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驳的例子。大多数人在追凌生二胎的时候,总是会举很多生二胎的好处。那么我们可以自己准备一些反驳的例子,用以击败他们的说法。

2、听听就好。如果自己并没有生二胎的想法,但是周围的人都在劝你生二胎,那么我们就把别人的想法听听就好,没有必要过于在乎,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3、直接表明。我们可以直接把自己生二胎的顾虑说出来,毕竟是自己的家庭生活,别人也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如果是识时务的人,就不会再催你生二胎了。

4、转移话题。如果周边的人都在说生二胎的话题聊天,那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转移话题,让大家回到孩子的教育经济支出等方面。不要让大家的焦点在你身上。

5、诉说自己的辛苦。很多人生了一胎后,都不会再想生二胎,因为带孩子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我们可以直接向对方诉说自己的辛苦和不容易。

6、应付的答应。老人家都希望有子孙满堂的情况,但是年轻人的想法往往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表面答应对方的想法,实际上并不付诸行动。

家里人不断的催促自己生二胎,怎样才能合理地拒绝他们这样的要求?

自从二胎政策开放以来,有很多的家庭他们都会遇到一个催生二胎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事情,很多年轻夫妻他们都不着急,反而是爷爷奶奶或者说亲戚他们更加着急,他们一个劲的劝,而又因为是亲戚朋友,他们又是打着为我们好,为孩子好,关怀备至的一个态度来劝我们的,所以该怎么拒绝他们这样的要求又成了一门学问,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该怎么去处理这个事。

第一找他们借钱。

现在养孩子确实是挺烧钱的,以前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养孩子只管吃饱,不管吃好,但是现在可不行了,不仅仅要吃饱,而且还得要吃好。比如说现在的孩子他们都喜欢吃零食,有时候他也喜欢买玩具,偶尔还得要跑到外面去玩一下,带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算远的博物馆总是要去的吧,科技馆总得带他去看看吧,公园里总是要带他去逛吧,这些不仅仅花时间,而且同样也要花钱。当他们劝你生二胎的时候,你就找他们借钱,其实这样的话他们肯定不会再劝你了,毕竟很多人他们都不愿意借钱。

第二,用自身的例子去说服他们。

如果有人说你不生二胎,对这个孩子来说,他肯定是比较孤单的,如果出了什么事,连个商量的都没有,太孤独了。如果你自己也是一个独生子女,那么你也可以用你的例子跟他们讲,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这么多年走过来我也没觉得孤单。然后再跟他们诉苦,毕竟养一个孩子已经够累了,不是需要帮他做这个,就是要引导他学那个,一个都带的够累了,两个,那岂不是累得半死呀。

第三,我们可以选择不回应的方式,装聋作哑的方式去拒绝。

对于这个方法其实还是蛮不错的,毕竟我们装聋作哑,当没有听见,他们在那里自说自话,自然也会觉得没趣,就不会继续劝了。

婆婆经常催我生二胎,应该要怎么应对呢?

二胎政策开放后,婆婆从催生孩子上升到了催生二胎。宝妈们怀孕生子历尽辛苦,好不容易把大宝带到上了幼儿园,本以为可以轻松了,婆婆开始明里暗里讲述二胎的好处。

为什么婆婆特别喜欢催生二胎呢?答案可能和婆婆的“私心”有关

1)“私心”认为多子多孙多福气

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婆婆认为,家庭里多子多孙,福气也多。在一些家族人口众多的家庭里,孩子的姓名都是按家谱起的,有严格的规定。逢年过节整个大家族相聚一堂,哪个分支子女多,代表人丁兴旺,香火不断。

2)“私心”觉得媳妇娘家带娃多

通常家庭中都是媳妇娘家带孩子比较多,月子里为了避免婆媳矛盾,很多女性都会选择在自己娘家坐月子,和自己亲妈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要求,偶尔有一些争吵,亲妈也不会和自己记仇。出了月子后,带娃“熟练”的娘家人,自然而然就接过了带孩子的任务。婆婆想孩子的时候就去陪孩子玩一天,不用自己天天带孩子,自然“乐意”让媳妇生二胎。

3)“私心”重男轻女,想要孙子

现在的年轻父母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不再强求生男孩,认为女孩才是贴心小棉袄。实际上有的家庭仍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存在,第一胎是女孩的话,婆婆都会各种暗示宝妈生二胎,希望有孙子可以继承家族姓氏,血脉传承。

婆婆有自己的“私心”,生不生最后还是需要看宝妈自己的意愿。毕竟二胎生好生,养育才是大问题。生二胎后续琐事非常多,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处理不好的话反而带来很大烦恼。

生二胎实际问题不少,宝妈心里要有杆秤,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1)衣食住行处处需要钱,二胎需要强大经济实力

生二胎首当其冲要面对的就是经济压力问题,养育一个孩子,衣食住行处处需要金钱。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条件教育条件都非常看重:日常生活中讲究采用高级食材,营养搭配。孩子的衣服、书包、文具讲究材质品牌,不想让孩子在同学中产生自卑心理。教育上讲究重点学校,配合重点学校还要考虑购买学区房,甚至考虑外地落户做高考移民。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父母除了生活学习的高要求,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眼界格局,一年两三次的旅游项目必不可少。这些日常支出都是不小的开销,二胎就意味着双倍的花费。

宝妈要想清楚:

1. 双方父母能否提供金钱和物质支持

2. 家中是否有足够存款,夫妻二人工资能否持续维持高品质生活

2)自己抚养不现实,需要家人帮助带娃

考虑好经济问题后,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家人能否帮助带孩子。夫妻二人上班挣钱,就需要把孩子交给老人带。

老人带孩子有很多前提条件需要考虑,双方父母分别带两个孩子还是让孩子们去两家父母家中轮流住。

有的老人带孩子方式比较传统,老人的一些习惯可能不适合现在的科学育儿法,和宝妈心目中的“带娃准则”相差甚远。老人普遍有“隔辈亲”的心理,对孩子过分宠溺,孩子和老人一起生活很难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宝妈要有心理准备:

1.双方父母身体是否健康,能不能帮助带孩子

2.父母带孩子的方法,自己能否接受,能不能做到精心教养

3.孩子和老人关系亲近和自己疏远,心理上能否承受

3)失去自己的生活,需要牺牲个人自由

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对孩子的性格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需要宝妈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带大了老大,好不容易熬出头的宝妈又要重新开始带老二。怀孕、生子、哺乳到孩子上幼儿园,这几年的时间里宝妈的生活重心必须放到孩子身上,无法兼顾个人事业。

放弃事业的同时,宝妈也放弃了自己的个人自由。照顾孩子分身乏术,和朋友渐渐失去联系,无暇装扮自己,更加没有时间提升个人能力,将使宝妈失去市场最佳黄金期。

宝妈需要考虑:

1.为了孩子是否愿意牺牲个人生活

2.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

一胎生下不到一年,婆婆又催二胎,该如何拒绝?

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很多女人都面临着被催生的现象。一胎刚生下不到一年,也就是一岁不到,正值哺乳期,婆婆又催生二胎,这种情况,作为儿媳,完全有理由拒绝生二胎。

你可以尝试这样拒绝婆婆:

第一:直接跟婆婆沟通

作为媳妇,生不生二胎,决定权在自己身上。自己不想生,可以跟婆婆直接沟通,说明自己不想生二胎的理由。一是因为现在一胎还小,需要母乳喂养,二是孩子喂夜奶,大人没有休息好,很累,三是要赚钱养家,根本没有精力去生二胎。甚至你可以跟婆婆说,公司对女员工怀孕很不待见,很有可能被辞退,到时候就少了一份收入了。

最重要的是,跟婆婆表明你的态度,是暂时不想生,还是以后都不生。要让婆婆明白,不生二胎,不是跟她作对,而是出于客观原因考虑。

第二:问婆婆是否愿意带两个孩子

很多婆婆,别说二胎,就没生一胎之前,就拼命催,媳妇生了以后,又不帮忙带,很伤媳妇的心。一胎都让媳妇累得够呛,更不可能去生二胎,带娃的辛苦,根本不想重新走一遍。

婆婆催二胎,就需要跟她沟通清楚,是否愿意带两个孩子,别只会催,却不帮忙。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特别大,养个孩子很不容易,没有老人的帮忙,起步会非常困难。

如果婆婆嫌烦嫌累,甚至说谁生的谁带,那就没必要为难自己了。如果婆婆表示愿意帮忙,而你又不是永远不生二胎,你可以委婉地跟婆婆说,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好,要调养一年半载,当作缓冲期,那时候一胎已经差不多两岁了,早生早解放,趁婆婆年轻有力气帮忙的时候,累那么几年,当成完成任务。

第三:让老公跟婆婆去沟通

生不生二胎,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你老公的意愿,你老公的态度如何。你不想生,要跟老公沟通清楚。你跟婆婆沟通过以后,她还是不接受,那么,你让你老公去沟通,效果会好一点,毕竟很多婆婆愿意听儿子的。

儿子都尊重儿媳的意见了,婆婆也不好太强求。

怎么拒绝家里催生二胎?

1、让大宝把长辈哄高兴。

每个人都知道长辈们都喜欢小孩,如果让家里的大宝去哄一下他们开心,事情会过去了。因此,每当老人要求要第二个孩子时,就可以让大宝“拯救”自己的母亲。大宝的可爱可以转移长辈的注意力,而母亲则可以借机说:“大宝是如此乖巧,如果要第二个孩子,就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他了。 “这时长辈分们也就不会再说要第二个孩子的事了。

2、把老公拉到自己这一边。

长辈们催妈妈生二胎,这时老公的态度关键。一定要他和你统一战线,合力对抗长辈们催生二胎。当长辈们催生向你“开火”时,老公要及时出马。若他能出面说明情况,“催生”压力就转移到他身上,你就不会被一直碎碎念被催生了。

3、以柔克刚,送礼“堵嘴”。

催生这件事通常发生在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妈妈们当着许多人的面不好拒绝,生二胎的事情貌似默认了。其实,这个时候你可以拿起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他:“这事不急,我们心里有数。你看我给您买的东西,特别适合您”。这样不但顺利转移话题,还把长辈哄开心了。

4、跟长辈们诉苦“实在养不起”。

如今养孩子的成本非常高,大家不妨跟长辈们诉诉苦,让他们了解现在养孩子有多么不容易。二宝出生后,吃穿拉撒、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都要解决,家庭是实在负担不起啊。长辈们了解到这些后,也就不会紧催着了。

生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生了就要把他抚养成人大家千万不要屈从长辈压力生孩子,生完后又不管不问丢给老人。家中有两个孩子,教育问题会变得更复杂。人父母者应确定自己能公平对待孩子,冷静处理2个孩子的纠纷,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