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格拉底做法的评价:

苏格拉底出身古雅典一个手工业者家庭,靠自学成才,成为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培养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学生与门人,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年迈时,据历史记载,被古雅典法庭以不信宗教的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是历史上第一个哲学殉道者。 苏格拉底经常与人辨论,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从个别抽象出普通的东西,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哲学思想。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与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他将

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苏格拉底之死及评价

苏格拉底之死及评价

20210815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人,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469年到公元前399年,精通哲学,擅长思辨。此时期相当于春秋战国的中期,与孔子同期(公元前551-479年)。

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遭遇了一场官司,雅典城邦的三个居民把他告上了法庭,罪名有三个:第一是不信城邦供奉的神,却信奉新神;第二是腐化青年;第三是冥顽不化,非要跟法官作对。为此遭到了审判,被判死刑。

雅典城邦的审判制度采用陪审团制,每个公民都有权参加,依据案件性质,陪审团的人数不同。小案件200人左右,中案件500人左右,大案件要千人规模。苏格拉底的案件有500人的规模。

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投票首先确定是否有罪,在确定有罪之后,第二轮投票进行量刑。量刑时控辩双方先自己定刑,再经陪审团确定。

苏格拉底不认为自己有罪,也驳斥了对他的指控,但是苏格拉底所针对不是法庭,而是当时的制度,因此没有获得陪审团的认可和同情。在量刑时,苏格拉底给出了如同儿戏的量刑,也就激怒了陪审团,最终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是在审判之后的一个月,这段时间了,苏格拉底的支持者、朋友、学生等人,为苏格拉底奔走,出钱出力,苏格拉底完全可以脱身,但是苏格拉底没有走,而是选择了留下,赴死,也正是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千古绝事。

苏格拉底的理由是: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而也正是这个原因,苏格拉底之死,成为一种标志。

最后苏格拉底喝下了毒酒。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而记录苏格拉底的辩护,成为时尚和文风,其中尤以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和色诺芬《苏格拉底针对陪审团的申辩》最为著名。

1。对苏格拉底之死,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评价。

对于苏格拉底拒绝放弃原则,选择死亡,都给与肯定,为君子之举。

对陪审团及雅典城邦的审批予以诟病。

2。评价的立足点,应该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并以那个时候的价值观和法律为基本点,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去评价和讨论,而这样的做法,应该具有普适性。

3。苏格拉底的精神世界,是真理的世界,苏格拉底的物质世界,是世俗的世界,苏格拉底宁愿选择真理而死,也不选择世俗而活。

4。苏格拉底的行为与抉择,不值得提倡,相比之下,生命是可贵的,也是需要尊重的,只要生命在,思想才能在,真理才能够得以传播和发扬。

5。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是苏格拉底的真实记录,还是作者借用苏格拉底传播自己的思想。

6。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被现代人称之为“民主的暴政”,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其实任何脱离时代的认知,都不是认知。

7。通过分析雅典城邦政治制度与现行制度,有观点认为,选举制度并不是民主,而更倾向于独裁。

8。假如现在开庭,依据现在的法规重新来审判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还会被判处死刑吗,我想不会,甚至是无罪。这也就说明,真理终究会与现实走到一起的。当真理与现实还相距遥远时,甚至背道而驰时,是否有必要用生命去捍卫真理。

对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评价

导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西方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们不仅把他视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把他看成是最可尊敬的老师。其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培养政治家、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教育的魅力在于其思想与人格的近乎完美的统一。对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天的分享,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苏格拉底 Socrates(公元前496-公元前399年)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用什么方法使学生获取知识呢?

苏格拉底教学法

也称为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或产婆术,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通过探讨问题,互相讨论,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能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大大提高。

苏格拉底法的目的是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兴趣,引导人们自觉探索真理。这个方法遵循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

苏格拉底法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如何一步步排除事物的非本质的东西,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苏格拉底为了追寻真正的善,到处找人谈话,并在谈话的过程中运用这一方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对话,消除一切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内心,从而发现真理。

具体而言,苏格拉底教学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环节组成。

讥讽——指教师以无知者的身份出现,依据对方的回答不断追问,迫使对方前后的回答自相矛盾,无言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归纳——从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寻求事物的一般。

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出事物的普遍属性。

直至今日,苏格拉底教学法仍然是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种积极意义的方法。

人们常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

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

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法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启迪之所在。

苏格拉底教育语录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

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家们的关注点主要是研究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但是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仅仅研究自然是不够的,哲学家们把精力放在研究宇宙是怎样的产生的这样的问题上是愚蠢的。作为人,首先要研究的是人本身。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以其道德哲学为基础,“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主张。

他把美德归结为知识,认为没有知识的人,只能听任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被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其行为也就不符合道德。

相反,有了知识,明白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会做出符合善的事情。

关于道德的讨论,在苏格拉底的历次谈话中,最多的是关于当时流行的“四德”话题,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

苏格拉底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有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所谓正义,就是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我之间的关系;所谓勇敢,就是能用理性来对待任何危险,谨慎而无所畏惧;所谓节制,就是能克制欲望,严于律己。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是所有美德的共性,所有美德都统一于知识之中。

通过教育增进美德

以此为出发点,苏格拉底提出了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的主张,认为人的天赋存在差异,无论天资聪明还是愚钝,胆大还是怯懦,都必须接受教育。越是天资聪明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会变得令人难以驾驭。

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在小的时候加以驯服,长大后就会成为千里马;如果不加以驯服,则可能成为难以驾驭的烈马。

人亦如此,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有可能有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将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道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秉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大很大的坏事来。

我以为正如一个人的身体生来就比另一个人的身体强壮,能够经得住劳苦一样,一个人的灵魂也可能天生比另一个人的灵魂在对付危险方面更为强壮;因为我注意到:在同一种法律和习俗之下成长起来的的人们,在胆量方面是大不相同的。不过我以为,人的一切天生的气质,在胆量方面,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得到提升的。

——苏格拉底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的审判

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