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是树上长出来的。苹果是落叶乔木,有较强的极性,通常生长旺盛,树冠高大,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到5米左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光滑。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伞房花序,花瓣白色,含苞时带粉红色,雄蕊20枚,花柱5枚。果实为仁果,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

苹果的产地主要在哪里

中国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常见栽培。

苹果通常是生长在南北纬30到60度之间,具体的位置是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这一带,而河西走廊的苹果是其主要生长基地。目前,陕西是我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苹果大省,苹果种植面积1100万亩,产量占到中国四分之一、世界七分之一。

苹果适生于山坡梯田、平原矿野以及黄土丘陵等处,海拔50-2500米。原产欧洲及亚洲中栽培历史已久,全世界温带地区均有种植。河南的豫西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是最适合苹果生长的地带之一。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甜度增加,在此环境下,它会生长良好。

苹果(拉丁学名: MaluspumilaMill,别名:智慧果),蔷薇科苹果属植物。它原产于欧洲、中亚西亚、北美、中国新疆。其高达15米,树干灰褐色,小枝幼时密生绒毛,紫褐色;叶序为单叶互生,椭圆形到卵形,长4.9~10厘米,缘有圆理话西,旧41里期7-11月。

它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毛,粤叶长尖,果为略扁之球形,花期4-6月,果期7-11月,它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为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苹果长在哪里

苹果一般喜欢生长在苹果树上。
果树适合生长在相对凉爽干燥、光照充足、降水量适中、土壤肥沃的地方,其中一些山冈薄地、河滩沙荒和轻度盐碱地经过改造之后都能栽培苹果树。
苹果在全球主要的产地有美国、中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在我国多个地区也均有栽培,具体在我国山东、河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苹果原产地是哪 苹果的原产地在什么地方

1、苹果原产地在欧洲、中亚、西亚等地,如今在世界各地广泛栽种。

2、苹果的原产地不是在中国,但是在我国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主要产地有山东、辽宁、陕西、浙江、福建、新疆、湖北、河南等省份,其中山东烟台的苹果是最出名的。

苹果生长在哪里

我国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至今仍有绵苹果分布,河西走廊地区是其中心产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和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用。谈到苹果,不得不提起灵宝。灵宝位于河南省豫西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是最适于苹果生长地带之一。因为境内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苹果生长,果味在酸度和甜度都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甘甜可口,为苹果之王。

苹果是哪一个国家先种出来的????

中国是苹果的起源地之一,在湖北江陵战国古墓中发现的苹果种子表明,中国种植苹果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苹果具有补心益气生津止咳、健胃和脾的功效,对于缓解高血压眩晕、急性肠胃炎、腹泻、习惯性便秘、妊娠呕吐等症状有明显效果。 我国苹果的历史简明如下: 一,苹果的名称,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 二,中国本土最早被称为频婆果的果类,是生长于岭南地区的一种亚热带坚果。它大概与印度频婆果的品种相当接近,可能与唐诗中的“相思子”或“红豆”也有一定关系。因其生长范围不广,不甚为世所知。 三,早在西汉时,西域原产中国绵苹果的一个品种柰,即已传入内地,以后栽培渐广。其中某种红色柰,在唐朝或许曾被比为频婆果,但这个名称并未流行。 四,最晚在元朝中后期,中国绵苹果一个更新的品种又由西域输入内地(傅乐淑《元宫词笺注》称平波果是“自外国输入”,不尽准确),并在北京地区栽培。这一品种与柰本属同类,但经过改良,外观、口味已与柰有较大区别。时人借用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来称呼它,曾异写作平波、平坡,到明朝仍固定为频婆,亦作苹婆,明后期开始简写为苹果。 五,清朝苹果在北方的栽培更加广泛,在南方福建、云南等省亦有出现。频婆、苹婆、苹果等名,仍迭相使用。 六,晚清西洋苹果传入中国,因其品种更加优良,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绵苹果。新品种继续沿用苹果之名。与此同时,频婆、苹婆等旧名则随着中国绵苹果栽培的萎缩而逐渐消失
记得采纳啊

苹果的主要产地在哪里

一、主要产地

1、烟台

苹果是中国苹果产区之一。产地以烟台辖区内的栖霞、招远、海阳、牟平、福山等市区为主。烟台苹果素以风味香甜、酥脆多汁享誉海内外,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2、延安

全市种植面积140万亩,年产量约10亿公斤。尤以洛川县的苹果为佳,被国家外贸部、农业部、商业部、全国供销社列为苹果外销基地县,号称“中国苹果之乡”。

3、天水
天水花牛苹果是中国 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种。早在四十几年前,“天水花牛苹果”就与美国“蛇果”齐名。2008年,天水市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中国苹果优势产区。

4、静宁
2007 年,静宁县李店河流域10万亩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全面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出口认证、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静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绿色食品静宁苹果产品认证和国家质检总局“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项认证。

5、昭通
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全国苹果区划意见中,把昭通定为全国苹果生长最适宜区。从气候条件上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光、热、水资源丰富,是苹果生产最适宜区。

扩展资料:

苹果的营养和食用方法

1、苹果皮里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其实,目前正规种植的苹果,基本都符合无公害标准,并且在苹果小时候,就已经套袋,都符合无公害,可以用水洗净直接吃。

2、从红富士、黄元帅到澳洲青苹,虽然这些苹果外观差异很大,但只是糖分、有机酸等含量有异,营养几乎相同。从口感、口味来说,金冠软、富士硬、青苹酸、国光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3、天津营养学会理事长付金如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200—400克水果,基本上一个大的富士苹果就能满足。但没有必要恪守,每日一苹果,每周3—4个即可,可以穿插吃些其他时令水果。

4、在苹果制品的加工过程中,果汁的营养损失最少。果酱由于需要加热,可能会损失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并会添加较多的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吃苹果常存四大疑问 哪种苹果最有营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苹果

苹果最初发源地是哪儿?

苹果是一种古老的水果,起码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苹果树是传说中伊甸园里命运之树,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苹果。对于苹果的赞美,从古至今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从丢勒和克拉纳赫的油画,到欧里庇德斯、莎士比亚,一直到泰戈尔和里尔克以及普列什文,都有描写苹果的诗句。高尔斯华绥写过小说《苹果树》,普宁写过小说《冬苹果》,契诃夫的小说《新娘》也特意把新娘娜嘉要离家出走放在家乡的苹果园中,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盲厨师》,更是把莫扎特为临终前的盲厨师演奏的场景,放在了盲厨师眼前苹果花开的四月清晨。 为什么人们对于苹果赋予如此的感情?我想大概因为苹果确实甜美好吃,又普及得很,到处能够看到。苹果树从来不假贵族,而是十分的贫民化,一般都长得并不高大,绝不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伸手可摘,显得温柔可亲。起码不像是荔枝那样的高贵,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没错,苹果是大众化的水果之一,在世界水果产量最高的,第一是香蕉,第二就是苹果。美国19世纪著名的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尔曾经说苹果是最民主化的水果:“不管是被忽视,被虐待,被放弃,它都能够自己管自己,能够硕果累累。” 比彻尔说的极对,苹果树的生命力极顽强,耐寒力超过任何水果,大概是生长在纬度最高地方的水果了吧。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那里没有别的果树,只能够种苹果树,是国光的变种,果子不大,有些发酸,但很脆。苹果下树没多久,冬天就来了。北大荒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大烟泡儿”一刮,冷得很。因此,苹果很难过冬,当地老乡曾经把苹果储存在菜窖里,土豆都冻成了冰砣,苹果更是早就冻黑冻烂了。我们刚去的第一年,心里充满着好奇和好胜,秋天到来的时候,苹果树挂果了,菜地里的卷心菜也开始抱心了,我们把苹果放在卷心菜的菜心里,等卷心菜的叶子一层层地长出来,把苹果就紧紧地包在菜心里了。收卷心菜时,我们把包着苹果的卷心菜放进菜窖里,到新年和春节,打开卷心菜,一个个红红的苹果滚了出来,居然一点没冻,咬一口,还是那么脆生生的。如果说在北大荒我们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话,这应该算一项吧。当然,也是苹果自己的生命力旺盛,用北大荒的话说是“抗造”。可以说,它们是在北大荒的冬天和我们惟一相依为命的水果了,在新年和春节的时候,它们给我们欢乐,让我们想起了遥远的家。 据统计,世界每年苹果的产量有几千万吨,美国产量最高,占了世界将近四分之一。美国人对苹果情有独钟,在他们国土刚刚开发的时候,是苹果帮助他们将荒原改造成了家园。美国有名的民间英雄“苹果佬约翰尼”,就是当年用了一生40年的生命时光将苹果树的种子撒在俄亥俄州的荒野上的。 美国向世界出口最多的苹果,是我们现在相当熟悉的蛇果。据说,这是当年在依阿华培养出的新品种,1893年参加密苏里路易安纳一次比赛时,获得了头奖而被命名为蛇果的,蛇果英文意思是“美味”,因为那时的蛇果“甜得没有了方向”。如今,蛇果在我国已经快臭了街。记得九十年代初,在珠海海关前的免税商店,第一次见到这种从美国进口来的蛇果,特意买了几个带回家,却全家人谁也不愿意吃。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甜,关键是太面,有些像我们早就淘汰了的锦红苹果。 我猜想1893年时的蛇果大概不会这样,一百多年过去了,再好的茶冲到现在也不会是原来的味道了。几千年以来,苹果和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人类改造着它的命运,也改变着它的口味,苹果树越来越像是人类驯养的狗一样,只能够惟命是从。苹果的拟人化、规模化和商业化,使得它们的爹妈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品种之中,退化是必然的。它们原来的野性已经渐渐失去了许多,它们的创造性就越来越差。 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在他的《植物的欲望》一书的“苹果”一章里,特意列举了这样一个事实,前苏联的生物学家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瓦维洛夫早在1922年就发现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一带的野生苹果树林,为了研究苹果的遗产基因多样性,他要求保护这片在世界范围内少见的野生苹果树林,却成为了斯大林时代对遗传学大批判的牺牲品,先是被关进监狱,后被折磨死在集中营。为了苹果,约翰尼成了英雄,他却成了罪人。 波伦接着说,1989年,瓦维洛夫的学生如今80岁高龄的生物学家艾玛卡·迪杰高里夫邀请一批科学家到阿拉木图看那片野生苹果树林,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他挽救它,“因为一个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正从阿拉木图向周边的丘陵地带扩散开来”。 我们怎么还能够吃到那种“甜得没有了方向”的苹果?我们就是这样破坏着和我们人类几千年以来相依为命的苹果,而且,不仅是苹果。苹果的历史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历史。 在新疆石河子市,我见到满街栽的街树都是苹果树。我不知道世界还有没有别的城市也把苹果树作为街树的,我反正是没见过。那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离阿拉木图很近,让我想起阿拉木图的苹果,如此的链接,是对比还是安慰?或许,苹果自身就是一则现代寓言。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