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早年是一名小吏,后来跟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国。起初被吕不韦任为郎署,后来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后,被任为长史。

秦王曾采纳李斯的计谋,派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于是将李斯任命为客卿。秦王还曾下令驱逐六国客卿,被李斯上书阻止,此后不久李斯被封为廷尉。

在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后来他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的经历有哪些

生平
不甘寂默 赴秦施才
书谏逐客 妒杀韩非
力驳分封 定制颁法
二世帮凶 腰斩灭族
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李斯的故事

李斯,在他临死的时候,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据史料记载当时他是被“诛三族”,也就是:母族、夫族、妻族,上下几百口人,李斯跪在断头台上,旁边是他的儿子,后面是全家人。刽子手已经将大刀磨的雪亮的了,拔了自己的一根头发试着刀刃,想想,是腰斩呀,到要得多快。此时李斯侧头给他的儿子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牵犬东门,岂可得乎”。意思是:儿子,记得不,想当年,我领着你们哥几个,牵着黄犬,在老家上蔡东门外的山冈上打猎的情景吗?唉,以后再也不会有了。李斯此时面对死亡不动声色、视死如归,而且还和即将和他一样赶去黄泉的儿子说笑。简直是黑色幽默。能说出这句话的李斯,就已经值得我们敬佩了。也可以说他是对他一生官宦的总结性发言,对一生进行了否定。
李斯一生不可谓不辉煌,这个河南汉子,大器晚成。
李斯曾经任上蔡的一个仓库管理员,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粮食局下属粮站的职工,撑死一股长。他的得道场所可是挺特别的,是在厕所。在厕所里大便的时候看见一只老鼠,探头探脑的,李先生咳嗽了一声,老鼠吓的乱窜,还碰着了尿罐。李先生嘿嘿笑了几声。然后对于这老鼠进行了一番“格物致知”,想起了自己单位公费养的那些老鼠,白胖白胖的,在粮仓里踱着步子,想吃便吃,想睡便睡,逍遥自在。起身以后几天就在琢磨这件事,后来的想法李斯不由得自己都害怕了:自己何尝不是一只厕中鼠。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斯决定出去辞去工职,外出打工了。
他到了兰陵郡(楚国),拜在荀子的门下,人家可是孔孟的真传弟子。李斯无非是想混一个文凭,到时在楚国混个什么处座当当。他辛辛苦苦的巴结老师,无非就是想老师在毕业分配是起点作用。这时候有一个人彻底影响了他的一生----韩非子,这个贵公子竟然将老师的眼球勾引了去,从此荀子很少再叫李斯去他家里吃饭了。韩非比李斯强多了。起码有几处:
1. 韩非是河北人,李斯是河南人,荀子经常在酒桌上也听过关于河南人的一些段子,本来就对河南人没好印象。虽然李斯曾送过老师一本《河南人惹谁了》。
2. 韩非的普通话说的好,比李斯浓浓的豫东腔好听。
3. 韩非是贵族,穿衣服整齐,对同学和老师舍得投资,李斯这时候已经结婚了,有几个孩子了,老婆写信说家里又没钱卖米了。他哪里有钱买时尚的衣服。
4. 韩非在学堂里大讲政治形式,什么合纵连横,中间还夹杂几个黄段子,当然少不了河南人的。
李斯心里肯定不好受,据他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所以离开楚国到秦国,据我考证是斗不过韩非,有嫉妒引起的。
西去秦地,李斯心里也没有底,到了长安城,这个来自基层的县级股长,难免有些心里发虚。很快混入了“长安飘一族”。此时的李斯是一个文学青年,绝对的。
我不得不解释一下长安城,也就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当时是世界上不多的超级城市,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有高大的城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水,高大的阿房宫建立在湖面上,而且秦军耐苦战,英勇善战,其锐无比,有雄图天下的胸怀。秦王赢政更是一代英才。这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蓬勃的城市。李斯寄居在这个伟大的城市,可能是租的民房,每天拜会一些老乡、凭借老师的名望认识一些不相干的人。吃着锅盔和羊肉泡,以助文思。但是事实上他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沉于下僚,甚至于连下僚都算不上。正如西安城现在的河南人一样,生活的很艰难,他可能是靠帮别人写点公文,出个主意混点阿堵物为生。李斯此时的心态有些灰色,甚至后悔当年停薪留职的举动。但他之所以成大器,就是因为他善于忍耐,等待时机。
别说天上不会掉馅饼,馅饼真还是砸在李斯的头上。
和现在的北京上海一样,长安此时也不间断的进行一些遣送外来人口的举动,没有暂住证的诸色人等全部以民工论处,遣送回老家。还好我们陕西人没有让他们去昌平挖沙子挣路费,每次只是押到渭南就让解散,自由活动了。李斯赶上了这样的时机,对别人而言,是苦事,但对李斯来说可是一件幸事。要没有这件事,我们一定不会知道李斯这个名字的,正如大家不知道知悔堂一样。
《古文观止》里面有李斯的成名之作--------《谏逐客书》,写的是妙笔生花,称的上是千古名篇,他随后的所有文章都不如这篇,因为渐渐有了公文的味道,人是文非了。越过千年的时空仍可以感动人,想想,赢政怎么能不被感动。李斯的运气来了。
后来他并没有和童话里的那些人物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卷入了大秦帝国权利争夺的旋涡,几经洗牌,他转扶摇直上,成了大秦帝国的“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个中艰辛自不必多言。从他出线的几率来说他肯定不如城市贵族,但是他善于把握时机,有一种赌徒心理、投机心理,不会顾及太多的名望,他的成功也许还是可以接受的。
辅助赢政的时候他不可不谓殆精竭虑,鞠躬尽瘁,秦王扫六合,他独分一半的功绩,远交近攻、合纵联合,心思用尽,换得天下统一。泰山勒石,显赫无比。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不可不谓苦心经营,同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颁布《大秦律》,丰功伟绩。在长安数十载,他没有在回过上蔡,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乡。重读此段历史,我和当年一样不能理解为什么李斯如此精明,如此才智,在始皇沙丘驾崩以后,在宦官赵高----一个文化水平很底,只知道投机钻营的小人、胡亥------这个白痴的玩弄下,步步失算,节节败退,无法招架。虽然曾经纵横自如,兼并六国,三十年来,所向披靡的政治家、法家,何等原因竟如此落魄?
我想:他毁在自我否定和自己满足以后的空虚感上了。
李斯是个文人,他的欲望很强烈,欲望让他怕上权利的最高峰,但是作为文人,他时刻不能平息的是他的良知,他在争取权利的时候,可以忍受马王谷坑杀儒生的哭声,他不可能屏除内心向往安宁的冲动,越是他的权利越不容易被侵犯,他越来越感到内心的谴责。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是摇荡在欲望满足的渴望和满足以后的空虚之间,他已经到了帝国的最高位置,他的内心应该是寂寞的、无助的,他已经失去了奋斗的方向,他失望,一直已经绝望。作为一个文人,他已经死了,他的理想在空前强大的帝国安顿好以后已经死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他忠诚的领袖------赢政死了,他也失去了效忠的目标。他自己已经在下面的斗争中失去了对手和兴趣。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李斯在赵高和胡亥这两个白痴的简单伎俩下就失败的理由。
他报着对一生清醒的反思上了断头台,魂魄已经飘到上蔡的故园,犬吠马啸中,一个汉子的死在自己定的《大秦律》的酷刑之下,呜呼哀哉!

历史上对李斯的评价如何及李斯的生平经历怎样?

人们对李斯的评价各不相同,有的人高度推崇李斯,但是也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李斯。

事实上,其实李斯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位名相,曾经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在李斯的协助下,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了前朝的分封制。与此同时,李斯还协助秦始皇建立了郡县制,可以说是秦国最厉害的开国功臣之一。这样一个能臣最后却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件事情不仅断送了他自己的命也葬送了整个秦王朝。

那么,李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后世对他的评价怎么样?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斯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他协助秦皇统一天下,为秦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李斯最后又与贪官谋逆,使得秦朝毁于一旦。因此,后世对李斯的评价褒贬不一。


李斯从小就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当上了一个小吏。任上,李斯曾经领悟了一个所谓的“老鼠哲学”,即人和老鼠一样,环境和平台都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成功的话,就一定不能安于现状,苟延残喘。在这之后,李斯直接辞官,并且向荀子学习了“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决定为秦国效力,不久之后便来到了秦国。当时秦王对李斯还是十分欣赏的,后来李斯又上书了《谏逐客书》,在秦国也有了立足之地。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被封为了宰相,他为始皇出谋划策,提供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不过,后来秦始皇死后,赵高联合胡亥打算修改遗嘱密谋篡位,当时李斯所处的位置非常关键,如果他出手帮助扶苏的话,可能就是赴苏继位了。但是,李斯却加入了赵高,篡改了遗诏,逼死了扶苏,并拥立胡亥继位。胡亥登基之后,赵高就利用胡亥杀掉了李斯。根据历史记载,李斯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08年,所以他是在72岁死的。

楚国传奇人物李斯的发迹过程是怎样的?

李斯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刚开始他只是一介平民,后来成为丞相,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历史上做了很多突出的贡献。像他这种草根出身,在位极人臣之前自然也是经过了一番努力。

李斯虽然出身一般,可是他师从名门,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荀子,后来他的同学韩非也非常出名。在现在看来,李斯也应该算是有点名校背景,他在荀子那学成之后,就跑到秦国找工作了。到了秦国,见到嬴政之后,他就建议嬴政派一个人带着重金去其他六国,用钱来离间每个国家重臣和君王的关系。好在嬴政听从了李斯的建议,结果李斯的这条建议效果非常好,自那以后,李斯在嬴政眼里开始有了一些分量。

可是,有一个郑国的间谍混在秦国的修渠工作队里面,不久这个间谍就被发现了。当时,其他国家也派了一些间谍到秦国。秦国的大臣劝秦王将一切到秦国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去,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是间谍。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驱逐的名单上面。他只好和其他外国人一样,走在返乡的人群中。如果李斯真的这样走了,可能会是另一番历史。可是,他的好朋友蒙恬赶过来劝他留下。当时天下着大雪,李斯看着蒙恬,写下了《谏逐客书》,从古人的实例劝说嬴政。李斯也真的是有真才实学,他的文笔竟然让嬴政收回了成命。李斯也就继续留在了秦国。

之后,李斯凭着聪明才智,给嬴政出了非常多的主意,帮助嬴政只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大业,而李斯也渐渐攀登到了作为臣子权力的顶峰。

李斯的发迹史,也是他的奋斗史,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在成功之前,他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努力。

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斯有哪些功劳呢?

在秦国的历史上,宰相李斯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虽然李斯在秦朝后期的时候和赵高勾结,成为了奸诈之人,但是历史上人们对于李斯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李斯在为秦始皇当宰相的时候也做了很多的贡献。例如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斯曾经提出过废分封,还有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想法,还提出车同轨书同文的建议。

一、提出废分封

因为在周朝统一之后,周文王还有周武王分封的子弟是非常多的,这些人都是各占据一方,佣兵自重,所以后来就是亲情淡化,双方都视对方为仇敌,而且连年交战,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就连周天子自己也无法禁止。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斯就提出过被分封的建议,觉得天下已经统一了,没有必要再立那么多的小国家,这样不利于后期的管理和统一,也无法保证国家安宁,所以建议秦王实行郡县制。

二、提出统一文字

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丞相李斯就向秦始皇提出了书同文的建议。这个命令主要是让各出国国不要再用以前留下的旧文字,统一用秦国的小篆为统一的文字。因为当时秦国统一之后特别需要一个官方文字,不然的话整个国家都会乱成一团,所以李斯就建议秦始皇用小篆来作为标准的字样。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李斯也亲自创作了《仓颉篇》7章,供人们学习和临摹,为秦国统一文字加快了进程。

三、统一货币

在秦始皇在位37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就向皇上建议废除掉以前秦国以外通用的那些六国的货币,在秦国的范围内用统一的货币,虽然这样的建议对于当时的秦王朝经济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先秦诗人李斯的人生转折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下面是先秦诗人李斯的人生转折,欢迎阅读。

师于荀子

李斯在楚国做过“郡小吏”,但郁郁不得志。后拜先秦的最后一位儒家——荀子。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且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李斯与韩非皆崇尚法家正是得到了老师的亲传。与周游列国的先辈理论家不同,李斯更愿意直接参与政治。正是李斯在这里学到的精髓为他指引了将来的发展道路——去秦国。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佐于赢政

李斯入秦后,先在吕不韦手下做门客,逐渐的取得吕不韦的信任后。吕不韦推荐其作了秦王政的侍卫。李斯有了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自此不断的将自己的思想兜售给赢政。此时胸怀雄心壮志的赢政尚还年轻,但其实现天下一统、秦一统六国的思想却与李斯不谋而合,慢慢的赢政开始信任李斯,其思想也与赢政的思想逐渐融合。很快李斯成为秦王嬴政的一名心腹。

好运一直跟着李斯,秦王政十年,秦国发生了韩国水工郑国事件,秦宗室贵族建议驱逐客卿,这极有可能让李斯这名客卿终止他与赢政的合作,但他上《谏逐客书》一书谏阻。这说明了李斯政治眼光独到,他看准赢政是一位具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国君。不管这次是不是李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是赢政想借此事打压国内的保守势力,李斯不久升为廷尉。李斯这次因祸得福为其以后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的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斯重新受到赢政的重用后,制定了蚕食,[24]各个击破六国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一统六国有秦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功劳,但最高统帅的赢政采用作为谋士李斯的政策更是功不可没。建立了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之后,李斯坐上丞相的位置,同时也走向了事业的顶峰。

秦帝国建立以后,随即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从管理一个诸侯国到管理一个一统地帝国的体制问题。是否沿用分封制?李斯建议赢政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宫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分职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秦帝国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积极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李斯还在统一律法、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积极地向始皇帝赢政献计献策(车同轨,书同文)。相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非和氏璧),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后为历代王朝正统的象征。

李斯为巩固刚刚建立的秦帝国的威严;为打击儒生以古非今、诽谤朝政的倒行逆施。李斯这位推崇法家思想的丞相书写下了“焚书坑儒”这篇“大作”。

改革措施

废分封

秦统一以后,丞相王绾首先提出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要求像周代那样,封秦始皇诸子为王。秦始皇召开群臣会议讨论,群臣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源自高中历史教材:秦始皇确立的郡县制的内容中还包括设“道”。“道”是设置于少数名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

统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刻画文字的萌芽,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长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战国时代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因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汉字形体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原本只有一种写法的字,到了这时,往往齐秦有异,燕赵不同。因此,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之前,中国的度量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国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计算单位和不同的计算进制。这种原始状态复杂多样的度量衡只适应于政治割据社会的需要。大一统的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于是,在李斯的亲自指挥下,把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惊世之作。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甚至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修驰道车同轨

公元前220年,统一中国一年有余的秦始皇渐感隐忧,庞大的中央集权要想在辽阔的疆域上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交通条件。此时,深谙皇上心思的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统一货币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也就是命丧沙丘之前,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这一行动被司马迁的《史记》称作“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大矣。当初,秦统一中国后虽大部改头换面,天下一统,但惟独货币依然沿袭过去的形式。市面上使用的货币包括布币、刀币、贝钱和圆钱等形式,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因此,统一货币及结算制度、统一货币铸造便成了当务之急。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言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至此,李斯在他辅佐秦始皇匡扶天下的过程当中,完成了他最后一个使命。纵观李斯这些作为,可以这样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累世之功不乏其主,但大多不过功在当朝,时过则境迁。而李斯几乎每干一件大事都能产生影响千年的效果,并荫及后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斯时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机遇和能力辅佐秦始皇终成霸业。如果不是因为种种无法让人容忍的恶行(杀韩非、焚书、篡改圣旨)毁坏了他的声誉,那么他的功绩可与周公、召公媲美了。

被杀灭族

由于秦始皇的赏识,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由此可见,李斯并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行。

这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一同前往。巡行的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南)。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归之时,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今河北钜鹿县东南)。

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这时,中车府令赵高也正在进行阴谋活动,他曾是胡亥的老师,极力想让胡亥称帝,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唯一需要注意拉拢的是李斯,所以他就想方设法争取李斯也同意胡亥上台。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与李斯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赵高说:“皇帝临死前,曾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位;全由胡亥和我来决定了,你认为如何?”这是探听的口气。

李斯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反映出李斯对赵高的不满。但赵高早就对李斯的为人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于是,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而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话很能抓住李斯当时的心情。赵高接着又威胁说,天下实际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苏、蒙恬、李斯的命运也全都攥在他们的手里。李斯见形势不妙,就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了。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后被囚禁,还是服毒而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继承了帝位,开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残忍的统治。李斯与胡亥、赵高的结合,是为了互相利用,所以后来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无能的胡亥,当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机,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规劝胡亥。一次,胡亥责问李斯说:过去韩非曾经说过,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劳苦的,难道君王管理天下是为了受苦受累吗?这是因为他们无能。贤人有天下,就要让天下适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满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随心所欲,而又要永远统治天下,你李斯有什么办法吗?这时,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压农民起义进军不利,大将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责任,并讥讽李斯的无能。李斯因此心中恐惧,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责之术”。

李斯在上书中说:贤主若能厉行“督责之术”,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为君王服务;不能行“督责之术”的君王,如尧、舜等比百姓还辛劳,简直是受罪。

什么是“督责之术”呢?实际上就是严刑酷法和君王的独断专行。李斯说:“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就是对臣下和百姓实行“轻罪重罚”,使人人不敢轻举妄动。君主对臣下要实行独断专行,要驾驭群臣,不能受臣下的影响。李斯认为,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实行“督责之术”,群臣百姓也就不敢造反了,君王的地位才能牢靠。

李斯关于“督责之术”的主张,既有取宠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继承法家思想的一面。在上书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韩非的话,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不过,李斯讲得更加露骨而已。秦二世不顾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纳了李斯的“督责之术”。此后,杀人多者为“忠臣”,残忍者为“明吏”,弄得天下怨声载道。

在李斯、赵高的怂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为。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断地从关中征发人民去打仗,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负担,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全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

秦国李斯生平功绩简介

我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便是做一件普通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也是需要他人的共同协助才能够完成的,更不用说在开创一个国家这样大的事情上面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之中,有着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宰相之一,但是我们虽然对他的名字觉得非常的熟悉,但是好像对于李斯具体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却不是很了解。

而今天我们就来列举一下李斯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之中有哪些贡献,看他是不是名副其实的大秦丞相。

坚定了赢政,推翻六国的决心。

在秦始皇嬴政之前,历代秦王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壮大秦国的实力,而李斯却是首次和嬴政提出“到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了”,这样的说法。而正是李斯的提议,让嬴政坚定了灭掉六国的决心。

历史资料中记载的李斯原话是“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为秦始皇嬴政想出了灭六国的好办法。

仅仅是向秦始皇嬴政提出灭掉六国的想法,并不足以坚定秦始皇灭六国的决心,实际上李斯之所以能够说动秦始皇灭掉六国,是因为他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之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可以说早在他还是一个小官的时候,就在为秦国灭六国做了很多的筹划。

而对于如何去灭掉6国,李斯给秦始皇的建议是,对于六国的重要人物能收买的就收买,收买不了的就直接派人暗杀。这样的方式的话呢,首先可以分化六国的统治阶层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且有了内硬之后,秦国灭六国就方便了很多。

强烈建议推行郡县制和统一文字。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那么国家如何去统治就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而李斯却强烈的反对沿用分封制的做法,他提出一定要实行郡县制,而在我们后人的角度看来这个决策是非常的英明的。

除了建议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之外,向我们所熟知的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是在李斯的推动之下实行的,甚至很多的具体操作都是李斯在主持。

可以说李斯是既动嘴皮子也下真功夫。但是李斯虽然有着很多的功绩,可是做得不好的事情也不少。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害韩非以及坑害扶苏和蒙恬,甚至最后胡亥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和李斯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甚至后人说,如果不是在李斯的帮助之下,那么赵高也不可能帮助胡亥登上帝位,而如果说扶苏能够继任皇位的话,或许秦国就不会亡。

秦朝李斯有什么成就?

废分封: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统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统一度量衡: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统一货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

修驰道车同轨: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

扩展资料: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