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样,从广义上讲指各局超过同版制钱直径1mm以上乾隆版别钱从狭义上来说则专指泉局大型制钱,日谱称其为万选钱,也人有称为宫钱,直径一般在上26、5cm以上。区别于方通大样、小平式大样。《故宫清钱谱》载:“高宗乾隆元年,行乾隆通宝钱,并改定每文重一钱二分”。另据有关资料记载,内廷用钱枚重一钱六分。若按清库平一钱折合3、73克,则标准制钱应重4、5克左右,内廷用钱应重6克左右。

乾隆通宝大样直径是多少

乾隆通宝

宝泉局铸造大样

直经26.5一28mm

地方局25mm的也有大样

乾隆通宝共24个局口

钱币大样尺寸复杂

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还请原谅

宝泉大样图片

乾隆大样价格在大几百到千几百元

清顺治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多大直径算大样?谢谢

清代顺治通宝和康熙通宝都有小平和折二两种,折二钱走私从26——28MM不等,一般大样应在28以上。清代乾隆通宝基本都是小平钱,直径超过的27MM的,一般都是大样钱,也有人称作折二钱的。

顺治通宝为清朝钱币,铸于世祖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顺治通宝是清朝入关后正式铸行的第一种制钱,面文“顺治通宝”,钱文宋体、均为对读;多为黄铜质,有极少数为青铜;钱体趋于扁平,钱缘宽阔。

顺治通宝主要为小平钱,少数折二、折十大钱,按背文变化和铸行阶段可分为五式。早期顺治钱保留了明朝制钱工艺,使其版式具有明显的明朝钱币特征,而后期彻底从明朝制钱体系中脱离出来,建立了独有的清代制钱风格。 “顺治五式”在明清钱币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军入关之后,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起义军政权之间爆发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清政权的统一战争主导了前期顺治钱的铸造,它是一个战时货币演化的经典案例和实物证据。

清朝各代制钱大样尺寸是多少

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厚0.1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

康熙、雍正小平钱直径比较大,大部分流通币直径在2.6—2.7厘米之间,2.5厘米以下的的称小样,2.8厘米以上的称大样。道光以后的小平钱都很小,直径2.4厘米也不能算小样,如果达到或超过2.5厘米的,就算是“大样”。

如秦半两之类,大小不一,要找—样大小反而不容易,一般不使用“大样”、“小样”的说法,所以“大样”、“小样”是同类钱币相对大小的概念,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大样、小样钱数量相对比较少,但并不希罕,可以作为收集版别、品种,增加钱币收藏的趣味。

乾隆通宝大样,从广义上讲指各局超过同版制钱直径1mm以上乾隆版别钱,从狭义上来说则专指泉局大型制钱,日谱称其为万选钱,也人有称为宫钱,直径一般在上26.5cm以上。区别于方通大样、小平式大样。

扩展资料:

铸造背景: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

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乾隆四十年时,私铸情况日盛,各省官员出现盗铸,政府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

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大不如初的情况。此外在乾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宝”红钱(也做普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在新疆地区铸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历史价值:

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公元1735年即位,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

“乾隆通宝”当时发行时间较长,铸量极大且加之流传至今时间较短,所以多数价值低廉。但乾隆的雕母和母钱因流传数量极少,现在以是收藏家们青睐的对象,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通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