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如下:

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东绣岭和西绣岭簇拥,又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

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

第三句“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妃子笑”三

求!杜牧 赏析《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

华清官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这里有温泉,风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相传杨玉环喜欢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为此跑死了许多人马。《过华清宫绝句》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通过运送鲜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诗咏华清宫,却以“长安回望”领起,由望中景色的展开,导引读者渐入深境。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由此,诗人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繁华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了西周的败亡。诗人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及注释

翻译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 1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2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3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4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 唐代 ,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5知是:一作「知道」。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赏析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着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著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诗词作品: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牧 诗词归类: 【高中古诗】、【地名】、【咏史】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赏析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全诗含蓄委婉,寓意精神,意味悠长。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作者】杜牧 【朝代】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原文_翻译及赏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高中古诗 , 地名咏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赏析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着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著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640篇诗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 :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国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怀古 , 同情 , 忧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代 :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高中古诗 , 地名 , 咏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宋代·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词三百首 , 高中古诗 , 婉约 , 孤独思念

康震解读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就在西安的东边,位于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白居易曾在诗中说“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说明当年华清宫中建筑很多。华清宫最早在周代的时候,就是周天子的游幸之地,后来在秦始皇时期在汉武帝时期都对它多有修葺。后来在唐太宗时期,对它改建赐名汤泉宫,到高宗的时候赐名温泉宫。到唐玄宗的时候,又进行大规模改建,赐名华清宫。在华清宫周围建了很多官府办事机构。华清宫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里面有温泉,历代君王喜爱华清宫也是因为在这里能洗温泉、休息、娱乐。
在历朝皇帝中,唐玄宗对其情有独钟,每年10月11月都会来,平时也回来。时间长了,还会在这里办理公务,有一些政府机关也搬到骊山来。只是安史之乱后政局突变,皇帝们来这里的就少了,华清宫因此衰落。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掘,我们看到在华清宫内,既有杨贵妃专用的“海棠汤”,唐玄宗专用的御汤”又叫“莲花汤”,还有太子专用的"太子汤”,及百官使用的“星辰汤”“尚食汤”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曾经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里洗浴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诗云“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碍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意思是说,到了冬天的时候,或者到初春乍暖还寒之际,玄宗就会到华清池来赐浴。这时候,杨贵妃正是玄宗最宠幸她的时候。
我们先介绍了华清宫,以便我们理解这首诗。那么,我们回到杜牧的这首诗,这写诗的角度啊,非常独特。因为杜牧在写这一首诗时,他本人是在华清宫。诗的题目叫《过华清宫》,但他写诗时候的构想,却是想象从长安回望华清宫,所以他说“长安回望绣成谁”。从长安望向远在骊山的华清宫,又看到骊山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应该说是花团锦簇,草木葱茏,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总而言之,“长安回望绣成堆,”就是从长安遥望华清宫,遥望骊山,感觉这边风景如画,春光明媚。
回望的时候,不仅看到草木郁郁葱葱,更看到了无数的楼台殿宇,所以“山顶千门次第开”。在这个骊山之上华清宫里有无数的门次第打开,意思是说华清宫的繁华、宫门之多都起过了长安,不然为什么要说长安回望呢?当然,实际角度不能超过,诗人这里是夸张的手法。
因为这两句的铺垫,三四两句就理所当然,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妃子是谁呢,当然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杨贵妃确实是得到了专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当然实际的数字可能远远不止三千人只是看中了杨贵妃。
为什么一骑红尘来,杨贵妃会笑呢?据史书记载,杨贵妃啊,特别喜欢吃荔枝。我们知道,现在的荔枝栽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在当初一千多年以前,荔枝只能产于南方,所以要让杨贵妃吃到鲜嫩的荔枝而不变质,那就必须快马加鞭。所以无论是从广东,无论是从四川,无论是从我国南部的任何一个地方,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荔枝不变味地送到京城,那就必须要置骑传送走数千里。那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唐代要靠一批接一批的快马来传递。从一个驿站到一个驿站,换人换马,再从一个驿站到一个驿站。这就是唐代的特快专递,现在的特快专递走飞机,当时走的是人力马力、财力物力。
可是像这样的事儿多了去了,今天是荔枝、后天是石榴、再到后来,谁知道送什么珍宝。至于后面“无人知是荔枝来”消耗这么多人力、物力,费了这么大周张,为的是什么呢?无人知是荔枝来、无人知是很多很多奇珍异宝来。所以我们知道,作者明明写的是华清宫,为什么写长安回望绣成堆,那必须是把长安和华清宫连在一起写。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君王宠爱自己的贵妃无可厚非,但是宠爱背后付出的是什么就需要认真探究了。常言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的家人,包括杨国忠,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她们并承恩泽,享尽荣华富贵。而且朝政就是在他们的手中走向腐败、堕落。真是像白居易说的一样:“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也正是因为杨国忠等人掌握了权力,而唐玄宗沉湎于酒色当中,使得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这也正如白居易所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农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揺揺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国忠被禁军所杀,而杨玉环在马嵬坡被玄宗赐死,落得一个“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结局。
其实《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啊,不仅有其一,还有其二和其三。联系很紧密,我们也可以简单的解读一下。像它的其二,说到"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这里所说的新丰,实际上就指的是临潼,还指的是华清宫。意思就是说呢,在新丰这个地方,荡起来尘土,那是谁来了?那是到范阳去试探安禄山的使者回来,向唐玄宗汇报工作。这是历史的真实,安禄山权力太大,玄宗对他不免有疑心,于是派特使宦官辅趚琳前去试探。安禄山深知辅趚琳此来用意,所以便大加贿赂。结果辅趚琳回去之后,向唐玄宗汇报说,这安禄山一片忠心。这让唐玄宗放松了警惕,他沉迷于霓裳羽衣曲当中,所以是说“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他每天只和杨玉环欣赏着霓裳羽衣曲,让杨玉环跳着霓裳羽衣舞。但霓裳一曲在骊山的千峰之上飘摇,结果这舞蹈直到舞破中原,最后才跌落下来,导致玄宗最后逃离长安,逃向四川。所以这其二是在写唐玄宗吏令智昏、色令智昏导致他失去了江山。
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这句诗的意思更为鲜明。想当初,唐玄宗、杨玉环夜夜笙歌,沉醉太平,只顾着在楼堂殿宇当中看到明月朗朗,却忘了在他们身边埋伏的亡国利器,这就是安禄山。史载,安禄山体重颇大,有300多斤,但是唐玄宗每令他跳胡旋舞,他的胡旋舞却能跳得快如疾风。并且,安禄山这个人,能深深地揣摩唐玄宗和杨玉环心思。当初他拜见唐玄宗时,唐玄宗向他引荐太子,他却不拜,说自己不知太子为何官。当唐玄宗介绍说,此人是将要接替皇位之人。而安禄山说,我心中只有陛下,却无他人。当他结识了杨玉环之后,每次见到唐玄宗、杨玉环,都首拜杨玉环,次拜唐玄宗,说我胡人风俗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样的巧言令色之语,也深得了唐玄宗的喜爱与信任。所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借着写华清宫的繁盛、借着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来写唐玄宗如何失去江山。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也极为擅长写咏史诗、咏史诗有很多种不同写法。这首诗尤为巧妙,并无一字批判唐玄宗,并无一字批判杨贵妃,但是字里行间从侧面道出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可谓是咏史诗中的佳篇佳作。
【拓展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本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华清宫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二、诗文解析
华请宫:位于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华清宫最早在周代的时候,就是周天子的游幸之地。后来历代皇帝对它多次修葺,建筑规模很大。到唐玄宗的时候,又进行大规模改建,赐名华清宫。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并,郁郁葱葱,花草锦绣。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此诗是三首中的第一首,也是三首中最著名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是他的一首千古名做,内容是关于杨贵妃,名句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和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作者: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翻译: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字词解释:
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一骑(jì古代读ji,现在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知是:一作“知道”。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赏析: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作者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

过华清宫杜牧原文赏析及翻译

过华清宫杜牧原文赏析及翻译如下:

原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杜牧 〔唐代〕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赏析:

其1: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

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其2: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换,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示了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

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诗人的构思是很精巧的。

其3:这是三绝句中的最后一首,也是一首讽喻诗。

“万国笙歌醉太平”,此言唐玄宗整日与杨贵妃在骊山游乐,不理朝政,举国上下也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倚天楼殿月分明”,此言骊山上宫殿楼阁高耸挺拔,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此句语带讥刺地说:想当年安禄山在骊山上觐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在大殿中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竟引发了杨贵妃爽朗的笑声。“风过重峦下笑声”,此言那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峰峦,在山间久久回荡。

据载:杨贵妃见安禄山作胡旋舞,心花怒放,竟收安禄山做自己的干儿子,唐玄宗也非常高兴,对安禄山分外器重,委任他为三镇节度使。但恰恰是他们的这位干儿子对他们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大唐帝国也从此滑向衰亡的深渊。

此诗含蓄委婉,笔调看似轻快,实则对亡国之君的荒淫误国给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

翻译: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

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求杜牧《过华清宫》赏析: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注释】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次第:按顺序。
4、一骑:指一人一马。
5、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6、探使:帝曾使探试探安禄山反否,使受安金,言不反。
7、乱拍:安禄山肥,但能在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宫人拍节乱。
【题解】
本诗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也擅长创作咏史绝句。《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品评】
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不知道“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为什么要“笑”,给读者留下一连串悬念。最后一句,应该是解释悬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赏析】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扬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4220·《唐诗鉴赏大典》
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全诗以“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以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这个你自己去总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