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读史可以省身,读史可以明志。它能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读史的过程中瞻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其中所讲述的历史客观吗?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著作。明月说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在于“让历史变得有趣”。这本书确实做到了,掀起了人们对明代历史喜爱、探索与争论的热潮。在网络上也产生了一个叫做“明粉”的群体,在各种有节点的事情上争得不可开交。关于于谦、王阳明、袁崇焕等等热点人物的评价,往往也能掀起一波又一拨的唇枪舌剑。无论是哪个方面,在争论时总会存在一方是以《明朝那些事儿》观点为核心的,而争论的另一方则尽量选择其他角度抨击对方的孤陋。本问题将后者的观点表化,直指《明朝那些事儿》不客观。那么争来争去,大家考虑过当年明月本人的感受吗?

笔者也是本书的读者,在中学时将此书读了3次,对于书名有一些思考,作者取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遍阅群书后觉得,明朝也就那些破事儿?还是,作者谦逊,觉得自己写的本身就是明代部分有意思的事儿呢?愚以为是后者,作者选材以皇帝和内阁为线索,将权力制衡、宫廷轶事等内容勾勒出来。既然是小说,作者便将许多内容发散开来,表达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正是因为取名为那些事儿,所以在写法上和表达上都灵活得多。

关于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很难说明白的事情。准确地来说历史的客观性在历史事件发生的第一时刻就失去了,无论是《档案》、《起居注》、契约、文书,还是《实录》、政书,文集,乃至二十五史皆然,历史研究者只能是竭尽所能去最大程度还原历史。

在探讨本书是否客观时,要考虑到的一个基本点是表达者是否有超越了作者的学识。作者在接受访谈时谈到,他在大学之前通读了二十五史,大学时代通读了明清实录,当然还有其他许多领域的书籍。

仅此一点而言,笔者自诩此生难以望其项背,作为一个奔三的历史学研究生,《明史》、《明实录》只能说是时常翻阅,但通读是还没有做到。同时也知道,学界能够通读实录的人(包括教授)并不多,现举一例说明时间成本:黄仁宇在工作之余通读《明实录》用了4、5年时间。

相信大家也很明白一件事情,从阅读到理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况是动辄上千万字的材料呢?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选裁过的一些内容,用有意思的方式表达出来,还有很多的内容,作者并没有表达出来。纵然,书里有很多内容不够准确,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好看吗?

好看,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所写,他是采用了纪传体的写法,从明朝历代帝王为主线所写。其中明朝那些事儿最吸引我的在于他写的小说内容严谨却不失幽默,他会采用我们的一些段子,它比正史更为有趣也更为通俗,比野史更为有考究。其中加入了作者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深刻解读,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来说更为简单,这也正是它受大众喜爱和追捧的原因吧。

——语言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