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官是满族多,到后期为了维护统治和对付洋人启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历十二帝,入关后传十帝,享国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掌握全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宫中大臣都是满族人吗?

不一定,
中央:
通政司 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负责协调政务,正三品
国子监 主管教育,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满汉各一,从四品
钦天监 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有点类似中科院一类的机构,正五品
国史馆,总裁满汉各一,正三品
三院 分为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
理藩院 掌管外交;为正一品
都察院 掌管言官监事;从一品
翰林院 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局,不过头上有个文渊阁, 混好了直接升大学士,因此也是个好地方;从一品
六部 排序为吏、兵、礼、户、刑、工,六部尚书都是一汉一满,侍郎一共四个,也是满汉各一半 六部尚书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
吏部 管官员升迁、考核
兵部 管军队、军令
礼部 管外交、祭祀、郊迎、科考
户部 管财政
刑部 管刑狱
五寺 分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 为五寺之首,主管平反、审核 寺卿满汉各一,均为正三品
光禄寺 主管祭祀的饮宴 寺卿满员从三品,汉四品
太常寺 主管祭祀的祭品、仓库、以及祝祷文 寺卿满汉各一,均正三品
太仆寺 是执掌祭祀时候的仪式 寺卿为正三品
鸿胪寺 是执掌祭祀时候纠正不妥当的地方 寺卿为正三品
三府 分为宗人府,内务府,詹事府
宗人府:主管皇族、宗族的事务,包括满、蒙八旗的事务。亲王在宗人府任职,军机处行走的满大臣也会兼职。宗人府的权力很大,对关外老满洲八旗有直接的节制权,八旗内官员的升迁调贬也是由宗人府的主事们议定草案之后再行实施的。
内务府:由原来的十三衙门改编而成,负责皇城、皇庄、园子(指三海、畅春园和后来的圆明园、热河离宫)的物资调度、人事升迁、以及禁军、宦官、宫女等。通常上书房(内阁)大臣和得皇帝宠信的大臣,常常会兼内务府总管或者副总管的职务。
詹事府:堂官称为正詹事和少詹事,又称正詹、少詹下设左右春坊,职属为左右赞善,从六品;再上为左右中允,正六品;再上为庶子,从五品。
地方
总督,总督若干省军政事务,如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等等。总督为正一品,又称封疆大吏
河督、漕督,这是分别独立的衙门,都是正二品的官
地方行政系统是由行省组成,一省的最高长官称巡抚,下辖臬司(司法)和藩司(财务),巡抚主管行政
下面行政机构分别为道、府、州、县

为什么清朝时期的皇帝大多都不是纯正的满族人?

勇敢的满族人建立了清朝,但清朝时期的大部分皇帝,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其他民族的血脉,主要是因为清朝民族联姻的情况很常见。以康熙皇帝为分界线,在康熙皇帝之前,大部分皇帝还仅仅只有满族和蒙古族血脉,在康熙皇帝之后,大部分皇帝都有汉族血脉,这是为何?

清朝早期,满族和蒙古族联姻颇多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代,满族就和蒙古族来往颇多,为了建立共同的利益体系,满族和蒙古族多次联姻,满族不少公主远嫁蒙古,同时,清朝皇帝的后宫之中,也从来就不缺少蒙古美人的身影。因此满族皇帝之中,多不是纯正的满族人,多有蒙古血脉。就比如顺治皇帝,其生母就是来自于蒙古科尔沁的孝庄文皇后,他不是纯正的满族人,而是蒙满混血儿。

清朝中晚期,汉族女子充斥清朝后宫

清军入关后,清朝中晚期,皇帝的后宫中多是汉族女子,这些汉族女子颇受宠爱,为皇帝诞下子嗣,后登基为帝,成为新一代皇帝。就比如嘉庆皇帝,其生母令妃,本是汉族包衣,嘉庆皇帝身上就有汉族血脉。

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看似满族人,但佟佳氏一族,在明朝时期,曾经和汉人通婚,家族后辈中也有汉族血脉,也就是说,康熙皇帝也可以算是满汉联姻的结晶。

清朝皇帝不是纯正满族人,有利于民族和谐

清朝皇帝不是纯正的满族人,反而更有利于清朝的统一,皇帝身上有多种血脉,是民族融合的结晶,皇帝也更能为多个民族谋划利益,民族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清朝时期,掌权的是满族人,但各大民族,都为国家的繁盛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在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重臣都是汉人,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制度问题和清政府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

清朝入关后采取的制度基本延续明朝的,基本上就是萧规曹随,延续汉文化就成为重点,比如,清朝的科举制度!科举是当时清庭面向汉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对满人却不是。

在当时,汉人想当官需考科举。满人却不用,满人可以采用补员方式,即世袭职爵。这种选拔制度的差异性使得汉人在当时其实更重视文墨读书,所谓十年寒窗说的就是汉人儒生,整体汉人的文化水平更好。反之,满人一直都处于养尊处优状态。

清政府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不断实用汉人大臣,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效果也比较好。

在统治过程中不同民族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此起彼伏,需要人数众多汉人的支持。因为当时的满清贵族实在不堪大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触动极大,短短时间就打进南京,而清朝的立国之本八旗兵勇几乎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朝廷只好下令各地自组军队抵抗。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清朝皇帝是不是都是满人呢

清朝皇帝,都是满族的,但是不一定都是纯血统的满族人。

这是因为清朝的皇帝,有的妃子,都是汉族人,所以生下的孩子,带有满汉的血统。

嘉庆皇帝的生母,是令妃。

而在嘉庆登上皇位,令妃被嘉庆追封为孝仪纯皇后,所以,令妃也可以算是一位真正的皇后了。

其实,在历史上,真实的“令妃”,是清朝唯一一位具有汉人血统的皇后。所以,可能嘉庆就是一位带有满汉血统的皇帝。

但是嘉庆不用说,肯定也是满族人。

毕竟大清的江山,都是满族人的天下,孩子肯定都是跟父亲同一个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