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大致包含着原始的,自发的,零散的,直观的等意思。

朴素的阶级意识,就是在没受到启发,教育等外界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凭着直觉,自发产生的那种对阶级差别的认识。

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阶级是由人在社会中所占据的财产的多少来决定的。所谓的阶级意识就是用本阶级的观点,认识,眼光,习惯去看待所遇到的问题或解决问题。这在阶级社会里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随着阶级的强化,阶级的意识必然就强化,尤其是在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突出的时候更是如此。它是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

在句子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中这指代什么?

“XXXXXXXXXXXXX,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这句话中的【这】指的就是这段话前面这个结论性的句子.比如说————“美国的货币是美元,这是众所周知的”【这】,还有“吃饭前要洗手,这是普遍的卫生常识"中的【这】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原载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这是一篇朴素优美的典范性的记叙文。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里,朱德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一曲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逝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我们敬爱的朱委员长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家,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读《回忆我的母亲》,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敬与怀念。
本文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自然段,说明本文的写作动机。“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像那些优秀的散文一样,本文第一笔就接触了主题。直截了当,点出了记叙的对象,同时抒发了自己得到母亲去世消息的“很悲痛”的感情。“我爱我母亲。”这是十分真挚、朴素的内心情感的抒发。接着,作者突出了母亲优秀品德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勤劳一生”,是本文记叙母亲的重点。“特别”“值得”“永远”这些词起了强调作用。这一句既点了题,又是总写母亲的美德,很自然地成了提起下文的一个纲。
第二部分,包括文章的第2至第13自然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翔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这部分开始,作者先回忆了自己“世代为地主耕种”的贫苦的佃农家史。据有关材料,朱德同志的母亲是19岁上嫁到朱家来的。在那黑暗的旧中国,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这种苦难的遭遇,是多么怵目惊心啊。作者画龙点睛地议论道:“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用不着详叙母亲其他方面的苦难,仅此一个典型事例,也便概括出了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但是,作者的母亲,性格又是极为刚强、坚毅的,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连照顾孩子的工夫都没有。但是,这位勤劳的母亲却给了孩子们极好的影响。
文中首先谈到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她身体高大结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由于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
接着,文章又介绍了母亲的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了“有铜钱那样厚”的“家织布”,一套衣服两三个孩子“接着穿还穿不烂”。这都表明,母亲确实是个勤俭持家的能手。
母亲第三个方面的特点是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她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她的良好影响下,这个大家庭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又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她鼓励作者去寻找新的生活。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抗行动。但是,对于这样起码的反抗行动,万恶的反动统治阶级却总是进行野蛮的镇压。有一次,作者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这是吮吸人民血汗的万恶的剥削阶级及其爪牙,欠下人民的又一笔血债!正是在这样的荒年暴月里,灾难也降临到他们家庭。1909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地上加租子,由于阴谋未能得逞,“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作者沉痛地回忆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剥削阶级的侵害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这种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品格,是劳动妇女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也给了向往革命的幼年时期的作者以良好的启示,作者回忆说:“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曾经以节衣缩食的办法培养作者去读书,想着靠他作为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在作者求学期间,尽管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负了200多块钱的债,母亲仍然一直顽强地支持着他。后来,当作者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时,又得到了母亲的“许多慰勉”。这足以表明,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再往后,随着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作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他。作者满怀激情地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读到这里,革命母亲钟太夫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钦佩,使我们敬仰。
作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将结束时,特别强调加以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作者对母亲的颂扬,也是对劳动妇女的颂扬,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和优良传统的颂扬。
从第14自然段至结束,是全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也表示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第14、15自然段是两个并列段。作者在扼要地回顾了母亲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之后,十分明确地总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良好教育与影响。作者以“我应该感谢母亲”而加以强调说:“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就是向困难作英勇无畏的斗争。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是一个革命者必须具备的品德。作者十分豪迈地回顾说:“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我们敬爱的朱委员长,从井冈山到南泥湾,与红军士兵一起下山挑粮,与革命战士一起上坡开荒,处处以身作则,成为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光辉典范。作者还质朴动人地说:“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作者之所以怀念母亲,这是因为母亲始终如一地积极支持他投身革命。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母亲的这种支持,是有深远意义的。作者进一步阐述他的感受说:“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句满怀革命哲理的话,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深深地懂得: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就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作者对母亲的颂扬,就是对劳动人民的颂扬。作者挥笔写下的这篇纪念文字,就是一首质朴动人的讴歌革命母亲的交响乐章。作者恳挚地告诉我们:“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但是,作者是把他的怀念母亲的深厚感情同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革命感情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他十分坚定地表示:“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金石铮铮的语句,披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革命胸襟,给革命的后来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在这篇简洁朴素的优秀散文里,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讴歌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示了继续革命、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什么是阶级观念

阶级观念
即:阶级意识

是指反映一定阶级的特殊地位和利益的社会群体意识。
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由此产生的物质利益对立和政治权力冲突,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映出来,形成各自的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包括阶级的欲望、情感、习惯等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主体部分,它高于并影响着阶级的心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归根结柢,是由一定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进步阶级的阶级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动阶级的阶级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任何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总是该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其他阶级则要受到统治阶级意识的影响。

《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段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蒙蒙,天气暗了下来,眼看就要下雨了。爸爸正急冲冲赶着回家,爸爸看见刘老伯正在收水稻,爸爸看见了也顾了回家,忙走过去拿起扫把跟刘老伯一起收水稻。两个人可正忙,收了水稻,又把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水稻装进大袋子,刘老伯忙得气喘吸吸。爸爸让他休息一下,让爸爸把剩下的两包绑住,雨下的可真不是时候,“哗啦”一声下起了大雨。爸爸没有让雨停住自己要做的事,爸爸把袋子绑住,又把水稻搬到没雨水的地方。做完事后,爸爸已成一只“落汤鸡”刘老伯让爸爸在他家里休息一下,等雨停后在回家。爸爸拒绝了,冒着大风大雨回家了。
回到家,爸爸已晕倒了。妈妈摸了摸爸爸的额头“啊,怎么这么烫”。等爸爸醒来,有好多人看他:有亲朋好友、还有以前爸爸帮助过的人。可真多,还有刘老伯也来了。大家都说我爸爸是一个最好的人,以后要向我的爸爸学习。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
我的爸爸长得较高,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别人都说爸爸苗条,我却感觉爸爸苗条过步了。爸爸的职业是老师,但他的业余爱好很多,有打篮球、上网看新闻、看电视、打乒乓球……
爸爸对中国的乒乓球赛、排球赛呀,总免不了看上几场,哪怕是半夜赛,爸爸也要起床为中国队加油,有时还会像场上的总教练一样神情激动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原载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这是一篇朴素优美的典范性的记叙文。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里,朱德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一曲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逝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我们敬爱的朱委员长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家,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读《回忆我的母亲》,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敬与怀念。

本文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自然段,说明本文的写作动机。“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像那些优秀的散文一样,本文第一笔就接触了主题。直截了当,点出了记叙的对象,同时抒发了自己得到母亲去世消息的“很悲痛”的感情。“我爱我母亲。”这是十分真挚、朴素的内心情感的抒发。接着,作者突出了母亲优秀品德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勤劳一生”,是本文记叙母亲的重点。“特别”“值得”“永远”这些词起了强调作用。这一句既点了题,又是总写母亲的美德,很自然地成了提起下文的一个纲。

第二部分,包括文章的第2至第13自然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翔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这部分开始,作者先回忆了自己“世代为地主耕种”的贫苦的佃农家史。据有关材料,朱德同志的母亲是19岁上嫁到朱家来的。在那黑暗的旧中国,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这种苦难的遭遇,是多么怵目惊心啊。作者画龙点睛地议论道:“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用不着详叙母亲其他方面的苦难,仅此一个典型事例,也便概括出了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但是,作者的母亲,性格又是极为刚强、坚毅的,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连照顾孩子的工夫都没有。但是,这位勤劳的母亲却给了孩子们极好的影响。

文中首先谈到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她身体高大结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由于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

接着,文章又介绍了母亲的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了“有铜钱那样厚”的“家织布”,一套衣服两三个孩子“接着穿还穿不烂”。这都表明,母亲确实是个勤俭持家的能手。

母亲第三个方面的特点是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她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她的良好影响下,这个大家庭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又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她鼓励作者去寻找新的生活。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抗行动。但是,对于这样起码的反抗行动,万恶的反动统治阶级却总是进行野蛮的镇压。有一次,作者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这是吮吸人民血汗的万恶的剥削阶级及其爪牙,欠下人民的又一笔血债!正是在这样的荒年暴月里,灾难也降临到他们家庭。1909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地上加租子,由于阴谋未能得逞,“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作者沉痛地回忆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剥削阶级的侵害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这种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品格,是劳动妇女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也给了向往革命的幼年时期的作者以良好的启示,作者回忆说:“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曾经以节衣缩食的办法培养作者去读书,想着靠他作为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在作者求学期间,尽管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负了200多块钱的债,母亲仍然一直顽强地支持着他。后来,当作者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时,又得到了母亲的“许多慰勉”。这足以表明,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再往后,随着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作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他。作者满怀激情地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读到这里,革命母亲钟太夫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钦佩,使我们敬仰。

作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将结束时,特别强调加以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作者对母亲的颂扬,也是对劳动妇女的颂扬,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和优良传统的颂扬。

从第14自然段至结束,是全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也表示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第14、15自然段是两个并列段。作者在扼要地回顾了母亲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之后,十分明确地总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良好教育与影响。作者以“我应该感谢母亲”而加以强调说:“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就是向困难作英勇无畏的斗争。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是一个革命者必须具备的品德。作者十分豪迈地回顾说:“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我们敬爱的朱委员长,从井冈山到南泥湾,与红军士兵一起下山挑粮,与革命战士一起上坡开荒,处处以身作则,成为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光辉典范。作者还质朴动人地说:“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作者之所以怀念母亲,这是因为母亲始终如一地积极支持他投身革命。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母亲的这种支持,是有深远意义的。作者进一步阐述他的感受说:“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句满怀革命哲理的话,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深深地懂得: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就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作者对母亲的颂扬,就是对劳动人民的颂扬。作者挥笔写下的这篇纪念文字,就是一首质朴动人的讴歌革命母亲的交响乐章。作者恳挚地告诉我们:“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但是,作者是把他的怀念母亲的深厚感情同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革命感情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他十分坚定地表示:“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金石铮铮的语句,披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革命胸襟,给革命的后来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在这篇简洁朴素的优秀散文里,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讴歌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示了继续革命、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像那些优秀的作品一样,本文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开门点题,清新自然。文章第一部分,就是这样质朴无华的几句话: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个开头,既交待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就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揭示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宽阔胸襟。文章思想畅达,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依次介绍了钟太夫人的“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等方面的动人事迹。全文用口语写成,没有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形容词,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体现。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里,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的,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这么一来,恰当而又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色:热爱劳动,支持革命。读后,给人留下了经久不忘的印象。

夹叙夹议,情真意挚,是本文的第二个艺术特点。读着这篇优秀的散文时,我们不但看到了作者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美丽的精神世界,而且受着作者那奔涌起伏的革命感情的波涛的冲击。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种议论又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作基础的,写来具体、翔实,读着亲切、感人。例如,写母亲整日劳碌着的形象,同时就写到了自己的幼年时的感受:“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到了后文,作者又与此相呼应地议论说:“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就是在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帮忙一下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好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O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梁,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O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O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O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竞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掇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理学院谢瑶《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所谓“朴素的阶级感情”的意思

你不是那个年代的人,有人和你说这样的话也是在忽悠你,或者是你爱上了一个姐姐。这句话原意是“纯友谊的”意思那个年代是真的想歪心思也没那胆,会游街批斗的,现在说这个,就是婉拒你,和你保持距离的意思

什么是阶级性,具体是什么呢

阶级性,泛指新闻媒介的阶级立场。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思想意识所必然具有的阶级特性。这种特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反映着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具体是新闻媒介和新闻机构表达的立场、观点、思想、主张代表某一阶级或阶闻的利益,新闻的阶级性来自新闻记者、主持人、编辑以及新闻机构及其支持者所固有的阶级性,这个概念出现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中,在一些工人政党的新闻理论中是主要的论点之一。

扩展资料: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思想意识所必然具有的阶级特性。这种特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反映着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和要求。

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不同的阶级或政党有不同的党性。特指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是衡量党员阶级觉悟的高低和立场是否坚定的准绳。

人具有阶级性。也就是资产不同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般是不相同的。

1、无产阶级: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无产的“产”,指的是生产资料,而不是个人财产。打工仔。

2、资产阶级:指拥有生产资料靠剩余价值致富的老板。

3、小资产阶级:指以小笔资金独立创业的人,他们可能雇佣少许的员工。小老板。

4、中层资产阶级:指那些拥有固定继承财产或较多收入的人,他们比起上层资产阶级较不富有。中老板。

5、上层资产阶级:由最富有的人所组成,包括了企业家、贸易家等等。大老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阶级性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哪些事来说明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

总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注意: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