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慈安太后即东太后,是清代咸丰皇帝之妻。钮祜禄氏,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就与她结成夫妻。咸丰二年,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又进为贞贵妃,不久立为皇后。她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口木讷不善言辞,在众妃嫔中从不争宠,很得咸丰皇帝的尊重。1861年11月咸丰死后,她进封为慈安太后,因为她是正宫皇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 她和慈禧的一般称呼是慈安称母后皇太后,慈禧称圣母皇太后。

慈禧(1835年11月29日

清朝两宫太后指谁?

慈禧太后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1837—1881)即东太后,是清代咸丰皇帝之妻。

钮祜禄氏,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就与她结成夫妻。

咸丰二年(1852年),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又进为贞贵妃,不久立为皇后。

她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口木讷不善言辞,在众妃嫔中从不争宠,很得咸丰皇帝的尊重。

1861年11月咸丰死后,她进封为慈安太后,因为她是正宫皇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

她和慈禧的一般称呼是慈安称母后皇太后,慈禧称圣母皇太后。

咸丰帝死后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定计,发动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

表面上,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

对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当代与以后都有种种怀疑与猜测,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在疑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在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在载有慈安的遗诏,说她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但是这种“因病致死”是那样的快速而又突然,连当时的当事者也大为怀疑。

据《清稗类钞》载,在慈安初感身体不适时,御医薛神速辰为她诊脉,认为“微疾不须服药”,没想到当晚就听说“东后上宾,已传吉祥板(棺木)”,大为诧异,还以外间论传。

后来噩耗证实,他大戚曰:“天地间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

另一位当事人左宗棠,当时任军机大臣,突然听说慈安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第二种说示是因慈禧与慈安交恶,慈安被迫自杀说。

据《清稗类钞》另一种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处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

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第三种说法是慈禧进药毒死说。

据《慈禧外纪》载:当年咸丰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了一个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将此事告诉慈禧。

阴险毒辣的慈禧听了,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饵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另文廷工《闻尘偶记》却认为慈禧是因与人私通怀孕,事为慈安察觉,准备废掉慈禧太后称号,慈禧闻之,先下手为强,设计毒死了慈安。

宫廷内幕,千古之谜。

上述后几种说法都出自传闻与野史笔记,没有可靠的史实依据。

究竟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分析研究。

不过,在隋丽娟说《慈禧》中表示慈安为正常病死的。

慈安太后之死

1860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继位,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

咸丰皇帝早就觉察到慈禧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因此,他在临终之前,特别密授朱谕,嘱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为,就让慈安拿出密谕,按祖宗之法治罪于她。

咸丰死后,慈安曾把密谕拿给慈禧看,以示警醒。

密谕的存在,使慈禧感到惊俱不安,办事谨小慎微,不敢胡作非为。

她对慈安言听计从.关怀备至。

时间长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对她放松了警惕。

一天,慈安患病,吃了太医所开的各种药,都见效甚微,一气之下,慈安拒绝吃药。

没想到,几天之后,她的病居然奇迹般的痊愈了。

大病初愈,慈安兴高采烈地到颐和园散步,却见慈禧左臂缠着白纱。

她十分惊异,就上前问慈禧原因。

慈禧满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几天,我见你病卧床榻,面色苍白,心里很难过,因此就从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让人煮汤为你滋养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诚意。”慈安听了这一席话,大为感动,感谢万分地说:“想不到你竟然是这样一位好心人,先皇不应该对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说罢,便回宫中,取出咸丰皇帝的临终密谕,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

没有密谕,慈禧心上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她感到轻松多了,因为再也没什么值得她担惊受怕的了。

她一改常态,开始放肆起来,对慈安出言不逊,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她毕恭毕敬了。

朝中政事,无论大小,她都一人独揽,根本不把慈安放在眼里。

慈安知道自己上了大当,叫苦不迭,但后悔已晚。

后来,慈禧为了搬掉慈安这块她专权道路上的绊脚石,密令太医用不对症之药,将慈安害死。

从此,慈禧这个阴险毒辣的女人就登上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这个是传闻,没有特别确切的史料加以佐证)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

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

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光绪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

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

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点。

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

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

晚间即暴病身亡。

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一时间,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

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类钞》)于是,朝野上下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人们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线索”,对慈安的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更有甚者,人们任想象的野马自由驰骋,不断地结构着关于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变得疑云密布。

我们梳理了关于她死因的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二类说法: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

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第二类:慈禧逼死或毒死说。

1?慈禧逼死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

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

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2?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

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这一类描述,多见于野史笔记,虽然十分生动,犹如作者亲眼所见,但可信性稍差。

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定义野史笔记为:“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明末清初的学风》)首先,野史笔记不是在占有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形成的记载,不具有权威性。

其次,在野的文人学士及贫士寒儒随笔记录的主要内容也多半是当时见闻,或阅读古今图书、经手文物,随笔撰写带有虚构性的人物故事,这就使得野史笔记具有一定的内容复杂性和记录方式的自由与随意性。

因此,它的可信性要因事因人而分析。

对野史笔记中的反复转载和传抄的慈安的死因,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

著名学者金梁曾言:“近人依托宫闱,流言无实,尤莫甚于恽氏笔录所载孝贞暴崩事。

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又谁确见?”(《清后外传》)

正如金梁所言,既然是秘密的遗诏,在只有当事人慈禧和慈安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烧毁,那谁又能知道呢?慈禧用毒药害死慈安,谁又能确认那食物就一定是慈禧安排?

清朝两个太后是谁?

慈禧太后,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1837—1881)即东太后,是清代咸丰皇帝之妻。钮祜禄氏,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就与她结成夫妻。咸丰二年(1852年),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又进为贞贵妃,不久立为皇后。她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口木讷不善言辞,在众妃嫔中从不争宠,很得咸丰皇帝的尊重。1861年11月咸丰死后,她进封为慈安太后,因为她是正宫皇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 她和慈禧的一般称呼是慈安称母后皇太后,慈禧称圣母皇太后。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清朝所有的两宫皇太后有谁?

顺治朝:母后皇太后:孝端文皇后(太宗皇后),圣母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世祖生母)。

康熙朝:母后皇太后:孝惠章皇后(世祖皇后),圣母皇太后:孝康章皇后(圣祖生母)。

雍正朝:圣母皇太后:孝恭仁皇后(世宗生母)。

乾隆朝:圣母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高宗生母)。

道光朝:母后皇太后:孝和睿皇后(仁宗皇后)。

同治、光绪朝:母后皇太后:孝贞显皇后(慈安,文宗皇后),圣母皇太后:孝钦显皇后(慈禧,穆宗生母)。

宣统朝:母后皇太后:孝定景皇后(隆裕,德宗皇后)。

什么是两宫皇太后

据我所知,只有清朝同治年间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原配皇后,生性贤惠端庄,深的咸丰皇帝尊敬,但是没有子女,慈禧太后本名叶赫那拉 兰儿,秀女身份入宫,后逐渐晋级,升为皇贵妃。因咸丰膝下只有两女一子,且均为兰儿所生,所以立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下一任皇帝,即同治帝。母以子贵,故新帝登基后,尊封其母为慈禧皇太后。皇帝年幼,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同治年号的意义是母子同治,也是两宫皇太后同治。但慈禧阴险狡诈,很快剥夺了慈安太后的实权,从而实现了她一人独治天下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