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没逝世之前曾经派了50万大军征服南越,20万大军驻守长城,这些已经是秦国主要军事力量,当南越秦军听闻起因消息后,非但没回来反而尊赵佗为王并自立为国,这也极大地削弱了秦国本身对起义军的反抗力量。
后来秦军虽然放了六国囚徒和一些其他力量组成一个20万的军队,但最后败给项羽,20万驻守长城的大军也被打败,致使秦国毫无军队可派,老秦人感觉看到大势已去,再加上刘邦的安抚政策,就放弃了最后的抵抗。
秦国灭亡时老秦人为什么没反抗?
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所以难以回答。但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一个有警醒意义的问题。有人讲因为秦始皇是“暴君”,所有秦人反对,这是讲不通的。秦是胜利者,统一六国后人民生活起码比战乱连年,尸骨遍野时好得多吧,安定得多吧,就连边陲广西也修筑了“灵渠”农业也得到极大发展,何况秦国本土呢。战争年代“赳赳老秦”都同仇敌忾,何况统一之后呢?可见所谓“暴君”说,只是被灭亡了的国家的知识分子咬牙切齿的污蔑而已。由此看来,你这个问题是值得深究的。当然赵高篡权,人心涣散,忠臣被谤,国失脊梁,难以形成有效的领导和指挥核心,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老秦人为何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
仅仅有强大的意志力还不足以拯救秦朝的灭亡。
当年秦末大乱中,开始很长时间都是秦朝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直到秦朝高层内乱时,局势才开始失去控制,后来秦军主力被消灭,残存的力量已不足以抵抗,再加上胡亥与赵高的内部迫害,使得最后那点秦朝的力量也消散无踪了。面对即将灭亡的局面,秦朝高层带头投降,秦朝百姓自然也不得不跟从。
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呢?
第一,没有国难,怎么赴国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将国内分成36郡,就是在表达民族平等的意愿:所有秦帝国内的百姓都一视同仁,不再区分秦人、赵人、楚人,大家都是华夏人。
所以,秦国末年的起义,属于国内的叛乱,并不属于民族之间的战争。天下人反抗的是秦王朝的暴政,而不是秦国人的欺压。
第二,刘邦的约法三章大得人心。
胡亥的倒行逆施,让老秦人大受迫害,当起义军攻入咸阳的时候,刘邦能够约束部下,秋毫无犯,让老秦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假如先入咸阳的是项羽,因为楚国和秦国的深仇大恨,项羽很可能对秦国人展开报复,激起老秦人的民族归属感,他们一定会共赴国难,驱逐项羽的。
那么,此时的老秦人能否组织起来共赴国难,驱逐项羽呢?
首先,这是一道算术题。
我们看老秦人当时可以拿起武器作战的人有多少。战国末年,秦国的人口大约500万,最多可以动员100万军队。
然后,守卫长城30万,南下百越50万,项羽坑杀20万,这一共是100万人。剩下的400万人,基本上就是老弱病残幼,就这样他们还要负责镇守各地,应对随时可能的叛乱(大量的六国贵族居住在关中和蜀地,不得不防)。
所以,秦国已经涸泽而渔,没有能力组织力量反击起义军了!
其次,精英阶层已经几乎被杀光。
胡亥因为得国不正,与赵高密谋,大杀群臣与公子:
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高曰:“臣固原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於武力,原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二世曰:“善。”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
经过这次政治清洗,秦国的精英阶层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面对起义军的时候才会出现混乱,无法有效应对。
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少府的章邯才有机会领兵出征,在秦末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