,已经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江海之中,滋润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漫谈屈原

如何评价屈原的《国殇》

全诗分三节。
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谁能帮我整理一下后世人对屈原的评价

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http://www.mzdthought.com/html/hysn/8344.html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屈原究竟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他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
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他认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今人关注和继承。比如他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所再遭遇的苦难;还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中,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再如他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中华强调:“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不是僵硬的教条,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旗帜的永恒感召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念龙说:“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但最终仍得以肯定。”
他认为,虽然屈原当时所爱的“楚国”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当时的屈原尚仅是一种“宗国”情结,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
“在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顾久幸和何念龙等专家认为:“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不仅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张扬和继承。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个人独立创作时代的开创者,他创作的楚辞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文化传统,让文学真正成为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这种原创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对文人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划时代

《国殇》(屈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出自:《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原文:

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

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于是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赏析: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

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

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

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作者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

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

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诗人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

求屈原《国殇》的诗的赏析点评,300字以上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