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内标物的条件:

1、内标物应为一个能得到纯样的己知化合物,方可以准确、已知的量加入至样品中。

2、应当和被分析的样品组分有基本相同或尽可能一致的物理化学性质、色谱行为和响应特征,如化学结构、极性、挥发度及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等,与被分析物质为同系物最为适宜。

3、在色谱分析条件下,内标物必须能与样品中各组分充分分离。

相关知识:

内标法是一种间接或相对的校准方法,在分析测定样品中某组分含量时,加入一种内标物质以校准和消除出于操作条件的

气相色谱法内标物应具备什么条件

内标法给人的印象总是让人头疼,何时选用内标法,如何选择内标物质,结果怎么计算,公式该如何理解,都是问题。

被问到过内标法的定量依据是什么,也就是在内标法里内标和待测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当时有点晕,说待测物和内标的比是一定的。到底是什么的比一定呢?你清楚吗?

在此,撇开大家谈论过很多的内标法如何应用的问题,来谈谈内标法的计算。

先来分清两个概念,绝对校正因子和相对校正因子。以色谱分析为例,绝对校正因子是单位峰面积所相当的物质量,fi’=mi/Ai。而相对校正因子是某一组分与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f= fi′/ fs′=As•mi/Ai•ms。在内标法中,绝对校正因子主要由仪器的灵敏度决定,并且不易准确测量,也无法将内标物和待测物联系起来;而相对校正因子才是定量的基础,也是前文中提及的问题的答案,相对校正因子是那个一定的量,所谓待测物与内标的比一定也就是说待测物的质量与峰面积之比(即绝对校正因子 fi’)和内标物的质量和峰面积之比(fs’)的比值一定(话比较绕,结合公式就一目了然啦)。文献上,标准上看到的校正因子也都是相对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也可以通过已知量的标准和内标混合后经实验测定获得。

对相对校正因子的公式进行简单变形,就能够得到待测物质量mi=Aifi’/Asfs’*ms=,进而通过C=mi/m得到待测物的浓度。

因此,再见到各类内标计算公式,我们就能够分辨其中的f到底是相对校正因子还是绝对校正因子了。比如里,fi、 fs就是指绝对校正因子。

而为了避免测定校正因子,常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它以mi= ms*fi*Ai /(fsAs) 为基础,但有一个前提是加入恒定量的内标物,且进样量相同(ms同),这样待测组分的含量就与Ai/As成正比了。mi=Ai/As*常数。

绘制内标标准曲线,先将待测组分的纯物质配成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取一定量的标准溶液,加入相同量的内标物,混合后进样分析,测出Ai和As,以 Ai/As为纵坐标,以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分析待测试样,取与标准溶液相同量的待测试样和内标物,测出峰面积比,由标准曲线即可查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利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可以免去测定校正因子的麻烦,也可以减少与查阅到的校正因子仪器条件等不同造成的差异,适用于液体试样的常规分析。

总结起来有2点。一是在内标法中只有相对校正因子,也就是待测物与内标物的绝对校正因子的比值是一定的。二是内标标准曲线法能够避免测定校正因子,但使用上有一些限制。

分析测试百科网乐意为你解答实验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基本上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有问题可找我,百度上搜下就有。

用气相色谱的内标法定量时,内标物需具备什么条件

色谱分析常用的定量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内加(增量)内标法、外标法。1、面积归一化法优点是简便、准确,当操作条件变化时对结果影响较小,宜于分析多组分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但是试样中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出峰,因此,此法在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2、外标法是用纯物质配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或直接购买不同浓度标准溶液)分别取一定体积,注入色谱仪,根据峰面积和浓度做标准曲线。在分析未知样时按与标准曲线相同的操作条件和方法,由标准曲线查出所需组分的浓度(现在在工作站上直接就能求出浓度)。此法要求进样准确,操作条件稳定,分析样品和标准曲线条件必须一致。3、内标法是试样中所有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只要求测定试样中某个或某几个组分时,可采用此法。内标法是在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样中,加入一定的标准物质(内标物),根据内标物和试样的质量以及色谱图上的相应峰面积,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内标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内标物,内标物应是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物质与被测物质相近,能溶于样品中,但不能于样品发生反应。此法比较费事,一般不使用于快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