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不立太子。

因为清朝怕汉人和其它满族八旗旗主分夺权力,诸皇子被封为八旗的旗主和分管各部门,如果立太子,诸皇子会抢夺权力打击太子,康熙立太子两立两废就是例子。

清朝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来挑选继承人。秘密立储是指先皇在生前考察好接立皇位的人选后会将遗诏交给顾命大臣收管,待先皇死后再拿出宣布新皇帝。

清朝立太子吗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两次重大变革(从汗位推选制到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秘密建储制),都出现在康、雍、乾时期,三帝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演变中所起的至要作用,为其他清帝所不及。

康、雍、乾三帝均处于清朝的上升时期(乾隆后期开始停滞),尤其是他们都具备较为深厚的满汉两种文化素养,因而能够多视角地考虑如何促进皇权集中、强化与改革皇位继承制度问题,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三帝的统治时期长达百年以上,这也是其能够在上述两个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的一个客观条件。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反映出满汉文化相互撞击、交流、融合的清朝历史特色,也为我们观察清朝皇权政治,提供了一个窗口。

还应指出,中国皇帝制度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历代统治者已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清朝统治者在此基础上,又提高一步。因此,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出现较大变革,乃是水到渠成之势,是中国封建政治已趋成熟的体现。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历史性地扮演了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总其成的角色。

与其他封建大一统中央王朝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其皇位传承却相对平稳。如果将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承继汗位包括在内,清朝在将近300年中,累计完成11次皇位交接。少数情况下,皇位争夺也很激烈,如皇太极去世后曾出现继统危机,康熙后期诸皇子角逐储位,以致雍正帝侥幸继位后大规模清洗政敌。

但是,虽然最高统治层内部出现激烈纷争,却皆未酿成内乱,11 次皇位传承,大都比较平稳,统治秩序基本上未受过多干扰。不仅如此,清朝前期与中期的一些皇权传承个案(如顺、康、雍三朝的皇位传承),从其结局与效果看,还促使清朝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改革,以及历次皇位交接的相对平稳,都推动了皇权的集中与强化,使清朝大政方针在制定与贯彻中始终保持沿续性与稳定性,清朝在较长时期内,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内部环境。在此前提下,出现了康乾盛世,中国作为一个广土众民、泱泱大国的统治格局,最终确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一定开创性,然而其终极目的,是延续已经腐朽、没落的中国皇帝制度,维护并促进清朝皇帝的绝对专权,所以它又是保守、落后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

正是中国皇帝制度与清帝的专权统治,以及其他原因,严重地阻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致使中国进一步落后于西方,造成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长时期的深重灾难。

各个朝代都是设有太子之位的,为何唯独清朝没有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皇帝就算再伟大也会有去世的那一天,所以他生前都会选一个儿子作为他的继承者,从而继续掌握的他们的江山,这就是太子。可是太子的这个职位到了清朝突然就没有了。只有康熙年间封过二哥为太子,清朝其他的皇帝根本就不设太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康熙为什么立太子,他只不过是危急时刻的无奈。康熙一生非常有成就,虽然最后都成功了,但是过程非常凶险。因为当时吴三桂叛乱之后,很多权贵都跑回老家去了。康熙自然要设立一个太子,万一吴三桂打过来,皇位也不保。

其次,清朝是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皇位的继承者,应该由王大臣们共同商量决定。比如最初的努尔哈赤被大炮所伤,后来因伤病逝,继承人也没有说明。经过各个势力的斗争才让皇太极登基。

最后,对于清朝的这些皇帝来说,继承皇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主要有三种形式,第1种像皇太极,顺治,康熙这三位皇帝是由朝中大臣所决定的,他们本身就不具备争夺皇位的权力。第2种就是私下里定下以后谁继承皇位,比如雍正后面的几位皇帝。他们会把以后皇帝的名字藏起来。所以每位皇子都有机会,就和抓奖一样。

最后一个就是同顺治皇帝一样,本身就他一个儿子,他不当皇帝谁当呢,而他又没有后代,所以清朝的宣统和光绪又成了第1种的商议形式,就是由大臣们所决定。

为何有人说古代历朝历代都在立太子,清朝反而不立太子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清朝自康熙之后再没有立过太子,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缓解皇族内部的权力纷争!

在清朝之前,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制基本都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这种制度虽然在早期能维护皇权的平稳,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一个致命缺点就逐渐被放大了,那就是立嫡立长对庶子很不公平,尤其是当嫡长子的才能不如庶子的时候,更会引发皇族内部的矛盾!到时候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悲剧一定会上演。

所以我们再来看,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这件事就是典型的“嫡长子继承制”发展到后期弊端的暴露,在康熙皇帝已经下诏立胤礽为太子的前提下,还会引发其余众皇子对皇位的虎视眈眈!这说明“立嫡立长”已经不能服众!而要想服众就必须改变这种皇位继承制!

于是在“九子夺嫡”中成功脱颖而出登上皇位的雍正皇帝就不得不开始重新考虑选用一种新的皇位继承制了,最终他发明创造了“秘密立储制”,即皇帝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这种“秘密立储制”本质上就是“立贤不立长”,但在此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保密,因此这种制度能有效的规避诸子争夺皇位的问题,避免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

当然了“秘密立储制”并不是清朝立储的唯一方法,它只适用于某一段特定的时期,像乾隆,嘉庆,道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而同治,光绪因为没有留下子嗣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来确立皇位继承人。

历朝历代有设立有太子之位,为什么到了清朝却不设立太子了呢?

在康熙朝时期,因为康熙帝先立下了太子,之后太子在朝堂之上结党营私,太子废掉后诸位皇子还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因此这些事情让康熙朝后期朝堂之上非常混乱,所以大清朝的统治者借鉴了康熙朝,再加上历朝历代设立太子的弊端,于是清朝后来就不设立太子,而采取秘密立储的制度,以保证太子可以顺利继位。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设立太子的制度,为的就是在帝王健在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王朝的后继者,如果一旦发生什么突发情况,王朝都有名正言顺的后继人,不至于因此会发生内乱,动摇国本。可是设立太子也是有弊端,太子是储君也就是未来朝廷的主人,在朝堂之上很多大臣会依附太子,从权利上来说,皇权是高度统一的,即便是太子也不能稀释帝王的皇权,因此帝王与成年后的太子往往会有很多矛盾。

大清在康熙朝时期,太子与帝王之间的矛盾就比较明显,当时康熙帝在位时间比较长,而他的太子出生后就被立为继承人,所以康熙帝的太子做了几十年的太子,还没有坐上帝王之位,这个时候,再加上康熙帝其他儿子都非常优秀,于是太子难免会对自己的太子之位没有安全感,因此便会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但这个行为会让帝王觉得太子有不臣之心,因此父子之间隔阂便会加深。

康熙朝后期储位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惨烈的,于是大清朝的统治者也是借鉴了历朝历代太子与君王的矛盾,所以决定不设有太子之位,而改为秘密立储,这样便不会发生帝王与太子相争皇权的事件。

清朝有太子吗?

如果说太子的话,清朝只有康熙的次子,也就是嫡皇子是太子胤仍。但是说到皇储,其实还有一个没有太子名分的皇储。1900年,光绪立自己的堂兄端郡王载漪之子溥隽为“大阿哥”,也就是皇储。当时实际操控者是慈禧太后。因为她不愿意使用“太子”这个称号,所以改用“大阿哥”这个称号。虽然叫法不一样,但都是皇储的意思。后来义和团事件后,溥隽被流放到了新疆,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利。但毫无疑问他才是清朝的末代皇储,真正的末代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