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直大夫原本是个文职阶官名,各朝各代的职级不尽相同。

清代奉直大夫为十六阶之第十阶,从五品。阶官序列可以高于官员的实际官位,授予一个奉直大夫的荣誉,可以享受从五品待遇。

文散官名,正六品上,元升为正五品。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奉直大夫是什么官值

奉直大夫是明清时期的从五品文官的散官官阶,是个虚衔。所谓散官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衔制度,是按照官员具体的实职来授予的,几品的实职就授予相应的几品散官。比较常见的从五品文官有六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鸿胪寺少卿、各州知州。

奉直大夫是什么官?

恩进士就是恩科考取的进士
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
至于奉直大夫是一种散官名。宋代,为文臣寄禄官。大观二年(公元一一O八年),以右朝议大夫改称。金、元、明、清各代为文散官。金代,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九阶,从六品上。元代,同金阶,升秩从五品,宣授。明代,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六阶,从五品,升授。清代,为十六阶之第十阶,从五品。
另外所谓的散官就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或者是官阶不为整的官职(例如3.5品、六品半、正四品下 - -|| ),有分为文散官和武散官。
先人即使为进士,不代表你不如他,毕竟现在社会复杂,读书又很多科,你愿意努力谁也挡不住你
(我估计你先人已经投胎了- -|| 投胎了的人拜祭也没用)

清朝的大夫是什么官职?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清朝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从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等。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等。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等。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等。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等。

请问诰授奉直大夫礼部主事加一级赐进士出身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奉直大夫”是清朝从五品的散官官阶,是个虚衔,清朝按照官员实际的实职官品来授予同品级对应的散官官阶,跟后面的礼部主事加一级相对应;礼部主事是正六品的官职,是实职,加一级的意思就是从五品的待遇。“赐进士出身”表明了这人的出身身份,是考中了殿试二甲进士(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清朝诰封奉政大夫,相当现在什么职务

相当于省人大代表或是政协副主席。

“奉政大夫”作为文散官名,始于金代。至清代,凡正五品官员,概授奉政大夫。由于诰封奉政大夫的条件是正五品官,其实际职务应该属于“州”一级。‍

奉政大夫属于文职散官,其职务高低要看他的实际职司,与“奉政大夫”本身无关。早期的官员分为有实际职务的“职事官”和有官名而无职事的“散官”。散官,顾名思义,即“闲散之官”,或吃俸禄不一定干事,或以高级别的散官身份“行(实际担任)”

扩展资料

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

《清会典》中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明代王铎的《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因公(袁可立)首功,以少司马晋公秩,得诰封三世。”

白话释义:于是公(袁可以)立了头功,册封为少司马晋公秩,得到诰命封赏三世世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奉政大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诰封

清例授奉政大夫是什么官职?

文散官名。,清正五品概授奉政大夫。
散官初无文武之分,隋、唐时始分置,授予不带职事之文官,以酬勤劳。隋初分上柱国、柱国、特进、左右光禄、金紫光禄、银青光禄、朝议、朝散诸大夫,以授文武官员从一品至正四品之有德声者。后又设朝议、通议、朝请等诸郎,授正六品上至从九品上之官员。炀帝时有所变化。唐代改置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左右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中大夫、通直散骑常侍、中大夫、员外散骑常侍、中散大夫、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及朝议、承议、通议、通直、朝请、宣德、朝散、宣义、给事、征事、承奉、承务、儒林、登仕、文林、将仕诸郎,自从一品至九品,共二十九阶。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对品阶进行调整,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光禄大夫皆给俸,预朝会,其余均无俸,不预朝会。宋代沿置为二十九阶,名称略有变化。元丰改制罢。金、元复置。增为四十二阶。金授从一品上至从九品下,元授正一品至从八品。元制,一品至五品为宣授,以制任命,六品以下为敕授,由中书省署牒,并定服制,一至五品为紫,六至七品服绯,八品以下服绿。明沿元制,定为四十二阶,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分为初授、升授,正二品至从四品并有加授,即每品文官可有相应二至三阶散阶。清初沿明制,仅用于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