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瀑布的条件有以下几个:
1、瀑布存在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便是岩石类型的差异。河流跨越许多岩相边界。如果河流从坚硬的岩石河床流向比较柔软的岩石河床,较软的岩石河床很可能的侵蚀更快,并且两种岩石类型相接处的坡度更陡。当河流改变方向并露出不同的岩石河床间的相接处时,便会发生这种情况。
2、若古代有一大块熔岩从河床下挤上来,岩石硬化后,在河道中形成了一堵“墙”,阻拦了河水,便形成了瀑布。中国的黄河壶口瀑布就是这样形成的。
3、古代的冰川切入山谷之中,使两侧形成悬崖峭壁,
瀑布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可能认为瀑布的形成很简单,就是一条河流翻过一个悬崖峭壁,就形成了一个瀑布。其实瀑布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其一像尼亚加拉瀑布,它是尼亚加拉河水翻过白云石的岩壁,直落入下面的一个大水池里,奔腾不息的水流无休止地侵蚀页岩,淘空了白云岩的岩洞,一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使得悬崖永远陡峭;另一种瀑布的形成就是在古代有一大块熔化了的岩石从下面挤上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岩石硬化了,后来就在河道中形成了一堵墙,瀑布由此而形成;第三种情况是古代的冰川切入山谷之中,使两侧形成悬崖峭壁,瀑布由此生成。此外,地球表面的运动使高原进一步加高,而河流就在它的边缘地带,这样就形成了高原上的瀑布。
瀑布的成因是什么?
瀑布的成因,大多数人认为一条河流翻过一个悬崖峭壁,就形成了瀑布。事实上瀑布的形成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就像尼亚加拉瀑布,它的形成是由于尼亚加拉河水飘过白云石的岩壁,直落入下面的—个大水池里,翻滚飞流的水流长时间地侵蚀页岩,淘空了白云岩的岩洞,—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使得悬崖变得更加陡峭。
瀑布的第二种成因:在古代有一块被熔化的岩石从下面挤上来。时间久了,岩石也就慢慢地变硬了,随后在河道中就形成了一堵墙。我国的庐山瀑布就是在这种方式形成的典型瀑布。
其三,是由于古代的冰川切入山谷之中,使得两侧形成悬崖峭壁,也就因此形成了瀑布。另外,地球表面的运动使得高原的高度增加,河流就位于其边缘地带,这就是高原瀑布形成的原因。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如断层、凹陷等地质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造成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表明河流的重大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如河床岩石软硬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被流水侵蚀掉,从而形成高低差异很大的地势差别成为瀑布。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
在河流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侵蚀作用的速度取决于特定瀑布的高度、流量、有关岩石的类型与构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在一些情况下,瀑布的位置因悬崖或陡坎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种侵蚀作用又倾向于向下深切,并斜切包含有瀑布的整个河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在起作用,河流不可避免的趋势是消灭任何可能形成的瀑布。
河流的能量最终将建造起一个相对平滑的、凹面向上的纵剖面。甚至当作为河流侵蚀工具的碎石不存在的情况下,可用于瀑布基底侵蚀的能量也是很大的。与任何大小的瀑布相关、也与流量和高度相关的特征性特点之一,就是跌水潭的存在,它是在跌水的下方,在河槽中掘蚀出的盆地。在某些情况下,跌水潭的深度可能近似于造成瀑布的陡崖高度。跌水潭最终造成陡崖坡面的坍塌和瀑布后退。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构成瀑布的三要素为:落差、宽度和水量,人们对于大瀑布的排列名次常有分歧,主要是因为测量方面的原因,或是单独强调了某一因素的结果。不过,有着雄伟气势的瀑布,是不会跟人们计较这些的,不管它们排行老几,站在它们面前,被震撼的还是我们自己。
瀑布是怎么形成的
在许多的风景区中都可以看到有瀑布这一景观,瀑布通常是指那些从山壁上落下来的水,从远处看的话这些水的流动性比较快,所以看着像一块白布,瀑布的形成原因有许多,但是瀑布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景观,最终会消失。
01水是有一定侵蚀性的,这也就是形成瀑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许多的山谷之中有许多的岩石,它的性质都是不同的,有的岩石比较坚硬,而有的岩石比较柔软,如果水流从坚硬的岩石表面流过流到柔软的岩石表面,那么柔软的岩石表面侵蚀的速度就会比较快,而且一般在山谷之中这些岩石接种的地方都是比较陡峭的,也就意味着很多的水流都会从高处流到低处,这样就形成了瀑布,这一景观,一般水流都会从高处流到低处,最后落在水池之中。
02还有一种情况就要从古代时期说起,在古时候就会出现有岩层断裂的情况,有一大块岩石,它从原本的结构中脱落,然后在河道中变成了一堵墙,这样就阻拦了河水的流动方向,这也是形成瀑布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瀑布是因为冰川的影响所形成的,因为有许多的冰川,它都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融化,在冰川融化以后它都会变成水也就是变成河流,那么就会在山谷之中进行流动,这样也会形成瀑布。
03瀑布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水流的流动或者是水的侵蚀性和地质地壳的变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地质内部的运动也会使那些坚硬和柔软的岩石进行聚拢,这样就会导致瀑布发生变化,但是瀑布持续的时间是有限的,这需要根据水的侵蚀性和水流的速度,还有岩石的坚韧性来决定的。
瀑布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瀑布的形成,特别是大峡谷河床瀑布的形成,应该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导致地形差异所表现出河流水作用的一种阶段性河床地貌的表现。其形成因子的作用应该是综合性的、复杂的。当然在分析其形成因子中,会有主要的或次要的分别,也可说是在一系列特定条件的综合因子作用下,在某一时间阶段上的一种必然表现。大峡谷河床瀑布,就是在这样短距离、高坡降、大水量的情况下,流水水动力作用选择一定的地质构造部位能量释放的一种必然表现形式,也是河流发育溯源侵蚀在现阶段时段内、在特定的地形部位一种必然表现形式。
当然,瀑布群的形成是各不相同的,要通过很详细的工作,具体地分析。如西兴拉到帕隆藏布汇入口20余公里的河床上:
(1)短距离内河道作S形或直角形的急拐弯转折,大的主体瀑布和相对集中的瀑布群首先最容易出现在河床S形拐弯的弯部和直角形转折的弯部这种地形突然转折变化、应力相对容易集中作用的部位,如最大(落差)的藏布巴东Ⅰ号、Ⅱ号瀑布就出现在河床S形拐弯部位。
(2)短距离内峡谷基岩河床深槽形态发生束放变化的转折部位,出现大的瀑布。如绒扎瀑布就是从相对宽的河床到突然收窄的河床跌落下去进入更深更狭的基岩河槽的。同时,任何巨瀑下面必有深潭,它必然会改变河床谷地的形态和水流作用的性质,这也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差异,应该说也是参与了瀑布地形的形成过程的。如藏布巴东瀑布跌落下去就形成一个大的三角形的瀑槽,瀑水在其中急速回旋翻滚,形成一三角形池,并呈牛奶状乳白色的水流再跌落下去。
(3)从藏布巴东Ⅱ号瀑布出现部位的卫星影像图分析,这里的变质岩系近东西走向,两岸产状是连续的,瀑布的出现主要应考虑是由于河床的急拐弯和束放导致应力相对集中作用所出现的差异。在绒扎瀑布,据张文敬教授介绍,瀑布的出现与其坐落在横向岩层中石英岩脉这样坚硬岩性地层的出现有关系。
(4)至于藏布巴东Ⅱ号瀑布,即大峡谷中最大瀑布(高35米)以下一系列小规模的瀑布和跌水的出现,又与河床有许多大块崩塌堆积的堵塞有关。整个大峡谷中一些河床小瀑布与跌水险滩,许多都与强大的支沟泥石流堆积于干流主河床上,局部改变了河床坡降造成的差异也是有关系的。
(5)季建清博士认为,大拐弯峡谷的复杂构造弧弯在不同板块之间,这里出现的是花岗质的构造糜棱岩带,通过裂变径迹的测年表明,这里15万年以来上升量达到30毫米/年,是地球上最强烈的上升地区之一。在这里地幔物质上涌是“高温、低密、低磁、负重力、多地震、强构造运动”的地球“热点”地区。总之,这里地壳(物质)的变形是十分强烈的(在大峡谷瀑布群所在变形地体上留有许多构造变形的证据)。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段就有因变形(无论快速或缓慢的)产生大规模山体的滑塌移动入峡谷中,堵塞和改变了河床地形,与瀑布群出现有关。
总之,大峡谷河床瀑布的形成首先是在内外营力作用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具体瀑布作具体分析,在这样世界最大峡谷中这样巨大的水力作用和强烈构造运动作用地区,瀑布的变化性也就决定了大峡谷瀑布必然的青年性、群体性和复杂性征
参考资料:
1.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瀑布是水流突然从陡崖上跌落下来而形成的水帘,声音震耳,气势雄伟。瀑布形成的原因很多,比如地壳的垂直运动使断裂处发生相对的升降,形成悬崖峭壁,从这些地方经过的河流就会形成瀑布。另外,在河流的河床中,由于每段河床的岩石构造不同,抵抗河水侵蚀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河床的地形会形成差别。这也是形成瀑布的一个原因。此外,冰川、火山地形、海岸线受侵蚀、暗河等自然作用也会形成瀑布。
瀑布的成因
一、岩石类型的差异。
河流跨越许多岩相边界。如果河流从坚硬的岩石河床流向比较柔软的岩石河床,较软的岩石河床很可能的侵蚀更快,并且两种岩石类型相接处的坡度更陡。当河流改变方向并露出不同的岩石河床间的相接处时,便会发生这种情况。
二、河床上有许多条状的坚硬岩石。
河流跨越许多岩相边界。如果从坚硬的岩石河床流向比较柔软的岩石河床,很可能较软的岩石河床的侵蚀更快,并且两种岩石类型相接处的坡度更陡。当河流改变方向并露出不同的岩石河床间的 相接处时,便会发生这种情况。
三、地球表面的运动使高原进一步加高,而河流就在它的边缘地带,这样就形成了高原上的瀑布。
扩展资料
一、世界上最高的瀑布:兰溪瀑布
安赫尔瀑布又叫天使瀑布,位于南美委内瑞拉的丘伦河上。美国探险家安赫尔原本是来南美洲找黄金的,没想到无心插柳找到了南美最高瀑,遂得以命名。
天使瀑布从高原陡壁直泻而下,落差竟然高达979米,相当于13座黄果树瀑布的叠加。瀑布总体分为两级,先倾泻807米后落在一块岩壁上,然后再跌落172米,才下到水面。
二、世界上最宽的瀑布
伊瓜苏瀑布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因水流来自伊瓜苏河而得名。宽阔的大河奔流到此地,遭遇到落差巨大的U形峡谷,便顺势而下,形成一片景象壮观的半圆形瀑布群。
据统计,伊瓜苏瀑布群共有大小瀑布270余条,平均落差为80多米,总宽度最高时达到4000余米,让人彻底置身瀑布长卷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瀑布
那么,瀑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瀑布,地质学上叫做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总是透过侵蚀和淤积过程来平整流动途中的不平坦之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淌以后,河流长长的纵断面形成一条平滑的弧线。由于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或较大落差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形成了瀑布。对于瀑布来说,源源不断的水流“供给”是其长存的基本保证。总而言之,要形成一道壮观的瀑布,除了需要高低突变的地形,还需要有足够的水才行。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黄果树大瀑布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暗河与伏流、地表水与地下水明暗交错。地处分水岭,又属于河源瀑布,水流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加上是岩溶地貌,漏水、跑水多,所以瀑布水量保持长期丰沛较难。
黄果树瀑布的壮阔与纤细、奔流与断流,是由地面河打邦河和岩溶地下河的水流量大小决定的。黄果树上游段由白马河、镇宁河、桂家河、大抵拱河、打邦河等5条地表河,从安顺西秀区渗流下来的对门寨河、宁谷河、桃水河、小屯河等地下河,及白马水库、桂家湖水库、杨家桥水库、蜜蜂水库、娄家坡水库、虹山水库等水库组成供水水源,流域面积2100平方千米。其河流流量决定瀑布的水量,而降水的多少,又影响河流流量。黄果树流域年降水1500毫米,一年的降雨日数占全年的50%,也就是说,黄果树瀑布水量有半年是自然雨水,有半年是靠自然生态调蓄供水。如果出现大雨、暴雨的时候,瀑布就会出现洪瀑;不下雨时,瀑布水量就小,或者断流。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即使降水量很大,但降到漏水、跑水的岩溶地貌中,也容易造成水量流失。由于该地区是100%的碳酸盐岩石分布,拿黄果树瀑布流域来说,该流域石山裸岩占总面积的13.73%,可以称作是一个“下雨水往地面走,无雨水往地下流”的地区。
概括来说,造成黄果树瀑布水流量减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聚湖泊水、水库拦截水源直接影响瀑布的水源来源。
瀑布上游的湖泊、水库由于农业灌溉和自身旅游发展的需要,在枯水季节要开闸灌溉或关闸保水,都会直接影响黄果树瀑布的水量。
第二,耕地栽培作物面积的改变影响瀑布的水量。
在流域内,栽培的水稻、玉米等作物,通过耕地的作用,能在夏季留蓄雨水,减缓降水的流失速度,让瀑布的“急流”变为“长流”。豆类、薯类、麦类、高粱、油菜、烟草等作物,则在秋、冬、春三季根据生长的需要,以根部抽取地下水,加上湖泊水库储蓄灌溉水等方式,向流域内的河流进行补水,增加瀑布流量,让瀑布在旱季也能流淌。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流域内的耕地,冬春季土地裸露面积达2000多公顷,既增加了蒸发量,也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
第三,流域内森林面积的减少影响地表的保水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乱砍滥伐,致使黄果树周围森林植被面积大量减少。造成了“夏季下雨留不住,旱季没水补瀑布”的局面。2002年,黄果树景区规划面积为115平方千米,加上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共310平方千米,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0.3%,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大瀑布和天星桥两个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只达15.6%。黄果树景区的植被为次生植被,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如今,原生常绿阔叶林已不复存在,现有植被为次生类型,并正沿着森林—灌木—草丛—裸岩的方向逆向发展。
森林的日渐稀少,植被的贫瘠,大量山石、土壤的裸露使得土地涵养水分功能大幅降低,通常会出现大雨时河水浑浊,小雨时瀑布细小,天晴日久则水源枯竭,甚至出现瀑布断流的现象。
第四,岩溶地貌的改变使供给瀑布的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发生了变化。
黄果树景区进行的坡改梯改变了地表土壤、岩石分布,使得原有的水系分布改变了。某些地区的坡改梯爆破震裂了地下河道的岩石,使地下水流淌方向和深度发生了改变。
第五,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增加了农业灌溉的用水量。
黄果树所在的打邦河上游地区,多年平均流量为30立方米/秒,径流量为9亿立方米,因该地支流较多,流水往往从支流渗入地下,影响瀑布的总水量。其支流桂家河,流域面积为361平方千米,按理来说,仅靠桂家河5立方米/秒的流量,已能形成瀑布。但是,由于土地荒山承包到户,人们为了占地的需要,使得大面积的草地、灌木树林变成了广种薄收的耕地。然而对这些耕地进行的灌溉大量地浪费了水,引流灌溉又改变了流水路径,影响了瀑布的流量。
据当地群众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果树瀑布是不分丰水、枯水季节的,没有出现过枯水的状况,哪怕是在冬季,水流量也相当可观。2000年至2002年,黄果树瀑布因水量不足,一度瀑布变为细流,甚至断流。在2001年,暴发了多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成为黄果树瀑布历史上一个最为干涸和苦涩的5月,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枯水现象,由于瀑布景观“受损”,造成“五一”黄金周旅游团首次出现退团的难堪局面。然而现在,瀑布不仅有枯水期,而且枯水期呈明显的逐年延长的趋势,黄果树区域内的一些村庄也会出现井水枯竭、山泉干涸的状况。目前,枯水期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每年2个月延长到5个月,甚至半年之久,尽管上游建了水库,采取夜蓄日放的手段进行缓解,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后预言,如果不下大力气进行生态重建,50年后黄果树瀑布将不复存在。
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流域内是岩溶地貌,上游长期不降雨是客观的自然因素。但上游森林植被减少,农作物植被改变,使得保水能力差;石漠化进程加快,蓄水的水库水量太少,大降水留不住;垦耕面积扩大,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等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瀑布断流的直接原因。
1992年,当地在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后,黄果树瀑布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该组织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之后,指出,景区植被覆盖率低、环境差、人工痕迹和商业化气息过重,希望黄果树景区加快绿化和保护生态的步伐……但是,同期申请并接受考察的张家界和九寨沟却一次过关,“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冠使得当地旅游经济大幅攀升。
事实上,联合国官员对黄果树瀑布断流原因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景区上游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喀斯特地表日愈严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减少,脆弱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尽管在落选后景区加大了植树造林的力度,但有关专家认为,植被覆盖率过低,远远达不到恢复景观和涵养水土的功效。
众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星罗棋布的溶洞,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黄果树成为我国内容最丰富、旅游价值极高的游览区。但是由于景区内过量的人口载荷,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垦荒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稀疏的野草、零散的树木难以遮住荒山上裸露的岩石和薄土,这样的景象并非在山区,而恰恰是在闻名于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的周边。
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的旅游是自然生态旅游,贵州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像黄果树这样处于岩溶地区的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不可再生。如果这里的生态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如果这里在管理上依然如此混乱,那么黄果树瀑布必将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瀑布是怎么形成的 瀑布形成的原因介绍
1、河水在河谷中奔流,遇上了陡峭的地形,流水跌下来就形成了瀑布,所以瀑布又称为跌水。地势越陡,水量越大瀑布越壮观。
2、形成瀑布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被河水冲击侵蚀得厉害,形成陡坎,坚硬的岩石则相对悬垂起来,河水流到这里,便飞泻而下,形成了瀑布。也可以说,河水在河道中奔流,遇到河床的陡坎时,便跌下来,形成了瀑布。除此之外,还有因山崩、断层、熔岩堵塞、冰川等作用,形成瀑布的。
瀑布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水总是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而且地势越陡,水流就越急。如果地势突然变低形成一个很大落差,水从这里经过,就会形成瀑布。因此瀑布的形成一定要有水;还必须有地势的突然变化。
形成瀑布的原因很多,如火山口积水湖,一旦湖水外溢,就在火山口外形成瀑布。地壳发生错动,形成一侧高一侧低的地带,水流经过这里时也能形成瀑布。另外从陡峭的山崖上流出的泉水有时也会形成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