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施剃发易服制度的时间是在1644年,满清军队打败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山海关,当即在关内就下发剃头令。

多尔衮率领军队占领通州,于是在通州下发了剃头令。

占领北京后,正式下达了剃发令和易服令,要求所有的官兵百姓都剃发易服,以此来作为他们效忠满清政府的标志。但引起了广大百姓的抗议,于是暂时废除这项法令。

1645年,清军进攻到了江南地区。在占领金陵城后,皇太极再次下发剃发易服的政令。

剃发易服在清朝以前的金朝和元朝也有过,只是没有清朝如此

清朝剃发易服的具体历史出入

最直接的,看满清酋长的“圣旨”:
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次年五月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相继被摧毁后,多尔衮认为天下大定了,六月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初五日,即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即遣使谕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孔子后人:得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
弹劾陈名夏奏疏:“名夏曾谓臣曰:‘要天下太平,只依我一两事,立就太平。’臣问何事?名夏推帽摩其首云:‘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臣笑曰:‘天下太平不太平,不专在剃头不剃头。崇祯年间并未剃头,因何至于亡国?为治之要,惟在法度严明,使官吏有廉耻,乡绅不害人,兵马众强,民心悦服,天下自致太平。’名夏曰:‘此言虽然,只留头发、复衣冠,是第一要紧事。’臣思我国臣民之众,不敌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统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骑射,士马精强故也。今名夏欲宽衣博带,变清为明,是计弱我国也。”
========================以上是剃发易服有关
关于形状
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
福州遗民《思文大纪》:“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另外,近几年出土的满清尸体,确实留有金钱鼠尾。

“剃发易服”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控制百姓,禁锢百姓的思想,进而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这是执政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满族人采取了让百姓“剃发易服”的方法。那么剃发易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剃发易服图片

剃发易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与满清政府逐渐打败明朝政府是相关的。满州人在入关之前,对那些自己征服的和投靠自己的明朝人就实施了剃发易服。通过这样可以知道这些人是否真心投靠自己,也可以击垮这些人原本的民族自尊心。这就是剃发易服最初的实施时间。皇太极打败朝鲜人的时候,也命令朝鲜人剃发易服,这一制度的影响范围逐渐变大。

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施剃发易服制度的时间是在1644年,满清军队打败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山海关,当即在关内就下发剃头令。多尔衮率领军队占领通州,于是在通州下发了剃头令。占领北京后,正式下达了剃发令和易服令,要求所有的官兵百姓都剃发易服,以此来作为他们效忠满清政府的标志。但是这次却引起了广大百姓的抗议,皇太极考虑到政权还没有稳定下来,就暂时废除了这项法令。

随着清朝军队的南下,更多的地区被他们占领。1645年,他们进攻到了江南地区。在占领金陵城后,政权稍有巩固,皇太极就再一次下发了剃发易服的政令。剃发易服其实在清朝以前的金朝和元朝也有过,只是没有清朝如此严格大规模的实施,所以剃发易服开始的时间便按影响规模最大的时候算。

金朝实施了剃发易服制度吗

金朝和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那么这两个政权实施的政策一样吗?清朝剃发易服制度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金朝剃发易服有没有实施呢?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同样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朝和清朝是截然不同的。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金朝的民族政策延续了辽代的民族政策,实施一朝两制。比如说在官员的官位名称和官服样式上,女真族和汉族官员都是分开的,都沿用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没有强制融合在一起。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各个方面,包括发型和服饰,都沿用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据考古学家和历史研究学家称,金朝的一个城市里,汉族人民住在一起,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城市北面多帐篷,城市南面都是房屋。这样各族人民都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对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好处。这也体现了辽代统治者的智慧与才能。

但是在女真建立金朝之初,就有官方汉化的特点,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金朝更是在全国推行汉化。这样有利于民族的统一,但对民族多元化来说是一种不利现象。清朝统治者也许是因为看到了金朝的状况,认为金朝灭亡是因为失去本民族的服饰,失去了骑马射箭的能力。金朝剃发易服没有实施,本民族文化没有推播出去,所以被汉族同化了。所以满清统治者就要求汉族人剃发易服,在全国推行满族文化。

清朝剃发易服法令

清朝剃发易服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深远的事件,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性影响。那么清朝剃发易服是怎样的一件历史事件呢,它有什么影响呢?

清朝剃发易服图片 清朝建立之后,满族人掌控了政权。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削弱那些反对自己的势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颁布“剃发易服”的法令。这条法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剃满族的头发,穿满族的衣服,以此来逐渐控制人们的思想,摧毁其他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1644年清军入关,多尔衮等贵族就颁布了“剃发令”。但是因为受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不得已而废除了这项法令。1645年清军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统治者又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规定全国上下,法令下达之日,必须全部剃发,原则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而且要求各族人民都统一穿满族服饰。

清朝剃发易服的法令,又激起汉族人民的反抗,汉族人民为了保护自己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服饰,与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这样的抗争持续了三十七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被清朝统治者用武力镇压了下来。那些不愿意剃发的人,要不被杀,要不移居海外,要不就出家带发修行。清政府的这种暴力行为,一时间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又为以后清朝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剃发易服是怎么回事?当时为什么要求人们这么做?

说到清朝很多人都会说清朝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朝代,确实是这样,当时的清朝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的落后和陈旧,所以很多的东西都是一些老套的思想,而且,清朝还有很多比较落后的做法,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裹足,留长发等,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什么是剃发易服?当时的清朝是满族人创立的,汉人誓死不从满清剃发易服政策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都不是问题,你就是顶着一朵奇葩招摇过市,大家最多也是侧目而视。然而对于40年前的中国人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代表你的革命立场;对于300多年前的中国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则关乎生死。这就是今天要说到的一个满清的政策:剃发易服。这是什么意思呢?解释一下:

所谓的剃发就是汉族人把头发四周剃掉,留下中间很细的一绺小辫,活脱脱的少数民族风。许多人都被电视剧误解了,认为清朝的发型就是前面剃的光光的,后面跟一根油光可鉴的大粗辫子,用鲁迅的话来讲,就是“可爱”极了。这种发型其实已经是清朝末期的发型。

易服就是把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上衣下裳”变成了“长袍马褂”,把“右衽”变成了“左衽”。也许,对于不了解历史文化的人来讲,剃发易服没什么大不了,值得以死相抗吗?!但是对于当时的汉族人来讲,这必须是以死相抗的,因为发型和服饰代表了汉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什么是文化,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它包含我们数千年来积累的智慧、规则、道德、信仰等等,最终通过一种“仪式”存在,具体就是我们的发型和服饰等。孔夫子就说过:“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没有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族人的文化靠什么传承,几千年的文明被抛弃,沦为野蛮人。虽然现在讲究文化融合,孔夫子这话也说的太绝对了,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能丢,当然不是靠所谓的恢复“汉服”,而是靠文化的延续。

所以当汉族人剃发易服后,朝鲜人、日本人甚至包括当时的安南、缅甸等国家对清朝是非常轻视的,尤其是朝鲜人,认为“中华”已灭亡,自居“小中华”,来中国的朝鲜使者见到汉族官员往往趾高气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延续了中华文化,而非“剃发易服”的“野蛮人”。

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

“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的惨剧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期间也掀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许多不愿剃发的汉族人前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而清政府用了近40年的时间才平定汉族人的反抗。那么剃发易服到底死了多少人呢?

关于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的记录,历史上从满族人入侵中原开始就有了。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满族人首领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占了辽阳,随后就颁布了“剃发令”。但这种法令让当地人不能接受,他们杀死了满族人派来的传令官,然后所有人都逃到了鸭绿江边。满族人知道这种情况以后,就派军队去了鸭绿江边。当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与满族军队进行了斗争。但最终斗争无果,逃跑也没有了去处,最终数万人都投进了鸭绿江。这件事在朝鲜历史资料上有详细的记载。

崇祯十七年,清军攻入山海关,立即下令推行剃发易服制度。同年五月,清军占领北京,第二天就发布了“剃发易服令”,但这次遭到了许多民众的强烈反抗,甚至揭竿而起反对。清政府认为统治还没有稳定下来,于是就废除了这项法令。后来清军占领江南地区,又一次推行“剃发易服”,这一次清政府对反抗者进行了血腥的镇压,这次镇压持续了三十七年。在常熟城,杀害了不下五千人,并掳走了数千人。在福山塘,全乡的人都被清军杀害。“嘉定三屠”中有三万多人被害。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当时汉族等和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剃满族的发型,穿满族当时的服装。剃发和易服在当时被称为清初六大弊政之二。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其实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其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尤其成年之后就不可再剃发。

在顺治年间,当时的首领多尔衮为了巩固保护满洲贵族对全国的统治,就必须在禁止本民族汉化的同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首先颁布“剃发令”,由于封建思想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这项政策一颁布就引起了汉族的强烈反抗,于是公开废除其政策。

然而第二年,清军进军江南后,作为首领的多尔衮再次颁布了“剃发令”。规定“十日之限,全国人民,京城内外,全部剃发,不得违抗。”当时提出的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颁布这一政策的同时,也发布了另一项政策“易服令”,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这一条令的同时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汉族人民与其做斗争历经整整37年之久,最终的结果是满族统治者取得了胜利,汉族大部分人们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的服装;坚持不愿意听从条令的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这货真价实的数典忘祖说明当年满清的“深谋远虑”对汉人产生多么大的精神奴役用!”保证了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清朝为什么要剃发易服知乎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朝剃发易服,包括哪些内容?

一、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
二、剃发令
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清初的剃发实际上并没有像现代清宫影视作品那般将发辫之外的部分刮成光头,而是留有类似于现代人观念中的短发寸头,另外在后脑部仅有金钱大小的面积蓄长发,打成辫子,由于蓄发面积不大,所以辫子细小,其余部分留有一寸短发。故宫博物院的大量清初人物藏画也体现这种发型。
三、易服令
易服令是明末清初时期满清颁布的一项法令,和剃发令同步,统称为剃发易服。满清政府在入关前后颁布了一系列"薙发易服"政策,强迫汉人改变其发式、衣着,强制性地改变汉人固有的风俗习惯和民族观念。

颁布剃发易服令的具体年月日?

“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所以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滚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此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