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周培公是个文武兼备、至忠至孝的仁义之人,敢于直言进谏,忠心为国。《清史稿》中图海对周培公的历史评价“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卷五对周培公生平有详细记载。

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的人。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扩展资料:

文学作品

周培公的文学形象主要出现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中。小说中的康熙帝少年时代之良师益友——虚构角色伍次友向纳兰明珠推荐其进京寻求功名。

然周耿直,不屑曲于权贵而望殿试入朝参政。终因试中未避讳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赶出考场,却在流落街头时得康熙偶然发现并举任,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诸多功勋。最终康熙因满臣不满将其调往盛京,多年后因病身故。

清朝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吗?他真的那么厉害吗?

历史上的周培公真实存在,是清朝历史上有勇有谋的名将。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公元1673年,吴三桂发动三番叛乱,此时,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周培公与图海兵临王辅臣城下,15门红衣大炮轰城一个时辰后,周培公下令停止炮击,这是因为他不想过多的伤及城内的无辜老百姓。于是为了劝想王辅臣,他毛遂自荐,只身前往城内,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番说辞过后,王辅臣愿意归顺,周培公也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劳,被康熙提拔为参议道台。

后来蒙古族首领葛尔丹起兵反清,周培公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判调呈送往京城。他又被康熙皇帝任命为圣经提督,奉命戍守边疆。

周培公死后,曾与其共事的图海评价他为:为母舍生之孝,为国捐躯之忠。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导演塑造了一个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周培公的形象。在电视剧里,周培公的主要功劳一是率领几千士兵,战胜了查哈尔王的几万铁骑;二是担任抚远大将军,平定了陕西王辅臣的叛乱;三是举荐了姚启圣,要知道,姚启圣是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功臣名将。但是这些故事情节都是作家二月河先生,根据历史所演绎出来的。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他最大的功劳是上文我们提到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劝降了王辅臣,因此升任了道台。二月河的小说《康熙王朝》中虚构了很多人物,根据历史所演绎的周培公的个人故事,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有趣性和可读性,也就是说虚构了这些情节,仅仅是为了让历史更加有趣而已,如果对真实的历史感兴趣,可以去查找相关的史书去研究。

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到底是怎么样的?

历史上的周培公没有电视剧里的那么伟大,但也是很有才华、很被康熙看重的大臣。周培公自幼丧父,十岁又因战乱失去了母亲,身世凄惨,家境贫寒,按理说孤儿总是会受到一些社会优待的,但当时是满清社会,汉人并不会受到多少重视,更别说是一个无父无母的汉人了,因此周培公从小就过得很辛苦,长大以后做了衙门的小吏,糊口度日。

周培公并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他刻苦学习,试图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周培公在做小吏的时候,衙门的差事并不多,因此他才能学习上班两不误,在此期间,周培公不仅翻阅了各种典籍,增加自己的见识,而且还将其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而周培公的付出并非是没有回报的,一个叫伍次友的人注意到了他,伍次友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康熙的老师,被他看中,周培公的运气也就来了。

伍次友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个人才,于是赶紧上报给了求贤若渴的康熙,康熙一听自己的老师对这个人大加赞赏,于是也来了兴趣,想要见见周培公,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才华。结果显而易见,周培公通过了康熙的面试,顺利成为了清朝大臣,但满清贵族与大臣们认为,放一个汉人在朝廷上面与他们并肩而立,这不太行,丢脸,于是再三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康熙想要任用周培公,又不想要打臣子们的脸,于是就折中了一下,将周培公外派到了边境。但周培公并没有因此就对满清政府产生怨愤之心,而是兢兢业业守在边关,从不懈怠,本来他都已经退休了,回到家乡养老去了,结果听说了蒙古犯边,于是又主动请缨前去守关,直到病死。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周培公,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他曾绘制了《清全图》。

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物,电视剧都是根据历史改编,除了像那种玄幻小说,一般是臆想出来的人物,像这种历史影视剧,都是有可追溯的人物。不然怎么可能那些编剧这么有想象力,贯穿整个情节,还能想象出一个这么厉害的人物出来。

历史上的周培公本名昌,字沛公。如影视剧所演,一般是康熙皇帝身边的谋臣。曾经最高官位曾达到盛京提都。在三潘之乱时,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割据平凉占山为王的王府城。

而周培公如一般的英雄人物一样,一声坎坷。周培公幼年丧父,他的母亲孙夫人也殉难而死,只剩周培公一人,十岁变孤身一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靠一副一个小官进入了京城,因为有实力不久便声名赫赫,担任内职供奉。

而他就如电视剧所演一般,最受人们记住的就是劝降辅臣,在康熙十三年间,吴三桂发动三潘之乱,许多反叛相应呼应。康熙皇帝和周培公迅速做出应对。调兵遣将去往西北的边防重地,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就是王府城的叛军,而最后的结局我们也知道,周培公劝服了叛军。

在立下了平定叛军的功劳之后,周培公却不能被满洲的贵族所包容,最后被贬到气候严寒的盛京。直到台湾一直不断的侵扰中原地区,朝廷再次遇到危险的时候,康熙才又想到了周培公,又想让周培公率兵领将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