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庄是用来提供皇帝饮食的地方,没有废除。

乾隆帝对皇庄实行改革,释放大批壮丁为民,对旧壮丁和承种皇庄的满汉佃民的压迫剥削,有了相当程度的减轻与缓和,对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满族的前进,起了积极的作用。

清朝哪个皇帝废了皇庄?

雍正四爷开始的,乾隆皇帝结束的,四爷是少有的没有槽点的皇帝,他推行的新政不仅改革了吏治,而且使得国家真正走向强大,废皇庄和八旗田庄是四爷开始试行的,不过由于他工作太多,仅仅在京城和河北地区试行,并没有全国推广,要知道几乎各地都有皇庄,到了乾隆彻底改变了

刘统勋废皇庄成功了吗

没有成功。
根据搜狐网,天下粮田第18集介绍刘统勋废除皇庄惹龙颜大怒,讷亲奉皇上之命追查皇庄之弊,所以没有成功。
天下良田是由中央电视台、北京二十一世纪威克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古装剧。

皇庄是什么意思

1.皇庄 :一说始于永乐年间(1403~1424)﹐另说始于天顺八年 (1464)。武宗时急剧发展﹐他即位后一月之间﹐就增皇庄七处﹐后又增至三十多处。 皇庄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直隶的顺天等八府。

2.北四村位于昌平区回龙观镇最北端,由史各庄、东半壁店、西半壁店和定福皇庄组成。清代曹碾皇庄旗地的故事,庄头。封建社会贫民是被禁止进入皇庄的。内务府又像是一个巨型央企,不但经营着开矿、皇庄、畜牧、织造等实业,而且垄断了玉石、人参、皮货等奢侈品的买卖,还从事当铺、放贷、放租等投资行业。

3.明代的所谓皇庄,按照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兴起于永乐末年,于正德时期达到高峰,然而到了明世宗即位后的嘉靖年间,皇庄就已经被废除。

4.该科考试结束后,该考生父亲走近钱老师进行威胁时,现场执勤民警及时将该名家长控制,并带到皇庄水陆派出所进行了训诫谈话。

5.与皇庄相关的词语:

6.庄庄 皇皇庄庄 其士达庄 矜庄惠庄 老庄 墨庄屈庄 王庄 义庄 庄园 田庄 山庄

北京地点的来历

中关村:“关”原为“官”,即“中官”,就是太监。旧时这里有太监的坟地,故称“中官村”,后谐音为“中关村”。
黄庄:位于中关村南一站地。原为“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于永乐初年,武宗即位仅一月,就增设皇庄7处,就包括此处。嘉靖初年,皇庄废除,但性质相尽的官庄保留到明末。
保福寺:位于中关村东一站地。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六郎庄:位于中关村西两站地。传说杨六郎征辽经过这里歇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在颐和园附近还有一地名“挂甲屯”,原为“华家屯”,后有杨六郎在此挂甲休息,故附会为“挂甲屯”
天桥: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五棵松: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公主坟:原是嘉庆皇帝的三女和四女的墓地,修建一线地铁时辟为街心绿地。现已建成立交桥。
六里桥: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八里庄:位于京城西,是西部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因距阜成门城门还有八里地,故称“八里庄”。

我是外地的,问一下大栅栏有什么历史?

大栅栏的历史
大栅栏在北京历史上是繁华的商业娱乐中心,过去人们以“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的美誉来称赞大栅栏。
“大栅栏”最初并不称此名,而是叫廊房四条,附近还有廊房头、二、三条。在《明北京城图》上标的就是“廊房四条”,而到了《乾隆京城全图》的时候,上面标的名称才改成了“大栅栏”。
大栅栏的设置在明代就有了,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就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士兵把守,以防盗贼。
到了清代,这里已成为主要的商业中心,因为买卖多,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盗贼,栅栏建得比其他地方都大,也都好看,所以才叫“大栅栏”。
大栅栏成了商业中心以后,一些著名的老字号相继开设于此。
明代即有已开业的六必居酱园;清代康熙年间开业的著名国药店同仁堂;嘉庆年间开业的马聚元帽店、内联升鞋店,以及后来拥有四个门面的八大祥之一——瑞蚨祥绸缎皮货庄等。
吃喝有长盛魁干果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全聚德等;娱乐则有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等。这里还有民国初年开业的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在这里上映的。
大栅栏街区至今保存着明末清初的“三纵九横”的格局,“三纵”指的是煤市街、珠宝市街以及粮食店街;“九横”指的是大栅栏的九条东西向的胡同。
大栅栏得名是因为铁栅栏
大栅栏是值得逛,还因为它始终保持着老商业街的风貌,历史遗存下的街巷是古香古色的建筑,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
明朝中叶,时兴“夜禁”。一到晚上,上千条胡同、街巷就用铁栅栏关起来。派兵把守,行人不能再随便出入。但由于京城的文武大员五更早朝,栅栏需要天天“专启”,颇为麻烦;经商、夜间娱乐、交通运输,过一道道栅栏,也挺费事;特别是街巷里开茶馆、戏院、妓院的,常常闹腾到半夜,栅栏的存在就更显得多余,因此这些栅栏到清同治年间便名存实亡了。
而大栅栏街的栅栏却到了1922年还安然健在。这是因为大栅栏是商业区、娱乐区,官家虽不派兵把守,商人们为了保护个人的利益,自己仍出钱雇镖局镇守,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栅栏名出在商上。这是条老街,老到打元代起就是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之地。那时它的繁华是因处在丽正门关厢之地。清兵入关进北京后,多尔衮下令在内城的汉人一律迁到正阳门(前丽正门)之外的外城,内城不准设会馆、戏楼、妓院,许多店铺被强迫着迁到南城。这样店铺、酒楼、茶肆、摊贩小商,就在正阳门外蜂攒蚊聚,把这里闹成了气候。
这片商区地域很广,正阳门、箭楼之间的瓮城里曾有的荷包巷、帽巷、南河沿、打磨厂、廊坊头条、二条、鲜鱼口、大栅栏等街巷,都是街市摊贩密集区。而大栅栏里和大栅栏周围的不少老字号、老招牌,也历经几十年几百年不倒。
如今街两旁的门脸不少经过重新装修或布局,过去的老字号依在,街上的人也一如既往地拥挤。瑞蚨祥没变样;张一元茶庄换了门脸;内联升鞋店橱窗里展示的是鞋文化系列,三个师傅摆着个鞋摊,现场表演布鞋制作;同仁堂药店的店面早已扩大,三层古香古色的大楼在街中十分抢眼;老瑞蚨祥绸布庄在街中残留了一面有门无店的铺面墙和老门联、题记之类的东西,似纪念碑,又似舞台布景。
大栅栏值得逛,是因为它从来没有在商潮中落过伍。字号老,招牌老,商品却新;品种多,档次高,社会上有的它都应有尽有;而且从地摊到商店,是各种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大荟萃。

北京的地名是怎么形成的,比如双榆树等等!多举例说些,谢谢大侠!

1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
2大栅栏
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3大北窑
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多年以来,砖窑密集。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
4亮马河
东直门外有条小河,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风尘仆仆的马匹洗涮,洗完的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体,故名"晾马河",时间长了,就叫成"亮马河"了。
5黄庄
位于中关村南一站地。原为"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于永乐初年,武宗即位仅一月,就增设皇庄7处,就包括此处。嘉靖初年,皇庄废除,但性质相尽的官庄保留到明末。
6保福寺
位于中关村东一站地。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7五棵松
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8公主坟
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街心花园的苍松翠柏之中,据史料记载,该坟埋葬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的义女-孔四贞。她被称为公主,并予厚葬,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他孔四贞的父亲叫孔有德,汉族,辽阳人,在明末清初不是一般人物。孔有德原为明朝将领,天启五年,清太宗兴兵伐明,为了招贤纳士,发布了一份带有收买性质的诏文。孔有德看到明朝的没落腐败,于是投降了清廷。清兵入关后,率兵驰骋疆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竭力效忠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良将,曾多次给予重赏与表彰。顺治九年。孔有德率部南征柳州,与明朝将领李定国交战失败,最后于桂林和他两位夫人一起自杀身亡。父母阵亡后,年幼的孔四贞回到北京。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后将此功臣之女认定为自己的义女,把她留在宫中抚养,让她分享荣誉,并封她为和硕公主。孔四贞自幼生长在军营中,善骑射,通武艺,长大后嫁给内务大臣孙延龄为妻。后来,清王朝特赐孔四贞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并令孙延龄同其妻往广西节制军务。孙到广西后纵兵骄横,并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毅然率兵进行讨伐。孔四贞智勇双全,很快就平息了云南的叛乱,为清王朝的安定局势立下了一大功劳。平定云南叛乱后,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此,并称之为"公主坟"。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铺,
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馆、铁匠铺和理发店
一尺胡同:《燕都丛考》载,1931年时,在天坛北边的苏家坡胡同西边,有个一尺胡同。此胡同名称今已不存。
二龙路旧称“二龙坑”,靠近元代郭守敬开掘的引水工程金水河,曾有积水形成的两个大水坑而得名。民国时期将大坑填平,改称二龙路。
崇文区的三里河,在珠市口东大街,这里原来有条河,因距正阳门三里而得名。
四川营胡同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北侧,因明末四川女将秦良玉奉命率军进京勤王时曾驻扎此处而得名。
西四块玉胡同在天坛东门外体育馆路南侧,相传因明初建造天坛时遗留有四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料而得名。
四环胡同:在德胜门内大街西侧,以胡同呈“口”字形而得名。
五塔寺村在动物园后身的长河北岸,其村口就在紫竹院公园门前的中关村南大街桥东侧。因建在这里的明代真觉寺中有五座塔而得名。
七井胡同,在南横西街路北,胡同内有几家相当气派的老宅院。
七贤巷在鲁迅博物馆后身的宫门口五条胡同内,不足百米长的巷子内只有1号至7号七个小院
七圣路:在北三环路太阳宫桥南侧,因旧有七圣庙而得名
什刹海又称十刹海,是京城著名的风景区,但其名称含义迄今没有定论。
西什库大街,在西安门大街路北,因曾有10座皇家仓库而得名。
十里河:在东三环南路,因距左安门十里而得名。
百花深处,在新街口南大街路东,堪称北京最为优雅的一处地名。
千竿胡同:在什刹海前海西街,旧称箭杆胡同。
万明路,在宣武区永安路北侧,因曾有明代古庙万明寺而得名

沛县封皇庄的来历

与历史相关。沛县封皇庄是皇庄镇乃至整个皇庄洼的第一大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史上称李子沽,是京东名村。明正德年间,朝廷宦官刘瑾在此监修普照寺,并立此庄为皇庄,直接向朝廷交粮纳税,故得名皇庄,清乾隆年间改为黄庄,沿用至今。

许多朝代都会设置一些府衙,清朝有哪些府衙?

清朝的府有台湾府,王府,内务府,清朝海督府,奉天府。

1、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北京市西城区现存的王府均为清代所遗,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共4个等级。清代北京内城有满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

清顺治帝进关定都北京后,所封诸王和以后各朝所封的亲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达30座,其中有亲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此外还有贝勒府、贝子府若干。

3、内务府,清代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正二品,会稽司掌本府出纳;掌仪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监品级;都虞司掌武职铨选;慎刑司掌本府刑名。

营造司掌本府缮修;庆丰司掌牛羊牺牡;钱粮衙门掌皇庄租赋;内管领处掌应中宫差务;官房租库掌收房税;养心殿造办事处掌制造器作;中正殿各司员掌喇嘛唪经。

武英殿修书处掌监刊书籍;雍和、宁寿二宫司员掌陈设汜埽及考查宫监勤惰;御书处掌镌摹御书;御茶膳房掌供饮食;御药房掌药物;牺牲所掌牧养黝牛;总理工程处掌行营工作。

4、海督府是督建颐和园的指挥部,因为是为北洋水师操练用的公园,所以这个指挥部就称为了“海督府”。海督府在那个时候对清朝的园林建设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5、奉天府,中国清朝府名之一,位于盛京。1644年清兵入关,迁都燕京后,盛京改为留都。并设盛京五部。该府设府尹辖有治中,通判等官职。1912年,清朝灭亡,该府废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督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务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海督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奉天府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为什么私房钱赚了8000万两?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国家收上去的钱就是皇帝钱。其实不是这样的,从汉朝开始,历届的朝廷都把国家的钱和皇家的钱分开,这主要还是避免皇家肆意使用国库里面的钱,到了清朝也是这样。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他为了供养自己的后宫,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耗钱的爱好,他除了处理国家大事,也是需要做些事情提高自己的收入,在他的努力下,他在位60年,给自己赚了8000万两私房钱。那么,这么多钱,他是怎么赚的呢,下面我一起来看看。


一、固定资产收益


乾隆皇帝拥有十分广阔的土地,人们把它称为皇庄,每年乾隆皇帝都会通过皇庄得到一笔钱。皇庄是由专门的人帮助乾隆管理,每年这些管理人员会按照土地的面积定期给乾隆一部分钱。


二、从盐商那里分成


盐商自古以来就是暴利行业,一些朝代还把盐作为官营,不过到了清朝,盐是可以出现私营的。一个人想要得到卖盐的权力,就要得到朝廷的批准。想要得到批准,盐商们自然是要给一部分利润给朝廷的。除了朝廷,皇帝那里,盐商们也要给一点分成给皇帝。


三、做生意


每年外国都会有一些使臣给清朝进贡,他们送出的礼物都是属于皇帝,而给他们的回礼则是由国库出钱。乾隆在收到礼物之后,他会挑一部分留下来,而剩下的礼物,放着也是放着,精明的乾隆就让人把多余的贡品拿到宫外面卖,这些贡品一摆出来,就被当时的官员们买了。


通过这些方式,乾隆每年都有大笔进账,日积月累,乾隆皇帝就赚了8000万两的巨额私房钱,不得不说乾隆皇帝除了会治理国家,在赚钱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清乾隆时期的地租、租佃是怎样的?

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两汉 西汉时的租佃关系,《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的话说:“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唐颜师古(581~645)注解说:“下户贫人,自无田而耕垦豪富家田,十分之中,以五输本田主。”王莽批评西汉放任“豪民侵陵,分田劫假”。颜师古解释“分田”是:“贫者无田而取富人田耕种,共分其所收”,“假”是“贫人赁富人之田”,“劫”是富人劫夺贫人的田租,侵欺贫人。《史记·宁成传》说宁成“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这是把田租与贫民来役使他们耕种。东汉以来,租佃制继续发展,仲长统《昌言》提到东汉末年的豪富人家,“田亩连于方国”,“膏田满野”,所以能够“有千室名邑之役”,或者“徒附万计”。秦汉以来,地主阶级用土地役使农民的制度,日益巩固和推广。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①曹操广行屯田,用官田荒地命佃兵和屯田客进行耕种,用官牛种官田,则收获的六分归官府,四分归佃者;用私牛种官田,官府与佃者对分。两汉在边境和内地都曾进行屯田,而象曹魏这样普遍用官田招徕百姓屯种,实行分谷办法,还是首次。这种在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形式,以后各朝代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施行(见彩图[屯垦图(壁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3号墓室出土)]、[牧马图(壁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5号墓室出土)]、[狩猎图(壁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5号墓室出土)]、[牵骆驼(壁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6号墓室出土)]、[驿吏图(壁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5号墓室出土)])。②封建政府首次以法令规定按官品荫有佃客的制度。《晋书·王恂传》记载曹魏时,曾给予公卿以下不同数量的租牛客户,“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太原诸部,用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人。贵族豪门,多“私相置名”,迫使贫苦农民成为他们的佃客附户,西晋政府下令禁止无效,故平吴之后,就规定按官品荫人为佃客,第一、第二品佃客不得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第九品各一户。东晋南朝时对荫有佃客数,除一二品减为四十户外,以下各品的数量都大为增加。第九品也加到五户,规定“其佃谷皆与大家(主人)量分”,“客皆注家籍”。这些规定,将租佃关系从不成文法写成法令,租佃制更加法定化。东晋南朝时,中原百姓因战乱南迁,多投靠大姓为佃客,故佃客日多。 隋唐 隋唐时封建经济繁荣,尤其在均田制破坏后,租佃关系更有新发展。封建皇帝和官府的皇庄、官庄、职田、公廨田和营田等,多强迫农民佃种交租。京官职田田租,要佃民自送到京城,否则就征收脚钱即运费。唐元稹(779~831)在《同州奏均田》中提到职田田租每亩粟三斗、草三束、脚钱一百二十文,这是交到同州城的;送交京城的,还要佃民变米雇车运送,剥削极重。营田上的佃户也是佃种官田,交纳田租。私人地主和寺院的庄田或庄园,多租与庄客、佃户耕种。例如唐天宝时相州的王叟,庄宅尤广,有客二百余户。《新唐书·段秀实传》记载泾州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给与农,约熟归其半”,即收取五成地租。唐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中提到私田一亩,收租有一石的,有五斗的,二十倍或十倍于官税。现代发现的唐代租佃契约有的收租比这还重。 在敦煌和吐鲁番,发现唐代以前到五代时的租佃契约很多。《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五册《高昌延昌二十四年道人智贾夏田契》,记载公元584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这亩田的赋税,租田人不负担;灌田水渠如果渠破水溢,田主不负责。《敦煌资料》所载吕才艺租田契残卷,记载钱主某人付钱四百五十文,于吕才艺处租种常田二亩。贾员子租地契中,载明令狐法性为了“物色用度”,故将田地租给贾员子。索黑奴因为“欠阙田地”,故向人租地。这些租佃契约证明:①唐朝租佃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租田人与田主以契约关系互相维系②《晋书·祖约传》始见“地主”二字,而契约中多写明“田主”或“地主”,“租地人”或“夏田人”,足见租佃关系的新发展。③契约中规定所交租有粮食、钱币、绢等几种,出现了货币地租。④出租田地者,有的因家中缺少用度,出租田地以取得钱财使用,这是典租。有的因耕地零散,要租到较集中的耕地便于耕作。只有欠缺田地和没有田地的,这才是真正的佃户或租地人,这是形成租佃制的关键。[唐贞观十七年赵怀满租田契(1959年新疆吐鲁番出土)] 包佃制的出现是唐朝租佃制的另一新发展。《唐律疏议·杂律》说:“官田宅私家借得,令人佃食。或私田宅有人借得,亦令人佃作。”所说官田、私田皆有原主,借者或佃主、作人、耕犁人三者,只有作人或耕犁人才是真正的佃户,佃主只是向原主包来田地再出租与人的中介人。这种一田二主的情形,后代更有发展。 宋元 宋元时,租佃关系继续发展。宋代户口明白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是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户籍这样划分,足见租佃关系的普遍。这时官、民的土地或庄田,多租与客户佃种。四川的大地主,常有客户数百家,多者数千家。宋朝进一步严密了官庄的组织,《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南宋初年,规定田五顷为一庄,召庄户五家相保,成为一甲,推一人为甲头,共耕这五顷田。或者以三等户以上的土户一人为监庄。甲头或监庄,是地主或封建官府的代理人,来监管佃户。 宋代又出现了“撤佃”和“佃”现象。“撤佃”是取得某块土地的新来地主,可以赶走原佃户“佃”是某佃户愿意加租,以获取另一佃户原来佃种的田地。地主阶级用这些方法来压迫佃户,提高租额。租佃关系的成立和解除都比过去自由了。这时地主与佃户的关系,正如苏洵《田制》所说:“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挥于其间。而役属之民,夏为之耨,秋为之获,无有一人违其节度以嬉。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故佃者日益穷饿无告,地主却日益富足。 明清 明清的租佃关系,沿袭前代继续发展。这时的租佃契约比唐代的详密,除写明租佃亩数、租额外,一般都写明“坐落”何处,“挽中人”或“托保人”进行租佃,按期交租“不敢拖欠”等字样。契约后署名者为租佃人和中人或保人,地主不署名。这时的皇庄、官庄、学田和私人地主的田地,相沿由佃户耕种交租。由于土地更加集中,农民没有土地者日益增多,只好租地耕种。顾炎武《日知录》提到苏州自己有田的人只占十分之一,无田而佃耕者十分之九。一亩所收,多的不到三石,少的一石多。田租重者每亩一石二三斗,轻者八九斗,有今天交租明天乞讨度日者。所以明代的农民起义,与明代相始终。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永佃制和押租制普遍发展。在此条件下,劳动者要充当佃户,就必须支付若干“资本”。同时,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佃农的经济独立性大大地增强了。 综览中国历代租佃关系,从地租形态来说,早期实物地租比较普遍,同时可能有相当比重的劳役地租,战国时的“分地”、汉代宁成的“役使数千家”即是。魏晋隋唐时,实物地租更加增多。在唐代租佃契约中,货币地租也出现了。不过,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三者,有时交织在一起。租额有定额租,如索黑奴租地契约规定每亩交租一石二斗即是。有分成租,如屯田上的对分、四六分、三七分和二八分即是。还有交作担保的押租、年节时送与地主的礼品、小租等。佃户的人身依附,在劳役租时最强,以后逐渐和缓。北宋颁布《皇官庄客户逃移法》,规定只能役使客户本人,不能役其家属;不能强迫卖田、欠债者为客户;客户死后许其妻改嫁,允许客户自将女儿出嫁等。这是佃客依附性减弱的明文规定。但发展是不平衡的,明清时代还存在着依附性很强的佃仆之类。总之,中国租佃制有同于世界各国封建生产关系的一般性,也有不同的特殊性,内容复杂而多变化。这种租佃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还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