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宝树是有毒的,它的毒素主要是在白色的汁液了。

2、它的汁液有毒是为了保护自身不受病虫害的侵扰。

3、所以我们在养七宝树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汁液溅到我们的身上,如果不小心溅入眼、耳、口、鼻等地,要赶紧送入医院进行救护。

神奇的仙人笔多肉,还有彩叶的七宝树锦,颜值不高,却很可爱,是真的吗?

假如说到神仙笔,好多人不知道哪一种多肉植物;但假如说到七宝树,很多花友就明白了,它还有着锦叶品种,叫七宝树锦。它形状看起来像是焟烛,也有人认为像热狗香肠,大家觉得它像什么?

神仙笔是千里光属的多肉植物,也包括叶子像鲸鱼一样的三爪上发条月或珍珠吊兰等,它们保养方式也是非常相近的,都会喜欢长期温馨旱灾的生活环境,是非常耐干旱的一种肉质地型灌木丛,但是它的植物一般都是特别厉害的,非常适合培养盆栽植物。

上边各是三爪上玄月和神仙笔

神仙笔能保持长期翠绿色,它植物一般就长至30~60公分高。它枝干是一节节的,看上去胖乎乎的,叶鞘一般是墨绿色的,锦叶品种便是紫色的。

神仙笔在春夏时节环境温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一般是处在休眠状态状态,就不太生长,在春冬季节,天气比较凉快了,它就很容易生长发育,假如保养部位较多阳光照射,它还能给出白色的小花,就跟小野菊一般。

1.土壤层

种植神仙笔并不一定太挑剔土壤,能用多肉植物专用型土多添加一些颗粒物土,就比如说泥炭土和颗粒物土,以1:1比例搅拌,颗粒物土能选比较常见的赤玉土、鹿沼土、麦饭石、火山岩等,选两三个混和。

还可以选择粗砂和培养土,以2:1比例搅拌。还可以用粗砂和泥炭土,以1:1比例搅拌,土壤酸碱性不能过于强。

2.环境温度

神仙笔是非常适合培养室内盆栽植物的,它耐低温水平很差,冬天最少保养环境温度始终保持在7度左右,最好生长发育温度在15~25度。高温天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遮荫,把它养在半阴处是完全没问题的。

3.阳光照射

神仙笔对阳光照射要求不是太明显,每天都有3~5个小时以上的漫射光就能够满足它生长发育要求了,在春冬季节,气温尤其清凉的时候就可以多晒太阳,在高温下的时节最好是搬至自然通风遮荫的区域。

4.浇灌

神仙笔对水份要求不是很明显,大多数人养不好,一种植物全是浇灌太勤劳了,需要注意等土壤层彻底晾干,才考虑浇灌(养在房间里能够一个月浇一次透水一次),要是在环境温度相对较高的夏秋季时节,尤其是环境温度超过30度左右,就要考虑沥干水分了。温度太高时甚至还要断水,由于过多持续高温时,他会处在休眠状态状态,就吸收不了水份。

5.繁育

如果你想要繁育神仙笔,能选在春天和秋天用茎插的方法繁育,等它茎节非常长了,就能剪下几组,各节大约有7~9公分长就可以,应放在自然通风晾晒创口,再插枝到松散排水管道好一点的砂土中(要整洁透气的土)。

好多人养不好盆栽植物,神仙笔大多数都是由于过多浇灌,土壤层过多湿冷造成根烂。在房间里种植一定要注意防止飞虱和蚧壳虫。

人们常说的极乐世界真的存在吗?

事,就是从事相上来说,极乐世界客观存在。真的,真有这个事情。像《弥陀经》后面所讲的,这些内容是真的,不是故事,不是寓言,不是假设,不是像某些人讲,你们这个佛教讲的极乐世界是不是寓言故事。不是的,真实存在。

你见过吗?我会见到的。你没见到你就相信啊?这个话说不通。没见到就不能相信了?没见到,我们已经在相信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我们历代的祖宗,都没见过,我们相信他们存在。存在过,是不是?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的很多真相,恐怕我们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亲眼见到,是不是?但是通过知识学习,我们相信那是真的,是不是?你见过吗?没有见过,书上说的。那个书上说,你就信这个书上说,你不信。这个书,这个书是佛说的,佛说的不可信,是吗?这个世间如果还有一个人说的话是绝对可信的,那一定是佛。

所以我们对于佛所说的话,称为圣言量,真实不虚。佛说极乐世界真实不虚,我们不需要研究,不需要去考察,深信不疑。有些事情是先相信,才能见到。有些事情是已经发生了,很多人还不相信。哪些事情?比如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念佛人往生了,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相信。这个不勉强,不过机会要给大家提供。现在我们确信,极乐世界这个事情,真实不虚,阿弥陀佛真实不虚。

理,就是从心性上讲,极乐世界不出我们心性之外,这一点要特别说明。有些朋友说,那就是,我心里有极乐世界了,干吗还要去极乐世界嘛!这是不理解什么叫心性。心性就是讲宇宙的全体,宇宙全体是心性所现,极乐世界自然也不例外。不是讲我们这个心脏,也不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思想,是真心本性。这个理说来有点悬,不说那么多了。只记住一点,极乐世界跟我们始终没有分开。极乐世界是本有的,只是我们从未想到这个事情,现在,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合起来,自他因果理事,这是我们信的内容。

总结一下即第一个信什么?自己能成佛,能往生,这是一个,往生就是去成佛。第二个呢?要相信极乐世界真有。第三个,要确信,我们念佛这个方法没错。我们念佛,佛就答应我们我们想佛,佛就来看我们我们信佛,佛就来接我们回家。记住这个几件事,回家就保障了。相信净土是家园,人人都有份。

这多肉养在家里好吗,会不会长虫子

多肉植物容易滋生蚧壳虫,蚧壳虫对多肉的危害特别大,如果不防治可能对多肉是致命的,但是蚧壳虫对人没有危害

多肉植物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有那么点机会爆发蚧壳虫,原因在于蚧壳虫这货太强大了,不仅仅只是危害多肉植物,在是园林绿化上也是三大刺吸式害虫之首(另外两个是红蜘蛛和蚜虫),危害多种植物,防治也是最难的,另一点,蚧壳虫这货喜欢隐蔽环境,枝叶过密,利于其生存和繁殖,多肉植物叶片何止是过密,简直是太密 ,被蚧壳虫盯上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发现了蚧壳虫也不需要想着一次性清干净

当你想着要搞死它,清得干干净净,那么你有可能陷入既杀虫何杀肉的尴尬,还可能出现杯弓虫影的窘迫,因为蚧壳虫真的挺难杀干净,蚧壳虫本身繁殖量大,防治蚧壳虫的特效药物又少,土壤中还可能残留虫卵,不过也不用太沮丧,一般来说残留的少量蚧壳虫对多肉不至于产生太严重的影响。 当你想着要玩死它,那么你会发现蚧壳虫这货其实也经不起你几次玩耍,至少可以保证能看到的都能杀干净,只是蚧壳虫这货脑残不吸取教训,过段时间又想要跟你的多肉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其实蚧壳虫也有容易杀死的时候

蚧壳虫一般1年发生1~3代,少数4~5代,在若虫转变为成虫前,往往有1个中间期,这一阶段外形呆滞,有的甚至停止取食,这个时间一是每年的惊蛰前后,二是五月底~六月初。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需每隔7天喷1次,连续2—3次。初冬时节则是灭杀虫卵的最佳时节,用1000倍40%速扑杀或40%纯品毒死蜱2000倍全株喷施,基本可以保障全年蚧类不会大爆发。如能抓住这三个时机喷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么玩死蚧壳虫呢?

1.物理杀法,用针、牙签、镊子,一个个的挑死,适合危害情况还不是很严重的,在茎干部位或者叶子背面一些又肥又大的蚧壳虫。当然,我绝对不 会跟你说看到一只蟑螂的背后有N只蟑螂这样的话,我只会告诉你品种比较牛逼的蚧壳虫,一只雌虫产卵是上千粒到数千粒,一年发生个2~3代,就跟 玩似的。

少量的蚧壳虫,可以直接用针挑死,但需要注意的是,蚧壳虫都是团伙作案的...你看不到的地方可能还有很多

什么佛经以语言优美出名的?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0.htm#a14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在彼佛国土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是单独一宝所成,没有掺杂其他的宝。极乐世界的树,美好到无法形容,只有拿宝来作比方。还有两种宝、三种宝、以至于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华叶果实就是其他的宝变化所作。例如,有棵宝树,黄金做根,白银做树身,琉璃做枝,水晶做梢,琥珀做叶,美玉做花,玛瑙做果。其余的树又另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组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余经七宝之名称与本经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别,总之七宝直是无上微妙的一宝,就是弥陀与读者本人的心宝。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上段介绍宝树的实质,本段是宝树的排列。‘各自异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现在咱们练操,大家排成一个队伍,你横著看,人是排成一条直线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线的。人对人,空间对空间,很整齐。‘茎茎相望’,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枝叶相向’,一枝一枝都很整齐,相对相向。譬如一颗树在中间,东边的枝叶与东边相邻的树的枝叶整齐对正,其余三方也是一样。‘华实相当’,各树各枝的华、果的位置都有规律很整齐,彼此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看都看不过来了。

《定善义》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因为佛心是无漏,所以树也都是无漏,所以没有老死、病害、初生、渐长种种变化的相。所以诸树必然同时顿起,等齐划一,井然有序。

【青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清净无漏的德风,应时而发,随人的意乐自然吹来。而且风摇枝叶,自然发出微妙的乐章,宫、商、角、征、羽(这是中国古代乐律的根本,再加变宫、变征就是现代音乐的七声)五音相和,非常悦耳。这些宝树,周遍在他的国土里。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很多的千。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的华与果,开敷得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相,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联接,这个联接叫做锱,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联接是云聚宝。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狮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锱。’所以这很确凿。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锁来庄严宝柱,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的枝条上面。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周遍盖在菩提树上。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以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放无量光明。光焰明耀,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的飘动,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呀。‘其声流布’。这个音声就流通散布诸方,遍满一切佛国。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净通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微妙’,因在音声中宣演妙法,于是音声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本段表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佛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若有众生。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会疏》的话‘耳根无垢曰清’。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其余五根可以举一返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无诸恼患’。《唯识述记》说:‘恼是乱义’。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缘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三种忍的涵义是:‘音响忍’。《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只是回响而己,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柔顺忍’。‘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许多人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萨的事情。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略称)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1)信受,(2)通达,(3)无碍,(4)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上说,更上一层楼。《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大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劝修,加功用力,堕在功用道中。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菩萨境界。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相。行无另外之体,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相,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这时慧日朗照,心识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

菩提树功德,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全体包括一一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见树得忍,不算份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起华来叫大家看,大众都莫明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二)是本愿力。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实现,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1)‘满足愿’。《净影》说:‘愿心圆备’。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愿’。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3)‘坚固愿’。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4)‘究竟愿’。‘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因为他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贯,也是楼。‘栏’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悬挂了白珠摩尼等等宝作的璎珞,交叉悬挂如同网路,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没有相比的。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是一样,显示平等之义。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上一段是境,这一段是极乐的境中人。其中有种种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讲经,当然就有很多人在听经,诵经,受经。还有人在地面经行的。经行有两种方式:(一)绕念。(二)是在直线上来回走著念,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也就是要有一点活动,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与经行就交替为用。还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维于道)与坐禅(就是打坐修习禅定)。极乐世界在虚空中同有上述种种修持的人。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在极乐凡圣同居土中,种种修持的人,‘或得须陀洹’,须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断惑。若把见惑全断了,就等于证了初果。但是他发心不是只是初果,这是由于对于前生的修习,在这一方面的居多,所以这方面相应的比较快,所以先断见惑,程度等于初果。实际极乐国土一律是发大心的菩萨,《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初果名为入流,是凡夫初入圣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还须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断尽欲界思惑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以后受生只在色界与无色界。四果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入有余涅盘,不再来三界。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弥陀要解》说:‘(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是一切种智海,也就是如来果海。须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这是极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后,首先是位不退。极乐国内唯演一乘,诸往生者都发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乐,所以不堕二乘地,证行不退,极乐国内没有退缘,一切都是增上,寿命又是无量,所以必证念不退。所以《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并极力赞叹说: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极的妙德所致,与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勋,再加上弥陀的一乘愿海,要不是这三个方面,怎么会有这样殊胜无比的奇迹。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是极乐的总相。‘讲堂左右。泉池交流’,国中各处都是这样。在讲堂之外,泉池环绕,四通八达,国内到处都是如此,所以是总相。以下‘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标泉池的大小,这是别相。泉池的长宽和深浅有不同的等级,有各种的形式,都是调谐相称的。各种大小形式、各种长度、宽度、深度、浅度都很相配,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十由旬,有的二十由旬,乃至到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洁’,清湛、芳香、洁净,具有八种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弥陀经》的唐译本中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水能除饿,长生诸根,还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议,极乐众生真是多福。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旃檀是印度香木,俗称檀香木)和‘吉祥果树’。吉祥果中国没有,形状像瓜篓,中国用石榴代表,一花结许多石榴子,表示吉祥。‘华果恒芳’,华跟果都经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实都放光照耀。‘修条密叶’,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水边、两岸都有树,树长了很长的枝条,延申相接盖覆在池水上面,‘交覆于池’,放出种种幽香,香气美妙不是世间的种种妙香所能比拟。随著清风散布本体的香馥,沿著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随风散馥。沿水流芬’,使人身临清风流水送来的芬芳幽馥之中。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还又用七宝来装饰这些莲池。池的底部上面铺满金沙。池水上是四种颜色的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钵昙摩华’,红莲华;‘拘牟头华’,黄莲华;‘芬陀利华’,白莲华,覆盖池水上面。莲花各放妙光。《阿弥陀经》中‘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四种妙莲放出妙光与本经的‘杂色光茂’正好一致。‘杂’字有众、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处的杂色是指不同颜色的妙光会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经文是‘杂色光茂’。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彼国的众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过敦煌壁画明信片上的极乐世界游泳池的情况,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边岸上也坐了好几位,头上也都有圆光)。在池中的人,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盖就到膝盖,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颈就到脖颈,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它凉一点就凉一点,温一点就温一点,想水冲得急一点就急一点,慢一点就慢一点。‘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池水对于每一个众生,都能满他的意。试想只是在一个池子里头,许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思:你要浅就浅,你要深就深,想它急就急,想它慢就慢,想它温就温,想它凉就凉,各人满各人的意。可是一个池水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人各别的意,这就彻底打破众生的情见,全显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不可思议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尘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摄全体,如同帝网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极乐池中的水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无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众生的心意,不须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圆满各各众生的心意。同时同地出现各种不同差别境界,妙应无穷,不是有思量分别的凡心所能理解。

‘开神悦体。净若无形’。水不但自然适应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胜的是这水能开你的神明,使你心神爽朗,增长智力,并且洗后身体舒畅安乐。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水清见底,池底的宝沙都能彻底映现。水中没有任何一个深处是宝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说‘无深不照’。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本段水说妙法,显示极乐世界无情说法的不思议功德。水中波浪,大的叫做澜,小的像水面的细纹,叫做波。现经中说‘微澜’,所指是波。这些水波安和的徐慢旋回,波与波的水互相注入,水流有声,演放出无量的微妙音声。水波正在广宣法音,饶益众生,使闻者各各听到自己愿闻的法。

(一)‘或闻佛法僧声’。佛法僧是三宝,《阿弥陀经》:‘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修菩萨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叫做波罗蜜。

(三)‘止息寂静声’。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灭种种妄想。止息即止观,《止观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这是说寂然不动叫止,相当于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觉照的作用,就是观,相当于三字中的慧字。‘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

(四)‘无生无灭声’。清凉国师:‘诸法本自无生,便自无灭。’《仁王经》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心经》的空相就是《仁王经》的‘真实空’,就是第一义空。一切法既是真实空,从何处又有生灭去来,所以本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远离去来、生灭、空有一切分别的相,所以清凉国师说:诸法本来无生,既无生,当然也就无灭。

(五)‘十力无畏声’。十力是佛证入实相的智力,共有十种(详见《大经解》四十六品十力注)。无畏是佛在大众中说法泰然自若无所畏惧的德,一共有四:(1)说一切智无所畏。(2)说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

(六)‘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无性’,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所以说‘无性’。‘无作’是没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无为相同。如有所作为就成有为法了。《法事赞》:‘极乐无为涅盘界。’涅盘是无生无灭,除尽一切有为的法,离开一切有为造作。天台主张,权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为酬报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为法的佛;圆教佛的三身都是本来自然如是的性佛,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实,所以叫做无作三身。《法华守护国界品》:‘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这是说:权教从有为法修成的佛,这个佛果只像人在睡梦中所得的果实,这是如来为众生权巧方便而说是佛。若是由无作法所证圆教佛的法报化三身,那是入梦以前真我,这才是实佛。

‘无我’。有恒常一定的体,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执定存在这个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执有这个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蕴的假和合,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没有人我。诸法总之是因缘所生,也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也没有法我。《止观》说: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认为有我。若用智慧来观照,实在是没有我。要说有我,我在哪里?从头到足,各支各节,一一寻察,但找不到我。可见何处又有他人和众生呢?又《原人论》说:肉体形象所显的色身,以及能思能虑的我心,从无始以来,由于因缘之力,一念与一念,就是一生一灭,后念生则前念灭,念念相继,就是生灭相续,没有终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后浪追前浪,又像灯蜡的火焰,前焰刚熄,后焰已燃,焰焰相接,生灭不停,人的身心与之相类,由于因缘,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像是常,其实只是相似相续,既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认以为我,宝重此我,引发无量贪嗔痴三毒,造一切业。

(七)‘大慈大悲喜舍声’。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1)慈,与众生乐。(2)悲,拔众生苦。(3)喜,见他人的离苦得乐,自心生起欢喜的心。(4)舍,内心平等没有执著,于众生舍一切冤亲等等的分别,舍弃一切贪、嗔、痴过失。众生修习得无量福与果。

(八)‘甘露灌顶受位声’。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药,吃了能延长寿命,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记钞》:用法水给弟子灌顶,叫甘露灌顶。《大日经》说:如来是法王,为令佛种不断,用甘露法水给弟子灌顶。从这以后,一切圣众对于得受灌顶的这个人都很敬仰,知道这个人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一定继承法王之位。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极乐众生听到水声说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听到以上种种妙法音声,大家心中清净,离开垢污同杂染,也离开了种种虚妄分别、对待,入了不二法门,契合中道,所以经说‘正直平等’。不二无别就是平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为正,没有任何邪思邪见;不曲为直,‘直心是道场’。禅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台山婆,人问台山路怎么去?她只回答:‘蓦直去。’这三字,极平常、极奇特,无边妙义与玄理都在其中。于是善根自然成熟。《阿弥陀经》:‘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弥陀疏钞》说:‘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这一点是极乐最殊胜之处。在极乐世界所听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领会,并且立即同法相应。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都没有达到六根清彻,耳内有许多垢污。打个比喻:像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用这个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嗔痴三毒啊!至于‘相应’,十分重要。相应就是契合。《往生论注》说:‘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这就是说,相应就像匣盖的相称相合。《华严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其愿闻者。辄独闻之’。自己想听什么,就自己听见什么。不想听的人,就一点也听不到,一点也不受干扰。时时闻无上法,处处得真实之利,‘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劝自己佛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极乐。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十方世界这么多佛都在劝导往生,十方国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只把它当学问去研究。如果不是只想当个学者,而是要成就自觉觉他普利众生的大愿,你就须依教奉行,求生极乐。得到往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由于不经过胞胎,又不是由于自己妄业的惑报,而全凭弥陀无上愿力,自然出现,所以叫作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呀。这个‘清虚’、‘无极’出现于汉、吴的译本。因为那时佛教刚来,翻译经典,很自然就采用当时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经中出现清虚啦、无极啦这些道教的用语。嘉祥大师说:神通广大,无所不至,没有极限,所以称为无极,是无极之体。如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称为清虚之身。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