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之前:一次,楚怀王今他起草“宪令”。屈原写了草稿还没有完稿,上官大夫靳尚看到了就想篡改他的稿子,屈原不许,靳尚便怀恨在心。靳尚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心里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便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非常生气,从而疏远了屈原,后来又罢免了他的左徒职务,任命他为三闾大夫,掌管宗室子弟的教育工作。靳尚一伙小人还不甘心,继续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怀王听罢大怒,把屈原放逐汉北。

放逐之后:屈原被放逐后,感到自己伟大的理想不能实现,十分痛恨上官大夫这伙小人,也非常痛心楚怀王不听自

屈原被放逐前后的详细资料

屈原大约生于公元前34O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楚国。当时正是中国思想史上诸子杂出、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屈原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知识渊博,才学非凡。

战国后期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完成转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带来的大分化,由战国初期七雄争霸的局面发展形成了秦、楚、齐三强鼎立的格局。其中,秦国由于改革比较彻底,国力比较强大,齐国地处东方,战争破坏较少,比较富庶,但国力并不强大。楚国虽是南方大国,而且历史悠久,但保守势力较大,也远远落后秦国。尤其是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用司马错之计灭了巴蜀以后,楚国所处的地位就更加被动了。

由于屈原才华出众,又懂得国家治乱的道理,还增长讲话应酬,楚怀王对他十分欣赏,重用他为左徒、他“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一次,楚怀王今他起草“宪令”。屈原写了草稿还没有完稿,上官大夫靳尚看到了就想篡改他的稿子,屈原不许,靳尚便怀恨在心。靳尚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心里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便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叫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个法令制定出来,屈原都说这是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法令了”’。楚怀王听了非常生气,从而疏远了屈原,后来又罢免了他的左徒职务,任命他为三闾大夫,掌管宗室子弟的教育工作。靳尚一伙小人还不甘心,继续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屈原知道后,对楚怀王说:“我为什么屡进忠言?我是希望大王您的美德能够发扬,祝愿大王您象三皇五帝那样,千古流芳。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大王不听信奸佞小人之言。”怀王听罢大怒,把屈原放逐汉北。

屈原被放逐后,感到自己伟大的理想不能实现,十分痛恨上官大夫这伙小人,也非常痛心楚怀王不听自己忠言劝告。所以他心中十分忧伤,创作了《抽思》、《思美人》、 《离骚》等作品。诗人在《抽思》里,回忆了他向楚怀王建议革新政治,遭受谗言而被放逐的情况;诗文激烈而悲愤:“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思美人》表现了诗人坚持改革政治的主张,虽然遭受打击,仍不动摇。可看作是《抽思》的续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诗人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一篇光芒四射的浪漫主义杰作。诗的前半篇,诗人反复倾诉了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反映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保守势力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巨大悲痛,反映出诗人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看到靳尚等一伙小人陷害贤良,楚怀王反复无常、不辨贤愚。他无限悲愤,痛苦不堪。他面对着祖国的大好山河,想到生他养他的伟大祖国将被他国所占领,他肝肠欲断、疼不欲生。他在似睡非睡之中,看到前面一片混乱,人民四处逃散,楚国君臣慌忙出逃,原来是秦国军队打到楚国来了。屈原悲愤交加,呼天唤地,请来了各路神明,唤来了历代名人先哲,让他们驱赶着日月星辰,风雷闪电,来为楚国、为人民排忧解难。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地间邀游。所有“叩间阅”、“游寿宫”、“求宓妃”、“见佚女”、“灵氛占卜”、“巫威降神”、“旧乡临脱”、“仆悲马怀”等等的上下求索,象征着诗人的苦闷和追求。这一切神话题材的运用和故事的虚构,都成了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诗人错综复杂的思想斗争和内心矛盾,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光辉的艺术形象。

屈原免官以后,秦国攻打齐国,齐、楚联合抗秦。秦国对此很担心。于是用了3条离间计。一是用张仪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用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怀王,并且骗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友善,如果楚国真正能和齐国断绝交往,秦国愿意把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地方划给楚国。”楚怀王贪心,轻信了张仪的诡计,于是同齐国绝交。楚怀王派使臣到秦国接受划给楚国的商于一带地方,张仪却说:“我与楚王商定只割让六里地方,从未听说六百里。”楚国使臣一听十分愤怒,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举兵讨伐秦国。结果楚军大败,大将屈句被俘,汉中地区丢失。楚怀王怒不可遏,派国中所有军队与秦国交战。魏国趋机偷袭楚国邓县一带,怀王害怕,把军队撤回来。齐国因怀恨楚国与之绝交,始终未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艰难。

这时楚怀王想到了屈原,把他调回来出使齐国,促使两国友好。秦国这时并不善罢干休,以割汉中一带地方为诱饵要与楚国讲和。楚怀王上一听,大动肝火:“不要地方,得到张仪就心甘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换得汉中这么大地方,合算,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贿赂了上官大夫,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鬼迷心窍,听信谎言,放走了张仪。屈原对楚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后悔莫及。接着秦国又来一计,要与楚国通婚,要怀王到秦国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一不能去。”怀王不听屈原的话,反而听了小人之言。奏国扣留了楚王并强求楚国割地,楚王不答应,结果死在秦国。楚倾襄王继位后,秦国终于给楚国以致命的打击。这时楚国上下都抱怨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这伙小人,屈原当然也不会放过他们。屈原说,楚怀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听忠良之言,而轻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这伙小人。所以内被郑袖所迷惑,外被张仪所欺骗。军队溃败,国土被占,连自己也死在秦国。令尹子兰这伙小人听了之后,火冒三丈。在倾襄王面前编造谎言,倾襄王听了非常生气,就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一边走着一边吟唱。渔夫见到他便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污浊,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渔夫说:“贤良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够随着时代变化。整个社会都混浊,为什么不随着潮流推波助澜呢?大家都醉了,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去喝酒呢?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谁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躯蒙上污垢呢?我宁可葬身在鱼腹之中,也不愿如此。”

他先后在玩水、湘水,泪罗江一带流浪,境遇十分悲惨。这个时期他先后写了《涉江》、《哀郢》、《怀沙》等作品。《涉江》一诗记叙了诗人从鄂请到淑浦的行程,抒发了诗人对于楚国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情绪,以及坚持崇高理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哀郢》写诗人离郢东迁之所思,即“哀故都之日远”,自己虽被放逐,仍然心系楚国。“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诗的结尾,以“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作比喻,充分反映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他写道:“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破了楚国京城郢都。屈原看到楚国很快就要灭亡,人民流离失所,无比悲愤、就在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写了《怀沙》一诗、他说:“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写罢.怀抱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中,以表白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抗秦到底的决心。后来,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人们吃棕于,并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纪念。

屈原虽然离开我们已两千余年,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光辉不朽的诗篇却永住人间。他的作品流传到今天的有:《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 招魂》、《天问》等20余篇。屈原死后,楚国虽有宋玉、唐勤、景差这些人爱好诗赋,但始终没有超过屈原。郭沫若说,屈原“解放了中国的诗歌,利用了民间歌谣,创造并完成了中国的一种诗体”(《沫若文集》第12卷第12O页)屈原的“艺术是富于革命性的艺术”,《楚辞》的出现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为我国文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诗经》绝大部分都是民歌,虽然经过人们的加工改造,但集体创作的痕迹还是明显的。而《楚辞》虽然也是吸取了民歌的营养,甚至沿用了民歌的形式,但它却是一种再创造,比原来的民歌提高了一大步。而且内容广泛,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以及痛苦和遭遇都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在诗歌形式上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创造了四、五、六、七言长短不拘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诗体——楚辞体,开中国辞赋之先河。这一新诗形式,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如语助词“兮”字的应用,不仅使诗歌调子婉转动人,而且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抒发奔腾澎湃的激情。还有比兴手法,早在《诗经》当中就已经广泛运用,而且比较准确和生动,但比较简单,象征也很单纯。屈原笔下的比兴手法的运用,非常丰富复杂,而且互相关联,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美人”,“香草”、“宝玉”、“明珠”等等,都成了抽象意识的象征,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对修辞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参与到整个作品的艺术构思之中。《楚辞》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我国文学史上,《诗经》为我们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而《楚辞》则是我国的浪漫主义创作之源。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诗人的丰富想象,强烈感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神话传话的运用,对美女香草的描绘等等,都是从现实生活当中升华而来的。他执著于浪漫,又不脱离和逃避现实。他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反抗斗争,也真实地写出了整个时代的动乱和变革。这种浪漫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黑暗政治的坚决斗争,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总之,屈原的作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艺术之高超,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如刘勰所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唐代大诗人李白歌道,“屈乎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人格和作品,光照千古。

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个政治改革家。他在政治改革上有一整套理论,可惜我们不能像看诸葛亮的“隆中对”那样看到他的精彩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大量诗篇中略窥一二。比如他在用人原则上,他企图打破贵族独揽朝政的格局,他主张木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到朝中作官。所以他在《离骚》里说“举贤才而授能”,“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了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因文而得举。宁威之汇歌兮,齐桓用以该辅。”从他举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出身贫贱的人照样可以作官,这种主张无疑是进步的。还有,他主张用法治思想来治理国家,振兴楚国。他在《惜往日》里回忆说:“借往日之管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定兮,属贞臣两回?。”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打击、反对贵族的特权,这在当时伟大变革的时代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在外交上,屈原主张联齐抗秦。他认为秦国不可信,只有联合齐国,共同对付秦国,才能不被秦国个别击破,但楚王不听屈原正确的建议,而听信靳尚、子兰一伙小人的错误意见,结果楚国被秦国灭亡。实践证明屈原的主张是正确的。从用人制度上,从内政外交上来看,屈原确实是位了不起的政治改革家。

古代名人屈原生平经历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

【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地,屈原是他的后代以地名屈为氏,即芈姓屈氏,有别于国君一族芈姓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羣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䓕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生平】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一直到解放后考古文物的出土才定为公元前340年。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据《离骚》中的两具:'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认为'摄提'是指'摄提格',太岁在寅曰摄提,这是以岁星所当的年次而言;朱熹则以为'摄提'是星名,这个摄提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这里以摄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述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汤炳正先生在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利簋'铭文'岁鼎克'三字中,'岁'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今人称为木星。'鼎'即贞,训为当。'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十一月为辜。'岁贞克'意为岁星正当十一月晨出东方,此系指木星的会合周期而言。这样,'利簋'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就与《史记》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记载完全吻合。'利簋'铭文'岁贞克',与《离骚》'摄提贞于孟陬'说的是同一范畴的问题,都是以岁星的运行标记年月。若按《离骚》为例,铭文可以引申为'摄提贞于仲辜';若以铭文例之,《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也可以简化为'岁贞陬'。《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岁星恰恰出现于孟春正月的那个月、庚寅这一天我降生了。这里屈原虽然没有正面记述诞生之年,但是凡夏历正月岁星晨出东方,正标志着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谓'太岁在寅'之年。这就说明了王逸以'摄提'指木星所当年次之说的正确性,而朱熹关于'摄提'是指星名的说法是片面的。

天文学家根据汉简《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和帛书《五星占》,计算出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正月,木星的位置恰恰是晨出东方,即所谓摄提格之年。以此为座标,再运用木星的会合周期和恒星周期的规律,并结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楚世家》中的历史资料,可以推算出屈原的出生年月。从周显王三年,木星经过两个恒星周期即24年的运行,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正月又晨出于东方,这一年应当就是《离骚》'摄提贞于孟陬'的'摄提格'之年。又根据日本学者新城新藏的'战国长历'该年正月朔乙丑进行推算,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日恰恰是庚寅日。因此屈原应当是出生于公元前342年夏历正月二十六日,亦即楚宣王二十八年乙卯,夏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日书》也称庚寅日出生的男子为贵。云梦本为秦地,据学者研究,云梦秦墓墓主喜为入秦之楚国遗民,因此,《日书》名为秦简,实则反映了楚人的宗教意识,这符合屈原的自述。

取名

屈原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四句是说: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释为符合《史记》中所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

经历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从屈原的作品中看,他做为贵族参与了楚国的巫术活动。考古文献表明,楚国上层贵族信巫成风。学者称:“将江陵楚墓竹简所载诸神和《楚辞·九歌》祭祀的神灵进行对应比较,可以发现竹简所载的神与《九歌》所描写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进一步为人们了解屈原当年从事巫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旁证材料。”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嫺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羣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遭受流放

流放背景:

战国时代,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斡弃周鼎,宝康瓢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在贾谊笔下,屈原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罐被当成宝物;疲牛跛驴骖驾着马车,千里马却拉着沉重的盐车;帽子本应戴在头上,现在却垫在脚下,被汗水溼透。这就是楚国的时局。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名士苏秦提出合纵,即联合六国一同抗秦,屈原积极参与此事,与苏秦一起促成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并使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因此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疏远,因为齐楚连盟,秦国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秦王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怀王。他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强烈反对,与公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张仪、子兰、靳尚,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怀王想起郑袖所说,果然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又贪图秦国的土地。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宫门。

他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亲手结成的联盟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不禁顿脚长叹。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嬃问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劝他不要再发议论了,屈原道:'我是楚国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他认为怀王会醒悟,定会分清是非的。只要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办法了。但是怀王不再召见他,他越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他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己的怨愤都写了进去。“离骚”就是“离忧”,人在遭遇忧愁的时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发自己的怨愤呢!

第一次流放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以为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沦陷。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楚怀王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绝交。

第二次流放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自尽

《渔父》中有屈原自沉前的情景(《渔父》不是屈原的作品,最明显的证据是,结尾倾向于具有道家思想的渔父,他以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否定屈原的坚贞自守。但王逸《楚辞章句》定此篇为屈原所作。):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