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用:
清代军机处以“君权附庸”的地位,成为凌驾于内阁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国政务的总汇机关,军机大事,无不总揽。所以,这个机构成立后,内阁基本上被架空了军机处是皇权急剧膨胀的产物,是雍正皇帝为了加强皇权统治和削弱臣权的手段,所以说是机处比内阁能更进一步加强皇权。
二、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王朝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的趋向。军机处成立以后,逐渐代替了清建国以来所依靠的满洲亲王,贝勒参预议政的制度,废除了议政处;同时也削弱了
清朝的军机处是个什么机构?它的设置对清朝政治有何影响?
军机处是雍正帝开设的,是一个独特的组织,对清朝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雍正七年,也就是公元1729年,西北战事再起。当时由于内阁距离皇帝较远,雍正一方面担心军机泄密,另一方面处理紧急军务迟缓。他在自己的养心殿附近设立了一个军机处,从内阁中挑选大臣在军事部门任职,专门负责西北地区的战斗。由于军机处成立之初是为了处理西北的军事事务。所以它是一个临时机构,其官员是“兼职”的。
军机处是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置的,但后来皇帝发现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好工具,就保留了下来。军机处之所以能成为清朝皇帝加强皇权统治的工具,就在于军部的“不伦不类”。军事部门既不是明确的政府机构,也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晋升方式。所以兵部尚书就成了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参谋,但没有皇帝的意志,就是原单位的普通参谋,让他们为皇帝办事,没有常规权力威胁和损害皇权。说白了,军机处就是清朝统治者的秘书处,是皇帝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这个机构很特别,它不是一个法定的政府部门,没有正式的办公室和人员。但实际上,这一制度受到清朝皇帝的青睐,成为巩固皇权的有力工具。因此,军机处的权力在不断扩大,不仅在军事领域,而且在处理政府中的许多机密政治事务时,都与军机处不谋而合。军机处没有任何等级。套用现在的话,他就是兼职,一切任免都是皇帝说了算。直到嘉庆年间,正式定为满汉两班,每班8人,轮流值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清朝的军机处是个什么机构?都有哪些作用呢?
军机处也称“军机房”,是清朝中后期特有的重要中枢机构,它的创立是以雍正朝办理军机事务为契机的。各地发往军机处的密折,军机大臣也不能看,必须只能皇帝一人阅览。
最高权力在皇帝手里面,而皇帝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则需要决策方面的支持,因此有清一朝,皇帝的决策辅助机构也经历了数次演变。
军机处有以下作用:
皇帝特降的谕旨、或因官员奏请而下的谕旨,都由军机大臣承皇帝之意,拟写呈阅,皇帝阅定以后,凡公开宣示的,交内阁颁发。
按官员上报文书说,凡折奏“请旨”者归军机处,照例的题本归内阁办理。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
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在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有时一天召见数次,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
军机处是因处理军务而设立的,而军务的处理不可避免地需要保守机密。雍正时也就保密问题责斥过内阁大学士:“凡大小臣工,而奉谕旨,国家政务,不当轻泄于外。”“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这就符合了军事保密的需要。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内阁中有一些满洲大学士把持权力,与议政王大臣共同形成对皇权的威胁。这些都是阻碍皇权加强和集中的重要阻力。雍正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信任又有才干的近臣作为助手,军机处应运而生。
以上就是军机处的作用。
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清代军机处的作用以及影响。好的加悬赏
军机处以“君权附庸”的地位,成为凌驾于内阁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国政务的总汇机关,军机大事,无不总揽。所以,这个机构成立后,内阁基本上被架空了
军机处是皇权急剧膨胀的产物,是雍正皇帝为了加强皇权统治和削弱臣权的手段,所以说是机处比内阁能更进一步加强皇权。
军机处
清初沿明旧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初设时名为“军机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办理军机处。
军机处是分割内阁之权,所以说它是“内阁之分局”。军机处在清代统治了180余年,成为大政所出的宰辅之区。它的体制特殊,职官简炼,有官而无吏。它的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章京办理。
军机处初设时,所掌仅限军务。《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以至军国大计莫不总揽。其具体职掌有如下几方面:
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
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特交的,由军机处查议其可否,密拟办法上奏;会同议奏的,或由军机处主稿,或由所会衙门主稿,临时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军机大臣审理拟定,或由军机大臣会同三法司审拟。军机大臣可在军机处提讯,也可使用刑讯。应刑讯时,选用内务府公所或于步军统领衙门进行。凡秋审案件,军机大臣也参预。
四、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关差、盐政以及驻防将军、都统、驻各边疆地区之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遇科考,也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名单,奏请皇帝选用。复试或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命阅卷官。
五、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凡有行军,军机处根据有关图书,考查山川险要,道里远近,如系边远地区,图书中没有记载的,要考查新旧档案并加谘访。应用的兵马、钱粮,则由户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门取简明确数备查。遇有皇帝查讯的问题,即时呈递。
六、军机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钦差”身分,往各地检查或处理一些政事。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王朝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的趋向。军机处成立以后,逐渐代替了清建国以来所依靠的满洲亲王,贝勒参预议政的制度,废除了议政处;同时也削弱了内阁参预国政的权力。军机处以“君权附庸”的地位,成为凌驾于内阁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国政务的总汇机关,军国大计,无不总揽。
皇帝为了加强皇权统治和削弱臣权,清代军机处的特点以及影响有哪些?
关于军机处的建立时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大家各执一说,但是泛称是雍正朝中期建立的,当时为了集中军政大权,便于处理事务军务,便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出现其实并不是偶然的。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统治的鼎盛时期,军机处的成立可以说是清朝时期统治者的权力由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的产物,是清朝满汉联合的一个必然产物。
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它的行政大权都集中在中枢机关,是由宰相掌管的,所以皇权和相权肯定是会起冲突的。一直到了明朝的时候,建立了“内阁”,来协助皇帝处理一些日常的军政,是一个中枢行政机构。
清朝的统治制度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在康熙雍正的时期,虽然说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是皇权仍然受到满洲贵族的危险,那些君王的权力非常大,几乎可以和皇帝一起商讨军政事务,那些诸侯贵族具有的实权仅次于皇帝,严重阻碍了皇权的发展,因此在雍正十年设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在清朝统治了大概有180多年,他的职官非常的简练,有官无吏,主要工作都是由军机大臣来主持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政治统治制度的高度集权,军机处成立之后,逐渐就取代了满洲亲王的权力,同时也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清朝军机处有什么影响?
雍正四年,雍正帝谋划征伐准格尔部,定西北大局。但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内阁制度限制皇权,雍正帝征西的计划受到重重阻碍。因此雍正帝秘密组织亲信大臣筹办军需。雍正五年改名为军机处,是为处理紧急军政要务的临时机构。因为战时的特殊性,客观情况需要高度的集权,用以高效率处理紧急事务,不必受到内阁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阻碍即可直接命令兵部,所以受到雍正帝的重视。乾隆年间,军机处成为一个正式机构,这种高集权的制度也登上历史舞台。
军机处是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皇帝的决策由军机处拟旨批朱下发,对皇帝的决策基本无可置喙之处。内阁形同虚设,六部成为具体的执行机构。
从清朝政治角度看,由于高度集权,皇帝的政令可省去很多程序直接下发,所以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但令出皇帝一人容易出现决策失误,没有正式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予以纠正,所以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从封建历史整体发展的角度看看,军机处的成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也标志着封建制度与封建主义走向没落。
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目录
军机处简介
军机处的保密制度
军机处的效率
军机处的日常工作
与明代内阁的区别(通俗解答)
编辑本段军机处简介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 *** ,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海淀军机处
崔墨卿
军机处顾名思义,它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本应当设在皇宫内院,而海淀地处京城西北郊,军机处从何而来呢?事情怪就怪在海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
在当年的海淀镇上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名叫老虎洞.此街长约一华里,东西走向,街道虽然不宽但商店林立繁荣异常,吴德利荣店、义兴号当铺、保丰斋糕点铺、长生堂药店以及各种档次的饭店茶馆酒肆.在老虎洞北侧偏西的地方有一条小胡同,因清朝的军机处设在胡同里面,因此它自然就被当地人叫做军机处胡同了.
军机处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个皇帝雍正,于雍正七年(1729年)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坦布用兵时设立的.军机处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的诸王贝勒大臣议会,也就是一切军国大事,包括皇帝继位与立储,都要在诸王贝勒大臣议会上决定(顺治登基也是如此).到了康熙帝执政以后,为处理事务方便,皇帝在离寝宫较近的地方设立了一个南书房,较之诸王贝勒大臣议会有了一定进步.雍正继位以后觉得南书房仍有许多弊病,使皇帝不能了解民情,因此特在雍正七年下旨,设立了一个军机处.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上行走和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统称办理军机大臣,下设有军机章京和笔帖式等一干办事人员.皇宫内的军机处最初设在乾清门外,不久迁至乾清门内,与康熙皇帝当年的南书房相临,最后移至隆宗门西边,总之它都没离开皇帝寝宫养心殿.军机处首辅满族大臣是康熙诸皇子中与雍正最为密切的皇十三子和硕怡亲王允祥,而汉族首辅大臣是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元老重臣张廷玉,从这里可知军机处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
海淀的军机处是随着畅春园与圆明园初具规模以后,每逢盛夏来临,皇帝都要到这里避暑消夏,康熙帝长住畅春园,而雍正帝则长住圆明园,皇帝既然长住这里,他的心腹重臣们自然不能离开左右,在海淀一带建一处军机处办公的地点是顺理成章的事,海淀军机处就这样诞生了.军机大臣们在此办公后,为方便起见在海淀一带纷纷建起了个人的私宅别院,如雍正朝第一任军机大臣中的平郡王福彭,乃礼亲王纳尔苏之子,他就在海淀镇西南侧建了一座占地近百亩的花园别墅,它就是今天所谓的海淀大观园,又称乐家花园.
海淀镇的军机处胡同长约一里,南北走向,上世纪末尚有遗迹可寻,称军机处胡同.但此时的军机处胡同成了典型的半截胡同,北半截已于解放初期修筑西直门至颐和园的公路时,把它拦腰斩断了,成了北大校园的一部分,据说只有当年的两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树可以佐证这段历史了.而它的南半截仍称军机处胡同至2002年,因为修筑五环路,它也被夷为公路的路面和绿化带了.
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历经了180余年,自雍正朝起,所有王公大臣贝子贝勒及历史名臣无不光顾此处,议论朝政,指点江山,可谓饱经了历史沧桑.
一九三四年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在燕京大学教书时,也曾入住过海淀军机处胡同的八号院内的一所大宅门里,但它的原址今天已是高楼林立的北大学生宿舍了,海淀军机处从此也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编辑本段军机处的保密制度
军机处职掌着每日晋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并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在清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军机处在清代初设阶段,由于无保密制度.时有部院官以启事画稿为名,侦探消息传播街市,目为新闻.造成清廷许多军国要事的严重泄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严酷的教训,使清代军机处不得不对保密规制进行强行规定.据清吴振木或《养吉斋丛录》载:军机处自清朝嘉庆以后其保密规制始严,规定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职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至于通谕王公大臣之事,在乾清门阶下传述,不许在军机处传述.并命科道官一人轮日至隆宗门内纠察.与此同时,军机处所收到的各类奏折和皇帝石朱批的谕旨,都有一整套严格的保密管理规定,每日奏折,于寅卯二时发下,由军机章京分送各军机大臣互阅.凡皇帝在奏折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由军机处章京贮于专门的保密奏折,由军机处章京贮于专门的保密黄匣中,交军机大臣捧入请旨,然后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命军机章京起草谕旨,经皇帝石朱笔改定后,交各部院速议速办.为防止文件在传递过程中的失密,由军机处将文件密封后交兵部捷报处递往.
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别规定右书“办理军机处封”,左书“某处某官开拆”,至于皇帝亲笔改定的谕旨,在封袋上,则居中大书“传谕某处某官开拆”,其封口及书年月日处皆钤印…….除此之外,皆使领者(领取文件者)注明画押于簿中,谓之“交友”.这可谓保密责任到人了.
清军机处还实行了严格的归档保密规定,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谓之“清档”.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清军机处还设有专门的档案房,有专职的保密人员管理这些档案,由此而使军机处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同时,为后代留下了许多难得的珍贵史料. 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编辑本段军机处的效率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在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 *** 觐见皇帝,有时一天召见数次,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起先由大臣亲自主稿,后来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拟定.经皇帝认可后,按照谕旨的性质分“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两种形式向下传达.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谕因奏请而降旨,事属机密,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根据事情的缓急,或马上飞递,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军机章京在封函上注明.封口及年月日处,加盖“办理军机处”银印.如遇特别机密紧要的密谕件,则由军机大臣自行缮写封固,上写“军机大臣密寄”.这一套廷寄制度,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
编辑本段军机处的日常工作
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编辑本段与明代内阁的区别(通俗解答)
明朝的内阁在一定时期是有决策权的,是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明朝的内阁首辅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使相权的,比如著名的张居正,通过和司礼监太监的勾结,实际上是行政权集中于一身的地位.像万历那样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政务都靠内阁去打理.
而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
制度是一方面,清朝皇帝勤政、明朝皇帝懒惰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如果明朝皇帝都像朱元璋那么勤政,内阁的权利就小多了.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以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官的来兼任,他们的地位就尊严了.明朝大学士的官衔,始终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虽然只有五品,但内阁还算是国家的正式官署,成员是有品级的国家官员,其任免是有规章制度的.
而军机处在编制上只是一个临时机构,类似今天的某某领导小组、某某办公室,而非一个正式机构,其成员无品级,组成完全由皇帝任意安排.内阁大学士,还可以勉强称为国家大臣,而军机大臣则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拿张居正来举例,大臣给皇帝上奏章,还要给内阁报一份,一式两份,到了清代则不然,只有给皇帝的一份,军机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经手就完了.
清代 *** 发布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 *** 尚书,侍郎,地方 *** 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给吏部尚书的,也是直接寄信给吏部尚书,此外无人得知的.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这种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封来盖起一个印,这个印叫“办理军机处”.军机大臣,名义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讲,并不是大臣,因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 *** 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长.
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皇帝 *** ,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这不是全国政治,一切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错了,须负责.皇帝做错了,可以不负责.除这一区别以外,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
因此,军机处的设置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