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调分为:豫东调、沙河调、大高调、豫西调。

公元1008年,宋真宗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元年,附郭都城的开封县也改名为祥符县,在开封一带演唱的梆子声腔,就称为祥符调。

乾隆年间,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开科授徒。数十年间,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道光年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发展。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漯河、周口、许昌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传到濮阳一带的叫大高调;传到洛阳、密县附

乾隆年间豫剧祥符调分为哪些流派

豫剧唐派是沙河调。

说起豫剧唐派,主要是指创始人唐喜成。其实唐喜成之前还有位唐玉成,唐玉成属于祥符调。

唐喜成(1924—1993年)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因此要谈他对“唐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先谈其师对“开山”的贡献,才能脉络分明地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大道。因为唐喜成是“唐派”声腔艺术的创始者,属于促成豫剧生行振兴、繁盛的“根蘖文化”之列,故研究河南梆子音乐史、声腔史者必须面对。

唐喜成原来是唱坤角的,青春期(13岁)倒嗓子,就喊出了一个漂亮的“二道嗓”,也称“假嗓”。当时演员唱戏多数是为了糊口,没有了嗓子就没有了饭吃。唐喜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不知不觉就练成了高亢、亮丽、宽厚,充满阳刚之气的须生假嗓。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南阳关》、《三哭殿》、《洛阳令》、《十五贯》、《辕门斩子》、《血溅乌纱》等几部。

唐喜成最得力的大弟子贾廷聚,并公认其为当今“唐派”声腔师扉的掌门人。除贾廷聚外,还曾相继收下了杨志礼、张富成、叶华、颜永江、孙培龙、周建谊、索景池、任家坡、赵怀信、郭来喜、袁国营、王东保、张保国、韩秀峰、李安祥、王兆林等20多位唐派传人,此外还有李秀花、李素琴、尚艳红、陈霞4位女弟子。而90年代初至今,投向贾廷聚、杨志礼等的“唐派”再传弟子已近150人,仅廷聚老师正式收录的弟子以郭成志为代表,等119人。可以说是唐派艺术发展的巅峰。

豫剧分为哪些流派?各流派的表演方式有什么区别?

豫剧应分为四大流派:湘府调、沙河调、陈派和常派。豫剧也可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流派。也有人说豫剧按影响最大的条件可分为西和声和湘府调两大流派,或称西和声和豫东调。此外,还有反调、平调、淮调(即)和宛梆,豫剧流派最早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后来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划分四个流派的问题,即又加上了祥符调和沙河调。

“祥符调”是指以开封为中心的流行唱法。区别豫东调(“5”调)相同。区别在于湘府调的唱腔比豫东调细腻,相比之下豫东调的唱腔就有点粗犷和疯狂,这大概也是豫东人喜欢“红脸”唱法,崇拜“红脸”艺人的原因。

“沙河调”是指许昌以南的鄢陵、扶沟一带。其区别调式与豫东调相同,兼有豫东调和祥符调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伴奏风格,但这种风格有很大的局限性,已经逐渐淡化。

常派。常香玉的表演特色不仅在于她宽厚洪亮的嗓音和犀利的武艺,更在于她努力将豫西腔和豫东腔的特点与豫剧的演唱风格融为一体。常先生的代表剧目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加入第五世界》等。

陈派。陈素真以其简洁端庄大方的表演风格和质朴优美的嗓音征服了观众和剧评家。她心思细腻,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表情得体,唱功优美不夸张,在豫剧表演中积极仰视其他剧种,取长补短。所以豫剧圈把她誉为豫剧皇后、梆子王梅兰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搬到陕西Xi安演出,抗战胜利后回到开封。1950年后,辗转武汉、Xi、兰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后加入天津豫剧团。

豫剧一共有几大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呢?

豫剧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是豫东调,另一种是豫西调。豫东调和山东梆子是临近的兄弟剧种,受山东梆子的影响,豫东调的男声十分高亢激进,女声活泼跳荡,所以擅长变现喜剧的风格的剧目,豫东调也称为“东路梆子”,“下路调”,他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为临近山东南部地区,又与山东梆子相像,咬字比较重,旋律高,有“高调梆”的称号。而豫西调因为遗留了部分秦腔的韵味,所以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意蕴舒缓,又称为“西府调”,十分优美悦耳,吐字清楚,字字入耳,擅长表现悲剧分格的剧目。

如果将豫剧细分的话还有祥符调,豫北调,豫南调。祥符调是以开封为中心地带发散地区流行的豫剧,是标准的中州正韵。

在1927年之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后来逐渐才有了些女演员,时代代表人物有:陈素珍,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等。他们的代表曲目有:《花木兰》,《白蛇传》,《红娘》,《春秋配》,《洛阳桥》,《穆桂英挂帅》等。

豫剧的六大名旦有:陈素珍,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军。他们的表演激昂奔放,明快清新,刚健明亮。

唐玉成,唐喜成,赵义庭,李斯忠,牛得草,吴新平。刘忠河,吴碧波,王素君,关灵奉,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黄爱菊,柳兰芳,宋桂玲等都是有名的豫剧表演者。

在1993年评选出“93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有12名入围。张宝英,汪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等。这些名角各有各的特色,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现在各自桃李满天下。

豫剧都分为哪些派

人们在谈论豫剧流派的时候,总是首先说到“常、陈、崔、马、阎”,指的就是“常派”、“陈派”、“崔派”、“马派”、“阎派”。

清代末年,豫剧有了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地域流派。她们在新的社会背景和艺术背景下产生了融合,这是一大进步。在流派的相互融合中,一些具有艺术天才的演员努力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成为广大观众关注的豫剧明星,而一旦这位明星的艺术风格被众多豫剧演唱者追随、模仿,便形成为一个豫剧流派。豫剧流派的区分,更多的是群众意志,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科学界定。有时会把具有独特风格、较高威望,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模仿群体的艺术家也称为一个流派。有的艺术家风格极为独特,很难学习,就不大容易形成流派。

解放前,豫剧并没有形成以演员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流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豫剧的繁荣发展,演员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一些豫剧明星的演唱风格为众多演员模仿,就有了以演员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流派。这些流派和具有成熟风格的艺术家们,以特有的独创性唱腔和塑造的光辉艺术形象,使豫剧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此,豫剧进入到一个百花争艳、众声合鸣的季节。

在豫剧史上,常香玉这个名字恒久地散发着的艺术芬芳。她是一位卓越的表演家和演唱家,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是对豫剧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代宗师。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9岁学戏,开始学唱豫西调,曾拜豫西的豫剧名家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初学花旦、小生、武生,后来专习旦角,并以韵味醇厚、声腔优美而著名。成名后,又学了 “豫东调”、“祥符调”和“沙河调”,并吸收曲剧、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音乐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演出的《花木兰》可以说是誉满全国,《红娘》、《断桥》、《大祭桩》广受豫剧观众的喜爱,不少常派弟子亦因演出这些剧目成名或获奖。

常派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声腔上,也表现在她的所有演出剧目和塑造的艺术形象上。其唱腔更具特色,朴实、新颖、自然、独特,既激昂慷慨又细腻委婉,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和节奏感。

与常派艺术相比,陈素真所创立的陈派好像缺乏阶段性的轰动效应,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豫剧界,陈素真却一直享有“豫剧皇后”,“豫剧梅兰芳”的美誉,她是一位唱腔和表演均达到一种极至的豫剧大师。

她演出的大量樊粹庭先生创作的剧目,如《麻风女》、《洗涤血》、《义烈火》等,她演出的《三上轿》、《宇宙锋》、《春秋配》、《洛阳桥》等影响深远,至今被一些陈派弟子和陈派爱好者保留演出,广为传唱。

陈素真在唱腔上宗祥符调,但又不拘泥于祥符调。30年代她就吸收了一些豫西调的音乐素材丰富充实祥符调的音乐唱腔。她的唱腔雅致、俏丽、清新,有意蕴、耐品味。陈派艺术在表演方面对豫剧的贡献尤为突出。陈素真精心学习研究了做功戏、武打戏,她身段动作优美规范,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水袖功夫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