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廷玉,军机处大臣,汉族人,生于1672年,卒于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
2、刘统勋,军机处大臣,汉族人,生于1698年,卒于1773年,汉族人,字延清,号尔钝,山东高密人。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清朝时中国有哪些有名的汉族大臣?
清朝有名的汉臣一、张廷玉
张廷玉是雍正时期的宠臣,是大学士张英之子,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即位后,仕途大进,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

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后,张廷玉成为首批军机大臣,且制定了军机处的规章条例,虽位列怡亲王允祥之后,但实际上是军机处的负责人。因其办事勤勉,谨慎持重,深受雍正帝宠信,后被加封伯爵,遗诏配享太庙。
张廷玉位及人臣,但在政治上并无太多耀眼之处,所从事的也是文字类工作居多。难得的是,他成为有清一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永食皇家香火,仅此一点,便可力压群雄。
二、刘统勋
刘统勋是乾隆时期的重臣,历任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乾隆三十七年,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是个实干派大臣,多次临危受命办理赈灾、兴修水利等工程。

而且刘统勋也以执法严明著称,他一生办过的要案不在少数,深受乾隆帝的信任。乾隆帝颇为自诩,自认本朝无名臣,但他对刘统勋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三、于敏中
于敏中不管是在科举还是官场,都是一个幸运儿,他23岁状元及第。他的仕途经历与前两位不同,基本都是在翰林院任职,在六部中最高的职务也是侍郎。但他的运气好,乾隆二十五年以户部侍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此后累加户部尚书、晋文华殿大学士。

刘统勋去世后,于敏中升任首席军机大臣。因在平定大小金川时有功,被图形紫光阁。在乾隆中期,于敏中是朝野尽知的第一权臣。不过于敏中死后由于子侄案发败露其贪污行迹,被乾隆勒令撤出贤良祠。
四、董诰
董诰是乾隆中晚期著名的汉臣,历任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晋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董诰与刘墉、纪晓岚是同时期的人物,虽名气不如前二人,但在政坛上的影响力却高于他们。
乾隆五十二年,董诰晋太子太保,台湾、廓尔喀平定后,名列功臣,图形紫光阁。需要提出的是,董诰为官清廉,与和珅向来水火不容。他死后嘉庆帝给予了极大的评价,称其为“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五、曹振墉
曹振墉是道光时期的重臣,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在道光朝,曹振墉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位爷没有任何显赫的政绩,仅凭揣摩皇上的心思位居文官之首,他奉行的一句名言是“少说话、多磕头”。
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曹振墉带领一般唯唯诺诺的大臣
清朝时期的军机处一共有几个军机大臣,超过六个会怎么样?
当时,雍正皇帝对准噶尔部用兵。为了方便随时处理军政要务,雍正皇帝便在离他寝宫养心殿不远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处。
最初,军机处的作用是"跪受笔录",即军机大臣跪在皇帝面前,用笔记录皇帝的旨意,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门或者地方督抚执行。到后来,军机处的权力日重,总揽机要之外,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中枢,拥有了"平章军国重事"的宰辅地位。
但是,奇怪的是,军机处虽然权力很重,却一直是一个临时机构。所有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从亲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或京堂中特简选拔人员入值。他们没有固定的品级,在进入军机处之前他们是什么品级,进入军机处之后依然是什么品级。军机大臣没有固定的任期,也没有专门的俸禄。
军机处设立之初,共有3人,即怡亲王胤祥和张廷玉、蒋廷锡。此后,曾经设立6个军机大臣的编制,即2名满汉领班军机大臣,4名满汉军机大臣。可是,到了同治年间,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始终没有满员,达到6名。朝野内外也流传着一句"满六必损"的流言。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同治时期,军机处由恭亲王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此外分别有2名满人军机大臣、2名汉人军机大臣,共计5人,没有满员。于是,整个同治时期,军机大臣都一帆风顺,活蹦乱跳。
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在军机处人员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景廉奉命入值军机处,使得军机大臣的总人数达到了6名。不久,军机大臣文祥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文祥长期担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他去世时年仅58岁,令人扼腕。
光绪五年(1879年)底,李鸿藻三年守制期满,重新起用,依然回到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这样一来,军机处又有了6名军机大臣。很快,怪事发生了:军机大臣沈桂芬于1880年初去世,享年64岁。
沈桂芬去世后,朝廷调任陕甘总督左宗棠进京担任军机大臣。使得军机处再次出现满员。幸好不久左宗棠就奉命转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不然,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怪事儿呢。
左宗棠走后,军机处没有增添人手,保持着5名军机大臣的规模。
光绪八年(1882年),阎敬铭奉命担任户部尚书,查出了"军费报销案",使得一批高官丢了乌纱帽。曾经署理户部尚书的王文韶也没有幸免,被免去军机大臣职务。王文韶退出军机处后,慈禧太后下令翁同龢、潘祖荫补上,双双成为军机大臣。于是,又有了6名军机大臣。
奇怪的事情再次发生:潘祖荫父亲潘曾绶突然一病不起,终于不治,潘祖荫只做了30多天军机大臣,就不得不辞掉军机大臣和刑部尚书的职务,回乡为父亲守制。
光绪十年(1884年)底,孙毓汶奉命入直军机,加上此前的礼亲王世铎、阎敬铭、额勒和布、张之万、许庚身,达到了6人。不久,阎敬铭就接二连三遭到上谕斥责,搞得他莫名其妙。他立即奏报朝廷,自陈衰老,辞去军机大臣一职。
1911年,清朝成立了"皇族内阁",替代了军机处的职权。军机处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再出现,"满六必损"的流言进入历史的故纸堆。
清朝军机处为何只有五个军机大臣,难道满六就会出事?
我个人觉得其实满六出事这种现象只是凑巧而已。军机处最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三个人任职,后来就增加到了六名大臣的编制,不过朝中当时都流传着满六必损这句话,因为当时军机大臣有五名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健康的任职,后来有人被调到军机处,这样人数就变成了留人,没过多久一位大臣因为年龄过高而去世了。
这时候军机处就剩下五名大臣了,大概过了三年,皇帝又派了一位官员到军机处任职,这样人数就又变成六人了,没过几天一位军机大臣就去世了,而这位大臣已经六十多岁了,随着这位大臣的去世,就有人又调进来了,不过这时候有一位大臣被派到别处,所以人数就从六人变成了五人,因此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
过了几年,皇帝又派人到军机处任职,这时候人数又变成了六人,奇怪的事情继续发生了,尤为大臣的父亲得了重病,最终由于治疗不及时而去世了,这位大臣就只在军机处做了很短时间的官,就回家给父亲守丧去了。后来因为官员填补的事情,军机处又变为六人编制,这时候有位大臣频繁受到别人的举报,后来他就向皇帝辞官回家养老去了。
所以当时朝中内外都在流传着军机处满六肯定会出事的流言,当时人们封建思想比较严重,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流言,而现代科技这样发达,我们只能说这一切只是巧合罢了。
清朝军机处为何只有五个军机大臣,如果有第六个会怎么样?
清朝的军机处只有5个军机大臣,一旦有六个,就会出现有一个死亡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来军机处,很多事情都应验了一句话就是“满六必损”。而有几次的事例都可以证明。原本的军机处是设了六个人的。
在同治时期,当时有2名满人军机大臣和2名汉人军机大臣,还有一个管事人,共计5人,当时没有满员。而这个时期的军机处还是一片祥和。
到了光绪时候,军机处在原有的人员上又加入了景廉,这时候的人数达到了6名。让人费解的是没有多长时间,军机大臣文祥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他去世时年仅58岁,令人扼腕。后来军机处就只剩下五人。
过了三年,李鸿藻回到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又恢复了6名军机大臣的情况。令人费解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军机大臣沈桂芬于去世了,结果军机处又恢复了只剩下5人。
在沈桂芬去世后,由于军机处政务比较忙,所以又将左宗棠调入了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这样军机处又是六人满员状态,不过没过多久,左宗棠便被调走了,这期间军机处倒是很和平。军机处也一直保持着5人的配置。
后来又隔了三年,由于军机处的王文韶被查出了贪污的罪名,被调离了军机处,免去了军机大臣的职务,而慈禧让翁同龢、潘祖荫同时成为军机大臣。于是,又有了6名军机大臣。而又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就是潘祖荫父亲一病不起,他不得不辞掉军机大臣的职务,回家尽孝。
所以经过几次军机处满六个人后,都有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莫名的离开,就有了满六必损的流言,后来军机处在几次的人员调整后,保持了5个人的配置。
雍正皇帝重用了哪些汉人大臣?
清军入关以来,满清势力统治了汉人,尽管汉人中不乏很有有志之士,但是满清害怕汉人的倒戈,所以对汉人采取了限制仕途比较审慎的态度,但是到了雍正时期,已经屏蔽了前面君王对汉人的看法,启用了一大批有理想有能力的汉人,不仅让他们入朝为官,还将他们安排在很重要的职位上,甚至有四个人成了雍正的心腹,这四个人分别是:年羹尧,田文镜,李卫和张廷玉。
一、年羹尧是雍正的宠臣。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甄嬛传》,如果能明白华妃为什么能那么嚣张跋扈,就能知道年羹尧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了。雍正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年羹尧已经在雍正手下效力了。雍正平定青海之乱,更得到雍正的赏识,也因此被封为了一等公。
二、田文镜老年得志。田文镜虽然入官场很早,但是无奈由于自己的汉人身份一直得不到重用。到了雍正时期,田文镜已经61岁,但是雍正却看到了田文镜的能力,61岁的田文镜青云直上,一直做到河南山东总督的位置。不过田文镜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他推行的谈摊丁入地、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措施,虽然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是得到了雍正的肯定。
三、李卫勤于政务。李卫虽然早年当官的事情并不是很磊落(花钱买官),但是上任之后,确实兢兢业业,雍正欣赏李卫的办事能力,所以李卫才能不断得到提拔,最终做到了浙江总督的位置。李卫上位之后也是兢兢业业,成为雍正的忠臣。
四、张廷玉是三朝元老。张廷玉是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三朝元老。虽然仕途时间比较长,但是在雍正时期得到了重用。雍正上位后,任命张廷玉辅佐他处理军国大政,可见雍正对其是十分信任的。
1766年清代领班军机大臣
傅恒(领班大臣),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
尹继善,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
刘统勋,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
阿里衮,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
于敏中,户部尚书。
是这个时期的军机团队,到乾隆三十二年刘纶丁忧结束,重新出任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排名在于敏中之前。军机处的阵容变成了三满三汉,而且都是一时名臣,可以算是乾隆中期的最强阵容了。
到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的军机处名单如下:
刘统勋(领班大臣),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
刘纶,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于敏中,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
福隆安,工部尚书,一等忠勇公。
丰升额,署兵部尚书,一等果毅公。
庆桂,理藩院侍郎(九月学习行走)。
清朝历史上的汉族王公大臣有哪些 清朝汉族王公大臣
定南王:孔有德
靖南王:耿仲明
平南王:尚可喜
平西王:吴三桂
一等公:年羹尧
一等谋勇公:孙士毅
三等威信公:岳钟琪
续顺侯:沈志祥
海澄公:郑克塽
一等顺勤侯:马得功
一等靖逆侯:张勇
一等延恩侯:朱志琏
一等肃毅侯:李鸿章
清朝正一品的官员有没有汉人当的
有,王熙、张玉书、张廷玉、朱轼、刘统勋等。
1、王熙
王熙(1628~1703年),字子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丰台区)人。清初大臣,礼部尚书王崇简之子。
顺治四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累擢弘文院学士。康熙帝即位,历任弘文馆学士、左都御史、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清太祖实录》修成,加太子太傅,进少傅。
康熙四十二年,卒于家,钦命皇长子直郡王允禔、大学士马齐临丧,行拜奠礼,举哀酹酒,恩礼有加,谥号文靖,入祀贤良祠。
2、张玉书
张玉书(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 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于史学。
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吏部尚书。清圣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卒于热河,谥号文贞。
3、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
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正一品,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4、朱轼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
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吏兵二部尚书。颇具惠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
乾隆元年,卒,时年七十二岁,谥号文端。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5、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正一品)、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统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廷玉
大清覆灭后,“九满四汉”13名内阁成员散落何处,结局怎样呢?
自从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度,担任内阁成员的十三位国务大臣大多为满洲贵族,并且在这些贵族中还有多数是皇族成员。因此在当时内阁成员也被称为"皇族内阁"。
而“皇族内阁”的存在让民愤交加,在后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者赶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满清统治被推翻,十三位内阁大臣们又去往了哪里呢?
内阁总理大臣:爱新觉罗奕劻
奕劻是当时满清第一大臣,在当时的权力仅次于溥仪的父亲摄政王。他也是一位血统纯正的皇族,他的亲祖爷爷就是乾隆皇帝。早在道光年间他就担任将军,后来被封为郡王,并荣升御前大臣。最后他的结局是病死在了天津,享年七十九岁。
这个第一大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贪官,而且还因为受贿赂被处分。可是他为人机敏,在摄政王想要除掉袁世凯的时候,他已经拿了袁世凯的好处,竭力保住了袁世凯,最后找了个借口辞官回家,最后保住了性命。
在当时形势艰难的时候,他身为皇族非但没有共进退,反而和袁世凯一起合力将溥仪逼得退位。后来溥仪虽然对他恨之入骨,却没办法动他,还要按照规矩对他进行谥号。
内阁协理大臣:叶赫那拉·那桐
那桐同样也是满清贵族,在年轻的时候他非常的有才华,能干敬业。四十岁的时候担任户部侍郎,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陪着慈禧,一路上十分照顾慈禧,让慈禧非常满意。
后来他理所应当的升官,成为皇族内阁的协理大臣。他和大贪官奕劻的关系很好,也知道这个人很爱钱财,就把自己贪污得到的金银珠宝都给了奕劻。所以后来那桐才可以官路顺畅,平步青云。
这么会看人的那桐自然和袁世凯的关系也很好,在溥仪退位之后,他就当了顾问,最后在天津租界中的小洋房里享福,享年六十九岁。
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
和前两位不同,这位大臣是一个汉族人。他和袁世凯是老乡,深得袁世凯的信任,曾经是袁世凯的军师。也因为这层关系,他受到推举,因此一路升官,在五十岁的时候就成了军机大臣,五十一岁就是钦差大臣。
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是汉族人吗?
汉族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曾国藩是汉人
满族才有多少人,不可能只用满族官员,也不利于统治。
曾国藩当上大官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战功,当然满清是有顾虑的,太平天国一失败,就对他多方压制,答应的王爵也没兑现(咸丰曾许诺灭掉太平天国的封王),利用其他满汉大臣对他牵制,并最后裁撤了湘军。
李鸿章是汉族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明季避乱从江西 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7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到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苦读多年,终于在1838年考取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