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时,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她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爱情故事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爱情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是从高中一位语文老师那里听来的。他们是古代历史上难得的一对儿恩爱夫妻。

相传赵明诚的几位好友来家做客,赵明诚将自己的十几篇佳作给朋友阅读,其中一篇夹了一首妻子的'词。一个朋友读到一首,拍手叫好,其他人也纷纷来看,都齐声夸赞。

谁知那正是自己的老婆李清照的《醉花阴》,赵明诚又高兴又惭愧,便当众拜夫人为师。".......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在18岁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俩人琴瑟和鸣,浪漫高雅,志趣相投,感情融洽,互相鼓励,说说笑笑,无比浪漫,李清照在与赵明诚甜蜜期间,创造了不少经典之作。

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相爱的人。他们只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并不是特别长久。因为赵明诚在外做官,俩人长期分离,这时期李清照的诗带着一股闺怨气息。

又因政治原因,几经辗转升官又被贬。期间,因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表现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

在一次逃亡中,到了乌江,也就是霸王项羽和虞姬葬身的地方。李清照便随口说了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听后深深自责,后悔难当,俩人也相对无言,从此赵明诚变得多病起来,不久便病死在他乡。

此后李清照的诗变得凄凉、孤独、愁苦。最经典的便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赵明诚死后,不久后便改嫁了。那个人一开始对她照顾得不错,不久便露出原形。因赵明诚生前喜欢收藏古玩一类的。而那个人想占有那些文物。

俩人在物质分配上有分歧,在思想上亦有分歧,兴趣也大不一样。这个男人不久对李清照家暴。

李清照多么高傲的一个人,怎会受这种窝囊气。便把这个男人给告了。当然理由不是家暴,而是他科举考试中作弊的行为为由。

但李清照也坐牢了,因为当时的宋朝法律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是妻子告丈夫都要坐两年牢。

李清照宁愿坐牢也不愿与他在一起生活。按现在的话说因李清照当时挺有名气,当然也少不了关系,坐了几天牢便出来了。

突然想到了“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历过最美好的事物,对世间别的事物都毫无感觉。

我想李清照唯一承认的也只有赵明诚一人,他与那个男人结婚不到百天便一拍两散,各自天涯。

一代才女,那个男人配不上她,不懂得尊重她,不值得托付。

而赵明诚对李清照来说,是丈夫,也是知音。

赵明诚58岁,李清照活了71,在没有赵明诚的十几年,不知她是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我想要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如题 谢谢了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结婚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李清照与赵明诚悲惨的故事?

李清照,词美人更美,赵明诚也是那时众多到婚嫁年龄的女子所想往的对象。而他们俩当时一个是吏部员外郎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儿子,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延续可以用上那四个字:志趣相投。

夫妻都喜好读书,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赵明诚每每得到古旧书画碑文等时,必是欢欣鼓舞的拉上妻子一同观赏,评价。

而李清照有什么好的作品,赵明诚也会以艺术作品为标准去品读评赏。可见他对爱妻才学的肯定与欣赏。

但他们也称不上人间的神仙眷侣。生在多劫多难的年代,夫妻俩聚少离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常常写词寄思念。赵明诚也是倍受感动。

《百家讲坛》里讲过他们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李清照把自己写的《醉花阴重阳》给丈夫寄去。赵明诚看后,也想给妻子写几首表达自己情意的诗,同时,也想自己一个堂堂大老爷们,怎么能被一弱女子在才气上打败。

不服气,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叹不如。可见他们夫妻二人彼此倾心爱慕,既受相思愁绪之苦,又享相爱之甜如蜜的滋味。

不过两个人虽然感情深厚,琴瑟相和。但在那个朝代,男人纳妾,养歌妓实属平常事。李清照常留守家中,赵明诚在外,难免也纳妾,且不止一个。更何况赵明诚常因自己无子嗣,经常夙夜哀叹。这也是李清照的一块心病。

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想要静心整理填补丈夫生前未著完的《金石录》。和为了保管好丈夫在世时剩存不多的收藏,改嫁他人,接着又离婚。遭到当世之人的谴责、唾骂与鄙视。晚年境况不佳,常常独伫寒窗,思念她此生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她的丈夫赵明诚。

扩展资料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赵明诚死后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皇帝最后回到杭州。

李清照一路追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李清照卒于何年何地无人知晓。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她在寂寞凄凉中悄无声息地结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

李清照为赵明诚写的词:

1、《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2、《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清照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 100字左右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她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急求: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的故事

赌书斗茶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人。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右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1106年赵挺之把青州私宅修葺一新,并根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将主厅命名为“归来堂”。赵明诚与李清照来此居住,李清照把自己的居室称为“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
他们当时的生活十分闲适,有时到青州街上去逛逛,遇到有价值的古器书画,便买回家中,每获一书共同校勘,考定版本。有时,他们晚饭后也常常猜书斗茶。这种高雅的文化娱乐十分有趣。具体做法是,先煮上一壶茶,然后轮流由一人说出一句或一段古人的诗文,让对方猜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分胜负。猜对了就优先喝一杯茶。由于李清照的记忆力特别强,几乎是百猜百中,明诚不得不甘拜下风。可是往往清照端起茶杯,明诚一句笑话,引得两人哈哈大笑,以至茶杯倾覆怀中,浇得一身湿漉漉的,却没喝上一口香茶。
1120年赵明诚出任莱州太守。次年9月清照离开青州赴莱州,结束了在青州的十几年恬静闲适的生活。

关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故事

李清照少女时,词名已然轰动京师,赵明诚尝有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一时传为佳话美谈。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所以在赵明诚时期已经有这个金石这个名称,所谓“金石”是指古文字,因在古代,特别是古代早期,文字都是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划在石头上,所以就把研究古文字的学问称为金石之学,金石考据家就是考证刻划在金石上的古文字的学者,金石学就是我们现在考古学的前身,所以你也可以说赵明诚是早期的“考古学家”。关于赵明诚负了李清照这个,是不可能的,想两人在一起27年,一起经历过大起大落,一起为了收集古董、字画节衣缩食,无数次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起研究他们收集到的那些“宝贝”,一起品读诗词,一起饮酒作画,怎么可能会有背叛。你觉得的负,可能是觉得赵明诚没有李清照爱他那么爱。他也没有像李清照那样为对方写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的相思之情,但是,爱了就是爱了,有些爱就是那样的不张扬,不浓烈。我想能禁得起27年的磨合,也就没有“负”字可言了。

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有什么有名的典故

关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一件事。

一个叫张飞卿的学士拿着一把玉壶给赵明诚看,走的时候又把玉壶带走。于是外界有风言风语说赵明诚用玉壶沟通金国。

俞正燮在《易安居士事辑》中记载:“先前赵明诚病危时,有一个被称为学士叫做张飞卿的人,携带一把玉壶前来探望。他把所谓玉壶给明诚看了一下便带走了。其实这不是真玉壶,只是一把样子象五实际是石制的壶。不知什么人将此事传开了,井无中生有地制造了(明诚)将玉壶送给金人的谣言;还传言有人秘密弹劾此事。

我非常惊惶恐惧,又不敢说什么。就把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想赶到皇帝驻跸的地方去进献。我赶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后,皇帝己转到四明(今浙江宁波)。这些铜器等物不敢留在家中,就与手抄本一并寄存在剡(今浙江嵊县)。后来官军平定叛乱的兵卒时,把这些铜器、写本,全都拿走,听说全部到了原来的李将军的家里。”

扩展资料

所谓“颁金”,即外界对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玉壶颁金”之诬。

赵明诚,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

崇宁二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大观元年,赵挺之去世,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

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任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江宁知府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赵明诚似乎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指示应对措施。于是下属自行布阵,以防不测。

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准备的下属成功击败。到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报告,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