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景区有哪些佛像?

【北山石窟】

北山石窟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北山石窟有西方净土变、转轮经藏窟、日月观音、玉印观音、孔雀明王、数珠手观音、古文孝经碑、蔡京碑、水月观音等龛。

图虫创意-1230000774528368646

【宝顶山石窟】

宝顶山石窟造像中尚存碑碣16通,题刻、游记、诗词44件,培修、装绚记49件。其中,刻于公元1174—1252年间的《唐柳本尊传》碑,以及公元1425年刘畋人撰写的《重开宝顶石碑记》等对研究宝顶山石窟史乃至中国密宗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宝顶山石窟有六道轮回图、华严三圣像、释迦涅槃圣迹图、父母恩重经变相、吹笛女、养鸡女、牧牛图、圆觉洞等龛。

图虫创意-1229999099465302025

大足石刻有哪些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其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共有五处,分别为北山石刻、宝顶山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门山石刻。下面就上述五山各列举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及介绍。

北山·转轮经藏窟·日月观音(六臂观音)

观音跌坐莲座上,她身具六手,上两手托日、月,后两手执长柄龙头斧与长剑,前两手捧钵及持杨柳枝。面庞丰满,秀盾垂目,雍容华贵,和蔼可亲。观音身后左右侧立二侍者,均身高133米。左边为,老者,头戴风帽,身着对襟长袍,左手执拂,右手于胸前竖二指,面部造型夸张,似含笑若有所悟,神情虔诚恭顺侍立,形象极为生动。体现了女性肌肤富有弹性的特点,给人留下一副雍容华贵、安详自在的贵妇人形象。

宝顶山·千手观音

一般说来,千手观音造像少则几只手,多则几十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而我们古代的艺术家却在这里打造了一尊拥有1007只手、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千手观音手中所执的各种法器,每一只手中还有一只眼,象征普观世界救苦救难。千手观音造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比较普遍,但象这样名符其实,立体的石刻千手观音却世所罕见。“画人难画手”,要画出一百只不同形状的手都很不容易,更何况在坚硬的岩壁上打刻一千多只,而且手的姿势无一雷同,没有一只手在当时被打坏,这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因此这尊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

南山·三清古洞

南山石刻是中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仙系统最完整的石窟造像。第5号三清古洞,共刻像421尊,以道教最高神“三清”为主,配刻以“四御”及圣母、王母等群神,生动地反映了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为精美;就内容而言,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第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价值。

石篆山·孔子及十哲龛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及儒家的创始人,相传其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宋真宗加谥为"至圣文宣王"。该龛中刻孔子坐像,其左右分别侍立颜回、闵损、冉有、端木赐、言偃、仲由、冉耕、宰我、冉求、卜商十大弟子像。这种造像风格,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石门山·西方三圣和十观音窟

此窟作品凿于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是石门山石刻中最大、最精美的一窟。窟正中刻西方三圣主像,窟两壁为十圣观音:左壁,内—外:宝瓶手观音,宝蓝手观音,宝经手观音,宝扇手观音,杨柳观音,善财功德。右壁,内—外:宝珠手观音,宝镜手观音,莲花手观音,如意轮观音,数珠手观音,献珠龙女。窟正壁刻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居中,头顶上方刻覆莲形宝盖,观音菩萨居左,大势至菩萨居右,皆头戴花冠,胸饰璎珞,身著柔薄袈裟,面目雅典秀丽,结跏跌坐。观音双手于身前持一柄莲花,冠前立一化佛。大势至冠前置一宝甁,双手于身前持如意。此处之十圣观音,是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佛经凿造的。十圣观音头戴的花冠玲珑剔透,面形饱满祥和,情态高雅,身材苗条,身饰华丽,飘带绕身。头后饰圆形头光,身后饰身光,赤足亭亭玉立于并蒂莲上,显示出一尘不染,宝贵典雅的神情,在宋代石窟中,不失为精品佳作。‍

请问有谁知道大足石刻的这尊佛像叫什么名字?

景点名称:大足石刻。

详细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大足石刻风景区。

交通方式:

公交

重庆市内于菜园坝长途汽车站或者陈家坪长途汽车站乘坐开往大足县的高速公路直达大巴。时间90分钟,车费单程50左右,视季节变化不同程度上涨和下调。 大足城区-宝顶山,打车约20分钟;大足城区-北山,打车约5分钟;宝顶山-北山,打车约50-70元。

开放时间:8:30-18:00;17:30停止入园;其中景区内各景点开放时间详见景区现场公示。

简介: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以佛教题材为主的摩岩石刻(石窟)的总称,包括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处,在这里可欣赏到保存较好的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

石刻群中,较为集中的是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宝顶山和北山石刻分别售票,也可以购买联票,两者相距十几公里。石刻群的其余的三个景点,地处比较偏僻或者还未对外开放。

位于大足城区东北约15公里处,由南宋名僧赵智凤主持营建。有大、小佛湾等共十三处景观,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这里有多幅生活场景和佛经中的故事,其中以大佛湾的“六道轮回图”和小佛湾的“十恶罪报图”最为独特和直观。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以北约2公里,开凿于唐代,止于南宋时期。北山石刻的佛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佛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薄衣贴体具有唐代风范,仪容秀丽又是宋代石刻的特点。

此外,北山石刻中的碑碣也非常珍贵,比如: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是宋代书法家蔡京所书,是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大足石刻共有多少尊造像铭文达多少万字

此尊造像叫柳本尊正觉像。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在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唯一的文字资料。此碑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所书。它是研究大佛湾石刻造像来历的一块极为重要的史料碑。

大足藏经石刻

大足石刻共有多少尊造像铭文达10万字。

以大足区、潼南区、璧山区、铜梁区为范围,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

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区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大足石刻是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75处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市级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县级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1030龛(窟),约5万余尊。

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

各位游客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著名的大足石刻游览区的大门处。这里距离重庆市区有120公里。大足石刻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一座丰碑。它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经历中唐、晚唐和五代时期造像的发展之后,到两宋时期最为兴盛,后造像延至明、清,民国也余绪不绝。有着千余载的石窟造像又把我国的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填补了9至13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空白,同时把中国石窟艺术向后延续了百年历史。整个大足石刻现存大小石窟100余处,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所刻经、碑、铭文、题记多达10余万字。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雕刻精美,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的价值。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99年12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列入《名录》仅有的两处石窟艺术之一(另一处是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分布在大足县境内的40余处,其中又以宝顶山和龙岗的造像最为集中,规模较大,艺术也最为精湛,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就是宝顶山石刻造像。

各位游客朋友,宝顶山石刻建造于公元1179年—1249年,也就是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那么它的建造者是谁呢?建造者就是土生土长的大足人赵智凤。赵智凤五岁出家,16岁到四川学习柳本尊教派的知识,然后回到家乡建造了这个密宗道场。他话了毕生精力,历经70年才完成了这座庞大的造像群。大家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宝顶山道场的核心部分,称为大佛湾。在庙内还有一个小佛湾,从造型艺术上讲,小佛湾是建造大佛湾的蓝本,也就是匠人们先在这里建造模型,然后才推广修造了大佛湾。大佛湾是一个完备严谨,极富特色的密宗道场,其间造像是经过统一规划而建,因此造像之间相互呼应,1万多躯造像没有一处雷同。

说了这么多,还是让我们走进大佛湾去意义参观吧。请大家往这边走。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窟造像称为“华严三圣”。造像通高为82米,宽为145米,所占岩壁面积为120平方米,每尊佛像各高为7米,肩宽为29米,胸厚为14米。这三尊造像分别为毗卢舍那佛、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大家请看,这中间的便是毗卢舍那佛,又称大日如来,在他的头顶上放出了两道豪光,叫做金刚顶仪,这是密宗造像的主要特征。大家再请看,在大日如来的两旁的就是他的左右胁持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不知各位可否知道,按照佛教的一般排法,就应该是左文殊,右普贤,而在这里,密宗就正好把两者颠倒了过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密宗教义所形成的。大家请看这两位菩萨的坐骥,据佛经记载是文殊骑狮、普贤骑象,由此我们便得知右边的这位应是文殊菩萨。请大家注意了,根据佛经上所讲的内容,文殊菩萨手中本应拿的是经卷,表示他很有文才,但这尊文殊菩萨的雕像手中却托着一座宝塔,这是为什么呢?在佛教寺院中,塔是藏经书的地方,因此,我们便可以认为这尊文殊菩萨手里不是拿的经卷,而是托了一个“书柜”,可以说他的文才堪称众文殊之首了。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看到的这座塔在文殊手中看起来很小巧,但是大家知道它实际有多大吗?这座宝塔高为18米,重800多斤。现在可能大家又有疑问了,从造像到现在已经800多年了,文殊菩萨手中的宝塔也托了800多年了但他从未换过手,为什么塔不会掉下来呢?大家请看,在文殊菩萨的身上披着一件袈裟,袈裟披肩挂肘而下,就好像是一张撑弓,把菩萨的手支撑着,这便是运用了力学中力的分散原理,将塔的重力沿着袈裟引到的岩壁中,也就像拱桥通过桥墩把重力引如地下一样,以此来增强造像的牢固程度。大家再请看这尊佛像,他的手臂也是悬在距离身体两米的地方,就是掉不下来,这也是运用了力的分散原理。通过这些造像,我们就不难看出宋代的造像在总结了历代造像的经验之后,在造像技术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请大家继续往前走。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造像,在大佛湾中占据了最为显赫的地位。这便是有名的释迦佛涅磐圣迹图,它以31米的大画面来突出这个内容。在佛经中说,涅磐不是死,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对外界无所需求,达到常乐我净的超脱生死的境界。大家请看,整座佛像头长65米,眼阔1米,唇宽15米。这尊佛像横卧,因此又被称作“卧佛”,但是在佛教中是没有这个名称的。这尊佛像“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背对东方,枕右胁而卧”,与《大般涅磐经》所记载的仪轨完全一样。大家请看,这尊佛表情安详、慧眼微闭、似睡非睡,显得慈悲宽怀,气宇非凡。大家再请看,在释迦牟尼佛的腹前有两根雕花的立柱支撑着龛顶,其实这应该是两棵梭椤树,按照涅磐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是在两棵梭椤树之间逝世的,叫做“双梭胜迹”。各位游客朋友,在佛像前面有十四尊雕像,这些雕像犹如从地中涌出,只露出半截身子,不跪不站,这表现的便是《妙法莲花经》中所记载的:释迦佛将死的时候,众弟子由地涌出,听佛最后一次说“法”的场景。佛死之后,众弟子舍不得马上把他烧掉,就在加重摆上香案供养,于是匠师们又塑造了香案和鲜花水果。各位请看这里,在佛像前面不远处凿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水沟,叫做“九曲黄河”,传说释迦牟尼死后,众弟子舍不得,要跟着他走,释迦牟尼要达到涅磐,而弟子们又达不到,所以佛就用手一划,划出一条九曲黄河,把弟子们挡在河这边,自己就走了。当然,这组造像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这尊大佛,造像在艺术处理上是很高明的,如果只从单方面来看,用31米的长度来雕一座佛像是完全可以的,也不算小,但把它放到造像长达五、六百米的大佛湾里就显得太小气了。因此匠师们就采用了60米长的比例来雕,将大佛的一半身体留在岩壁里,这就是中国画常用的象征手法——画外有画,意到笔不到,由此以小村大,以竖破横。通过这样处理之后,效果是很明显的,川东流传一句民谣:宝顶山的大佛身在大足,脚踏泸州,手摸巴县。这样艺术的夸张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大佛湾的石刻造像可以说尊尊都是精品,尊尊都有其独到之处。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参观,一小时后我们在大门处集中,请大家务必准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