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社戏是莆田民间演戏规俗和观戏风俗。

其俗繁文缛节,非常复杂,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极具莆仙地方特色。

如演出规俗有落棚礼、彩棚、净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财进宝与寒山拾得、状元游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种;而观戏风俗也有大年三十看《戏》、请戏 、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多种。

莆仙戏有什么特点?

莆仙戏【概述】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起源】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历史】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频,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频"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一《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京一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 【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 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角色】莆仙戏的行旦脚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莆仙戏的戏曲特征

莆仙戏音乐属兴化腔,以“南北曲”和古曲为主体,吸收道释曲、里巷歌谣、民歌小曲等融合而成 。 结构形式为曲牌体。共有曲牌1000余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说。大题亦称“细曲”、“小曲”,腔多字少,旋律细致婉转,节奏多变,节拍以三眼板为主,适于抒情、描景、叙事;小题亦称“粗曲”、“小曲”,字多腔少,旋律简洁、口语化,节奏少变,节拍多为一眼板或无眼板,适于叙述、对唱。诸多曲牌按锣鼓点分为大鼓曲牌和小鼓曲牌两个部分,大鼓曲牌是唱腔主体。
其中属南北曲类,源于唐、宋大曲的有[八声甘州]、[普天乐]、[梁州序]、[薄媚滚]、[倾杯序]等10多支,源于唐、宋词调的[沁园春]、[浣溪纱]、[集贤宾]、[古轮台]、[红芍药]等70多支,同于诸宫调名目的有[胜葫芦]、[石榴花]、[出队子]、[麻婆子]、[神仗儿]等,同于唱赚名目的有[赚]、[缕缕金]、[越恁好]等。
属古曲类常用者有[木樱桃]、[割股歌]、[葫芦藤]、[无人情]、[芙蓉令]等。
属道释曲类的有[道引]、[盘三颂]、[飞花颂]、[绕坛]、[太子游四门]等。
属里巷歌谣类的有[苏州歌]、[湖北歌]、[风筝歌]、[磨镜歌]等。
吸收的民歌小曲有[花鼓调]、[补缸调]、[茉莉花]、[纱窗外]、[到春来]等。
此外,各种行当还有专用曲牌和行当不拘的通用曲牌,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和表演动作而定。唱腔变化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犯调”、“集曲”。“犯调”即词格或曲调的变化,或改变曲头、曲腹、曲尾的旋律,根据改变的多少,挂上犯、二犯……等。“集曲”是把几支不同的曲牌,各摘取一句,数句组合,重新组成一首新的曲牌。许多曲牌必须用一些虚词联衬演唱,主要的衬字有“呃”、“嗏”和“乜”、“哑”、“嗳”、“苦”以及“哩连”、“呷嘟哩”等。
旋律基础为五声音阶,调式以徵、商两种最多,其次是羽、宫两种调式,角调式用得最少。唱腔的词格,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为古中州韵,用兴化话演唱,语言声调有七声,除上声外,平、去、入三声各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 以锣鼓为主,大吹、小吹为副。基本上保留宋、元南戏以锣、鼓、吹为主的伴奏乐器特点。鼓有大鼓、文鼓、武鼓三种,鼓面上压一小石狮用于调节音量。
(一)锣鼓经
据称有500种以上,有谱可传的有200多种。槌法有四类:阴阳槌,多用于较文静的场面,有[齐头]、[整衣]、[打倒墙]、[长聘(介)]、[转鼓]、[搭鼓]、[攧]、[带]、[过]等100余种;双槌,多用于热闹威武的大场面,有[二下攧]、[三步行]、[大鼓煞]、[起鼓吊]、[六下尾]、[连]、[节节高]等100余种;文鼓堂,多用于歌舞和特殊表演场面,有[七下]、[二下落]、[起鼓]等十余种;战鼓堂,多用于武打场面,有[四平草]、[分槌]、[三不和]等10余种。
(二)吹奏曲牌
分大吹和小吹。大吹是一对大梅(大唢呐)吹奏的曲牌,用于各种排场。曲牌有[挂金牌]、[惜相思]、[山坡羊]、[双马]、[男儿]、[探亲]等10多支。小吹原用梅花(中音唢呐)演奏,30年代后改用笛子、胡琴、八角琴、小三弦等演奏,用于衬托剧中人物外形动作、内心情绪和舞台气氛,曲牌有[清江翠]、[过山虎]、[倒划船]、[水青龙]、[得胜令]、[虞美人]、[金钱串]、[春海棠]等20多支。 传统乐队只设3人:司鼓、司锣、司吹。20世纪20年代后,吸收民间音乐“十番八乐”中的部分乐器,逐渐扩大至10多人,增设乐器有四胡、尺胡、老胡、和尚胡、鼓胡、八角琴、小三弦以及笛管、梆笛、洞箫、梅花、文管、二胡、高胡、板胡、琵琶、大三弦、扬琴和大提琴等。
特色乐器有大鼓与石狮、沙锣与槌、笛管(古称筚篥)与梅花(中音唢呐)。尤其是筚篥,在全国其它剧种中已罕见;它仍保存宋、元南戏的古貌,由尚书木制成,长约5寸,头大尾小,芦竹作哨,管开八孔,仅吹五音,遇“清角”、“变宫”时开“角”孔与“宫”孔,音色高亢而凄厉、哀怨,适于吹奏悲伤哀怨的曲牌。

莆仙戏有什么特色?

傀儡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1000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

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

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就是鼓板。鼓板由鼓师一人掌握,板多用在锣鼓和唱腔、曲牌的强拍上;鼓多用在次强拍和弱拍上,或用在节拍自由的散板中。板通常只表示强拍,而鼓点则可以多样变化,除按眼位击奏外,在乐曲中还可加打花点以活跃节奏用;或为突出强调唱、念、身段动作的表现之用。

鼓师为乐队的指挥,他不仅要有相当的演奏水平,还须熟记演出剧目的情节内容和全剧的音乐布局。凡配合上下场、舞蹈、亮相等表演身段;或为突出语言的句逗、烘托语气、语调和渲染情绪气氛;或为开导各种板式唱腔、曲牌;或为场次转接、戏剧气氛转换等,所用的锣鼓,均赖鼓师开导得宜,才能获得完美的演出效果。

全出戏舞台节奏的控制与调节、戏剧气氛的渲染和艺术结构的统一完整,几乎无一处不与鼓板的指挥有关。

鼓师指挥乐队,主要是靠鼓板打出的节奏音响并结合各种示意动作来进行。他是使音乐演奏和舞台表演紧密配合的枢纽,他所开导出的锣鼓点子,速度、力度的处理,不同点子的变化转接等,都是根据舞台演出的需要而掌握的。

傀儡戏、曲牌与鼓板的有机结合,为莆仙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莆田戏有什么特点

莆仙戏的艺术特色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和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因为发源地过去隶属于兴化府而得名。兴化戏在明代中叶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发展,50年代初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作为宋元南戏的古老剧种,尽管莆仙戏在近代以来曾受到闽剧、京剧以及文明戏的某些影响,但由于声控、方言和欣赏习俗等因素,却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风貌,不被其它剧种所同化。这个剧种,在保存古老剧目,音乐曲牌、演出仪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艺术形态令人惊叹称绝。
一、历史沿革
说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因为它的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戏。当时,北方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战乱频仍,中原的百姓纷纷迁移到南方福建等地,中原的百戏也就随之南下了。唐代时,莆仙、仙游已是民间歌舞百戏盛行,唐时的“百戏”也叫“散乐”,是杂技、歌舞、曲艺等伎艺的总称。根据《景德传灯录》(宋沙门道原篡)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
宋代时,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和在外做官的人不少,他们有的擅长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北宋后期北方战乱时,不断有北方人迁移到福建各地,其中包括宋杂剧、歌舞等伎艺人,致使北方杂剧流传全国,对各地戏剧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莆、仙“百戏”就吸收了宋杂剧的表演。这种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同时还吸收了“吴歌”、“楚谣”和杂居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当时叫做“优戏”,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歌舞和杂伎等,因为宋代时莆田、仙游隶属兴化军,故称“兴化杂剧”。
宋末到明初,由于福建海上交通十分发达,莆、仙两地的商业和对外贸易逐渐繁盛,流行于杭州、温州的南戏传入兴化,兴化杂剧吸收了温州的戏文和表演,使演出的剧目和表演艺术,有了很大的丰富和提高,成为当时盛行东南沿海所谓“南戏”的形式之一。
元末明初,兴化杂剧又吸收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声腔的艺术营养,进一步融化、丰富提高,形成了兴化腔,并称“兴化戏”,因角色行当原为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7个,也称“兴化七子班”。
如今,温州的南戏早已荡然无存,而莆仙戏里却保存了大量宋元时代的南戏剧目。据1962年调查统计,与宋元南戏有关的剧目除被称之为“戏文之首”的《王魁》、《蔡伯喈》外,还有《张协状元》、《刘文龙》、《朱买臣》、《杀狗记》、《小孙屠》、《苏秦》、《王十朋》、《高文举》、《乐昌公主》等81个,以抄本流传下来的有57个之多,这在全国所有古老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被称为“宋元戏文三种”之一的《张协状元》,是目前我国最早并流传至今的一本南戏剧目。
“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清关陈谟《闽中杂记》)。明清时代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时期。
明代时,兴化戏盛行,民间逢年过节、婚寿喜庆或迎神赛会,都会演戏。当时,兴化戏还大量移植、改变其它声腔的剧目。兴化戏的盛行和影响,终于为理学家卫道者所不容,明万历年间,莆田一文人曾为族人立下“不许沿习俗非,听纵妇女登山入庙出外看戏文”的家训。
康熙三十四年(1695),各戏班妆架共有三十六台,十分华丽。当时戏班有鸣盛、翔凤、碧兰、壶兰、庆顺、集锦、胜凤等32班的班名,比康熙三十五年又增加了12班,可见演剧之盛。清道光年间仅仙游一县就有戏班六十多个,但仙游戏班用纯兴化方言演唱的莆仙戏令外地观众一句也听不懂的。演员沿袭旧称为“梨园子弟”,剧目内容多是“忠孝节义”,而且“此风数百年于兹”。这说明了莆仙戏传统剧目大多最擅长以历史故事剧为其悠久传统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从清中叶到清末,莆田、仙游两县的戏班达到一百五十多个,各行各业组织戏班成风。兴化班演员原来全都是男性,到清初才有女演员参加演出,当时戏班不仅演传统剧目,还编演时事剧,人称莆仙地区为“戏窝子”。
众多戏班使莆仙戏长期以来积累下大量传统剧目,据统计共有五千多个,八千多本,其中除了保存全国罕见的宋元南戏剧目外,还有大批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目,尤以历史剧最富有特色。表现起自商周、春秋的《周幽褒姒》、《越王勾践》、秦汉三国的《秦始皇》、《汉武帝》、《汉文帝》、《霸王别姬》,随唐宋元的《隋文帝》、《武则天》、《唐明皇》、《李渊》、《李世民》,直至明清的《崇祯君》、《康熙》、《乾隆君》、《洪秀全》等一批剧目。
辛亥革命前后,兴化戏的舞台上出现了《林则徐》、《蔡锷》等鼓吹反帝反封建和宣传民主、自由、进步思想的时装戏,对兴化戏的艺术革新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兴化七子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八仙子弟”的体制。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莆仙戏班中就有“八阳”、“八艳”之名。清末,莆仙戏班迅速发展,角色也相应增加,通常为九至十个角色,也有更多角色的,如莆田全福春班分行细,角色多,需要两只戏船运载。1930年前后,莆田县上等戏班还是保持这个体制,同时女演员也上了舞台,还有女班陆续出现,如摩登、蟾宫、腾芳等。这时的兴化戏班亦扬帆海外,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兴化华侨聚居地演出,小生黄文狄、花旦王玉坤、丑角王震、金榜等的唱功演技,深为南洋华侨所赞赏。
抗战期间,莆仙戏从剧目内容到演出形式,进行了实验性的改良。仙游县还创办了仙游县模范乐剧队,实验演出了《斩蒲龙》、《梁红玉》、《大义灭亲》、《马江小景》、《狼狗抗》等一批改良戏,影响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乡土戏剧改良委员会和乐剧队被解散,许多戏班亦陆续解散,不少艺人弃艺改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莆田、仙游二县的戏班仅有三十多个,而且多行当不全,设备简陋,维持困难,这一剧种濒临绝境。
50年代初,不少专业剧团相继成立,兴化戏的名称被改为“莆仙戏”。
50-60年代,莆田、仙游两地都成立有编剧小组,集中了像陈仁鉴、朱国福、柯如宽、杨美煊等一批老中青剧作家,对莆仙戏丰富的遗产进行整理改编,涌现出一批推陈出新的优秀剧目,如陈仁鉴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被田汉称赞为堪与莎士比亚的大悲剧和大喜剧相媲美的作品。《团圆之后》于1959年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翌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舞台艺术片。《春草闯堂》于1979年赴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随后被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改编成古装故事片《乘龙快婿》。
为发掘、收集莆仙戏遗产,两县还成立了编剧小组。截至1961年,计征集、收购莆仙戏传统剧目五千多个,演出手抄本八千多册,同时记录、整理音乐曲牌共一千多支。老艺人黄文狄还组织莆田县艺术学校老师和老艺人,编著《莆仙戏传统科介》 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80年代是莆仙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期,仅数年间就在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剧坛上有深远影响新创作的剧目,如郑怀兴的《新亭泪》、《鸭子丑小传》,姚清水、祁宗灯的《状元与乞丐》,周长赋的《秋风辞》,以及姚清水的《逃难记》、杨美煊的《刘贺登基》等。陈仁鉴、郑怀兴分别出版了个人剧作选。

莆仙戏的特点有哪些

从表演、行当、唱腔上来说:
1、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
2、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
3、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各地的戏曲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