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满族人民建立的,他们的思想根源里依赖的还是所谓的八旗兵,也就是骑兵。故清朝的统治者较之火器更信赖冷兵器;在清朝早期的火器发展程度要超过西方,虽然不像明朝时优势如此明显,但是中国的火器制造者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连发火器即连珠铳的,可以连续发射十几颗弹丸,这是机关枪的前身。当时的发明者也给皇帝查看,但未受到重视,清朝末期的火器发展基本停滞;关键还是统治者早期不重视,以致后期即使重视,却又缺乏技术。
枪支弹药在清朝时期已经发明了,但清朝为什么不大量造枪维护统治地位
一个长期没有外敌入侵压力的国家,武器的革新是缺乏动力的,清朝不是没有鸟铳的使用,而是使用了一个阶段之后就不再具有使用的动力了。
从1757年准部平定之后,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这接近90年的时间,因为国内反叛势力实在太弱,北方俄国画好了边界,西方列强还没想到战争解决问题,面对一个外敌都被自己打趴的时代,清朝失去了武器革新的动力,因为不需要火器也能打败内部敌人。
事实上明朝火器的使用大规模革新也是类似,都是在外敌入侵,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才会注意武器的改善,红衣大炮和佛郎机都是在万历时代之后才登上舞台,战争,永远是武器发明的第一推进力,国虽大,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扩展资料
乾隆朝对于演戏鸟枪的具体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甘肃省军队曾用纸火绳代替麻火绳。乾隆担心纸质质量不如麻绳,所以禁止使用纸绳代替麻绳,“嗣后各省营伍所用火绳,俱著照定制以麻绳要制,毋许偷换纸张,以利军队而昭实用。”
嘉庆七年,满洲总督玉德请奏出去枪上所钉星斗,被嘉庆驳回,并指责,“施放鸟枪,全凭枪上所钉星斗为准,若平素演戏精熟,自能便捷命中……毋得妄逞臆见,轻改旧制。”
然而,清代的火器都受到严格管制,军队所用火器有严格控制,很难做出改进等动作,民间更是严禁持有火器。使得清朝的火器在两百年间仍然基本继承了明末的水平,但两百年间鸟枪几乎没有改进,燧发枪等先进火枪仅仅用作宫廷狩猎却未装备部队。
最好的火枪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用来给皇帝打鸟的。最精良和先进的武器当属皇帝的火枪。他们把火枪看成是时髦的摆设,是供欣赏的奢侈品,也是狩猎的工具。也就是说,最精良的武器被他们用来打鸟打鹿。
参考资料来源:央视网-重说中国近代史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晚清政府在马克沁机枪1884年问世后仅仅四年就仿制成功,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清政府为了摆脱外国对中国军械生产的操控,打破技术壁垒,一直在仿制西方武器, 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出了马克沁机枪。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段文字都会大为惊奇,天呐,清政府竟然能够仿制出马克沁机枪,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国军队还拿着大砍刀,怎么可能在1888年就生产出这样一大杀器。
其实,我们的仿造(山寨)能力自古就很优秀,这一点不用谦虚,我们很骄傲,但是要说能够仿制出完全一样的,纵横是绝对不相信的,中国和西方生产思维不一样,西方制造武器都是直接引进流水线,有专门的流水化操作,并且还有校正的检验样板,就是先有图纸再进行制造;
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仿制,其实是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每一款仿制,都是一次创新,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清政府仿制的时候没有图纸,根据武器样品拆分后,按照逆向思维制作出图纸,然后进行仿制,制造出来能打出子弹,就是仿制成功,如果不行,那就换一样武器继续仿。
这种自主仿造给清政府带来巨大的投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建立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达40多个,每年投入研发武器的经费就在几百万两白银以上,前前后后砸里面也有一亿白银,结果清政府仿制出来最NB的武器就是抬枪,用两个人进行操作的那个武器,西方人看了后差点惊掉了下巴。
武器仿造之路,实际上特别艰难,以国民政府打造的中正式步枪来说,1928年决定按照德国1924毛瑟步枪进行仿制,在有了图纸的情况下,一直到1935年才成型,前后用了七年时间,真正到量产的时候,已经是1942年,这还只是一款步枪。
相比于普通的步枪来说,马克沁重机枪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更加复杂,要知道这可是一把改变了时代的机枪,是世界上最早的依靠子弹自身的动力完成发射的机枪。
在没有图纸,没有配套工艺,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金陵机器局制造出来就已经是奇迹了,但是我相信,制造出来的这款步枪很符合一句哲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条河,金陵机器局制造出来的马克沁机枪也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挺(纵横都怀疑,子弹能不能通用也是一回事)。
中国真正仿制马克沁重机枪是在1935年,中德在军事领域合作后,德国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交付中国后,中国才开始进行仿制,也就是后来的民24式重机枪。
两者相差将近40年,所以,你认为洋务运动时期仿制的马克沁机枪能靠谱吗?
洋务运动时期的仿制,主要是依靠当时的工匠,随着一批工匠的更换,仿制的工艺更加不行,因此,即使能够仿制出来也不会批量的去生产。
在马克沁机枪1884年刚刚面世的时候,李鸿章正在欧洲采购军火,也亲眼看到了展示的马克沁机枪,当时的李中堂惊奇的连忙说,太快了太快了,要知道马克沁机枪一分钟能够打出六百转,火力方面绝对是压制的。李鸿章随后表示,太贵了,用不起。并不是说机枪买不起,而是子弹买不起,以当时清政府的财力,想要驾驭射速这么快的机枪,简直是拿国力在开玩笑。
李鸿章当时比较青睐的机枪是早已经成熟且定型的加特林机枪,加特林一分钟可以打四百发,火力上够用,价钱还能相对便宜一点,实际上,金陵机器制造局在1884年就已经能够生产加特林机枪了,按照先入为主的的概念,并且已经生产了大量配套的加特林枪弹后,清政府不可能改弦易辙。
清政府没有大量制造或者采购马克沁机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马克沁的射击火力太过超前,远远超过了时代的需求,不是说李鸿章看不到马克沁的作战潜力,而是在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之前,重机枪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
1884年马克沁机枪面世,到二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中才大显身手,到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算达到巅峰,以李鸿章的眼界来说,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不会看到马克沁一展雄风。
当时西方各国普遍不看好马克沁机枪,包括俄国、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让马克沁的推销碰到了钉子,就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沁机枪火力太强,已经超出了时代的需求,而且刚刚问世的马克沁机枪性能也不稳定,日俄战争中和一战中的马克沁都是改良后的机枪,并非原始版的。
总结起来,清政府没有大量生产就是因为,清政府大量生产不出来,或者生产出来质量不行;射速太快,子弹消耗不起;清政府已经有了加特林,对重机枪的需求不是特别大;马克沁火力已经超越时代,造成了火力浪费,不适合当时的战争形态。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呢?
先说个笑话。
大家知道三十节重机枪吗?
这是美制M1917式重机枪的中国山寨。
最初,有个美国跑单帮的军火贩子,带着M1917式重机枪找到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推销这种重机枪。
时间是1921年,民国已经建立10年了。
吴佩孚看到M1917式重机枪以后,设法拖住了那个美国佬,随后找来汉阳兵工厂厂长。
当时汉阳兵工厂,是全中国最优秀的枪械制造工厂。
吴佩孚问,你们看看这挺机枪, 能不能仿制出来。
厂长仔细研究了一番,说可以仿制。
于是吴佩孚就以走私军火的罪名,将这个倒霉的美国军火商软禁起来。
这边,汉阳兵工厂把M1917式重机枪全部拆散,一个零件一个零件仿制,前后花费了半年时间,终于仿制成功。
吴佩孚就释放了那个美国佬,将重机枪还给他,还给了一些路费。
当时民国军阀混战,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美国军火商走私军火是违法的。
他只得吃了哑巴亏,认怂走人。
本来吴佩孚是很高兴的,认为仿造美制重机枪成功,以后就不用花巨资购买了。
谁知道,这挺命名为三十节的重机枪,仿造是成功了,但性能极不稳定。
只要持续射击,就很容易出故障,很少有能够一次打光一个弹带的。
那么,三十节实际等于不可用。
吴佩孚极为恼怒,将汉阳兵工厂厂长喊来臭骂了一顿。
厂长表示,重机枪结构过于复杂,并不是拆卸仿造零件再组装就能搞定的。
无奈之下,吴佩孚只得拿钱去向美国勃朗宁公司购买技术转让权。
得到全部资料以后,才解决了三十节的严重质量问题,还进行了一些改进。
即便如此,工厂初造时月产量只有几挺,后来才增加到每月25挺。
大家看看,到了20年代尚且很难仿造重机枪,何谈30多年前的清末。
其实,赛电枪这些玩意,清末根本就不可能大量装备。
抛去仿造的质量问题,满清也没有大量制造重机枪的能力。满清产量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年产步枪也只有1500支。
至于枪弹的生产,连北洋大臣李鸿展本人,都是心知肚明,1878年他在奏折里就叫苦:仅后膛枪弹的生产,就是“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平时看着生产红红火火,一打仗就不够用。
看看,连最基本的步枪和子弹都生产严重不足,何谈重机枪。就是三十多年后,每月才能生产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