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国

西安的大雁塔的介绍有哪些?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玄奘奏请建造雁塔,到十月建成。初时塔为五层,砖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一直保存至今。

该塔是为保存从印度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而建的,并葬有舍利子万余颗。据说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相关资料

“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

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雁塔

西安的大雁塔的介绍详细是什么?

大雁塔位于我国的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之中,大雁塔也称“慈恩寺塔”,此名称的由来是唐朝李治为了纪念其母,故而赐名“慈恩寺”,大雁塔就是慈恩寺中,因此又称“慈恩寺塔”。

大雁塔的建筑结构是用砖来代替木结构的四方阁楼式的砖塔,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塔基、塔身及塔刹。大雁塔共七层,大雁塔的通体高度是64.7米,另外其它三部分的高度分别为:4.2米、25.5米、4.87米。

大雁塔是象征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为我们展现了佛教从古印度传播到中国的结果。

旅游注意事项

1、请带携身份证,儿童携带户口本以便登记住宿之用;自驾车游客请携带驾驶执照、行驶证、保险单及常备工具。出门前做好车辆二级保养。

2、儿童票指身高在1.1-1.39米的儿童,超过1.4米均按成人计算(漓江船票为1.2-1.49米)。如儿童已超过请如实告知客服,如遇旺季临时补办船票、演出票等无法保证。

3、如遇特殊假日及法定节假日,景点、车队、酒店等价格会有不同幅度上涨,请联系客服确认最终报价。

4、请提前三天向外联人员咨询或在线查看近期天气走势。请带足保暖防寒衣物。桂林3至7月份春夏交季处于雨季季节,出行请带好雨具。秋季气候干燥、冬季湿冷。

5、参观少数民族村落,要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尽量“入乡随俗”。

6、登山前要特别注意服装和鞋子,尽量轻装上山,以减轻负担;游览岩洞的时候尽量不要穿胶底鞋,以免滑倒。

大雁塔景点介绍

大雁塔景点介绍

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修建。接下来我为你带来大雁塔景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雁塔现存塔身七层,通高64.5米,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塔损。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改建,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层 )。

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大雁塔经过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阑额、檩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 ;

西安大雁塔简介

大雁塔即慈恩寺塔,坐落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为贮藏高僧玄奘从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造,最初是五层,现存为一座七级方塔。大雁塔几经战火破坏,又屡次修葺,前后层次有过变化,于是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看法。一说,武则天时重修,增高为十层,后经兵火破坏,只存七层,高六十四米。那么,何时成为七层的?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 )秋,岑参、高适诸人曾同登大雁塔赋诗,其中岑参有诗云:“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说明至迟在天宝十一载,塔高已经是七层了。一说,武则天长安年间(7OI —7O4 ),曾用青砖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七层,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代宗大历年间(766 —779 ),才改建成十层,后经战火破坏,剩下七层。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唐代诗人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仙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章八元是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代宗大历六年(771 )进士及第,德宗贞元时曾为句容主簿。又唐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收录章八元的《新安江行》,“间气集序”曰:“起自至德元首,终于大历暮年,述者数千,造者二十六人。”这样看来,章诗作于岑诗之后,似无疑问。大约在大历年间,大雁塔改建成十层,所谓“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一说,大雁塔经武则天时期改建后,一直是一座七层塔,所谓大雁塔曾被改建为十层的说法,乃后人附会臆测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以上两说的主要根据,或为唐人岑参和章八元的诗句,岑参的“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数字较散,但比较写实,而章八元的“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都是整数,读来上口,颇具律感,就如同杜牧《江南春》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样,其所用数词应是约数而非实数,不必过于拘泥。考察北宋宋敏求所撰《长安志》,并未说明武则天时改建大雁塔为几层,而稍晚的张礼却在《游城南记》中指出,武则天时大雁塔曾重加营建至十层。张礼游而作记,其考证的广博和可靠性,显然不及宋敏求,也许张礼的依据就是章八元的诗,则更值得怀疑了。此外,如果说大雁塔由十层减为七层,那么从现存塔的上下收率来看,若上面再加三层,最高的一层塔身将很小,整座塔的轮廓会形成一尖锥状体,这与我国古代一般楼阁式砖塔的形象明显不符,与我国古代建筑追求相对舒展、深远的屋盖相去很远。

西安大雁塔历史资料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气势恢宏、古朴雄伟的唐代著名古塔。

此塔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因仿印度雁塔样式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以示区别,人们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

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

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

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将长安风貌尽收眼底。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

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字体清秀潇洒。

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西院浮屠(塔的意思)。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公元704年唐武则天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打破了唐朝佛塔均为单数层的惯例增高至10层。

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

公元1604年,明万历23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

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

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

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

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阴福所造,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

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而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的。

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

唐高宗和唐太宗曾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

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

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

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

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到了慈恩寺,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

玄奘,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他于公元 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到祖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出动了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辆庄宝车,盛况空前。

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

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位传奇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

大雁塔确是尽收佛学经典之家,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更是您西安之行不可忽略的名胜。

根据最新报道,大雁塔不是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而是玄奘大法师在贞观二十二年为了放经书由当时的皇帝唐高宗提议而建成,后武则天时代重修过,明朝时代重修以致于今。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

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武则天时重修,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

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

这种楼阁式砖塔,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

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述三藏圣教序记》。

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

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