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巡:一个良好的卫生传统,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中选“双日”中的晴天,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消毒,之后室内进行扫巡;祭灶公: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做大岁:大年三十晚上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为“做大岁”,并将正月初二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

莆田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莆田春节的风俗:

1、做红团

莆田市民过年时家家户户户都要做红团,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日内进行,从做红团这天起,过年的气氛开始越发的浓厚起来。红团,颜色红,形状圆,寓红红火火,团团圆圆之意。

红团制作主要用糯米面团制成的红团皮配上绿豆馅或糯米馅,再用印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双孩儿的红团印,一印一敲一红团就完美呈现,最后用洗净的“鸡叶”垫底,置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红艳艳,亮闪闪的红团伴随着腾腾的蒸气把这个年味渲染得越发浓郁。

2、白额春联习俗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直到次年正月廿五日,兴化城光复,逃亡百姓才返回家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为纪念莆田这段悲惨的历史,莆田民间约定正月初四重过大年,称为“做大岁”。

直到今天,莆田人家的春联,那抹象征着喜庆吉祥的红色,在白额的比照与警示下,也显得格外得热烈、珍贵。

3、辞年

莆田人一直传承的“辞年”习俗,在除夕子时,人们会在家门前摆好供桌,供桌系上了绣花红桌围,桌上摆上祭品,祭谢天地,辞别旧岁。“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地上的盆里烧着“贡银”。大人在一旁念念有词,祈祷来年平安。

4、围炉

除夕的年夜饭是莆田人的重头戏称作“围炉”,各家往往会准备丰盛的晚饭。那天晚上,如果家人有在外没回家,餐桌上也要留个空位子。之后,灶上要留“隔年饭”,灶膛里用块大木柴烧个彻夜不熄的“火宝”,象征年年有余岁岁兴旺。而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

5、正月初一吃长寿面拜年

这碗线面比较讲究,碗底垫着芥蓝,碗面铺着紫菜、花生、香菇等配菜。喻示福寿绵长。吃线面第一口不喝面汤,莆田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籽、糖果、香烟饷客。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有的也去寺庙拜佛祈求平安。

福建莆田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莆田春节的风俗有

1、贴春联:除了我们平常见到的春联外,莆田还有一种特有的白头春联,在红色的对联上方留有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这一习俗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明朝倭寇之乱,据传此举是为了悼念当年在倭乱中遇难的人。

2、置办年货: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做红团、炸荔枝肉、买年货等等。

3、除夕(三十瞑):莆田人称除夕夜为“做岁”,也叫“三十暝”,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叫“围炉”,很形象很生动。年夜饭过后,长辈分发压岁钱。莆田还有除夕关起门来吃团圆饭之说,有不让倭寇进来之意。

4、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早,开门放鞭炮,然后人人都要吃一碗线面,线面上都会放满配料,如煎鸡蛋、油炸豆腐、炒花生、油炸紫菜等。“食面了添一岁”,吃了线面就长了一岁。每人一碗,代表又长了一岁,也寓祝全家长寿。吃过线面,换上新衣服出门游春。莆田人称新年出门游玩叫“游春”。

5、元宵:莆田的元宵算是最热闹的了,时间跨度长达一个月,规模堪称全国之最。莆田元宵不是集中在正月十五这天,有些村子提前十来天,有些则是正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