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2023年)鼓浪屿诗歌节诗歌沙龙
活动安排:
1、“放歌边塞 诗意北庭”新疆北庭边塞诗诵读沙龙
时间:4月23日15:00-16:00
地点:鼓浪屿音乐厅
2、 “AI时代的永恒之诗”鼓浪屿国际诗歌沙龙
时间:4月24日15:30-16:30
地点:管风琴艺术中心
3、“世遗之岛 心灵之诗”诗歌沙龙
时间:4月25日15:30-16:30
地点:管风琴艺术中心
4、“打捞诗歌的浪花”诗歌沙龙
时间:4月26日15:00-16:00
地点:菽庄花园
5、“艺术的回声”诗歌沙龙
时间:4月27日15:30-16:30
地点: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
6、“悦读诗歌”诗歌对话
时间:4月28日15:30-16:30
地点:中山图书馆
活动预约:微信点击进入“鼓浪屿美院”小程序活动页面预约
描写厦门鼓浪屿美景的诗句
1 关于厦门美景的诗句
关于厦门美景的诗句 1赞美厦门风景的诗句有哪些
1 《过闽关》
明代:刘基
关头雾露臼蒙蒙,关下斜阳照树红。
过了秋风浑未觉,满山秔稻入闽中。
2 《送人尉闽中》
唐代:李颀
可叹芳菲日,分为万里情。阊门折垂柳,御苑听残莺。
海戍通闽邑,江航过楚城。客心君莫问,春草是王程。
3 《送朱秀才归闽》
唐代:齐己
荆门来几日,欲往又囊空。远客归南越,单衣背北风。
近乡微有雪,到海渐无鸿。努力成诗业,无谋谒至公。
4 《湘中送翁员外归闽》
唐代:齐己
船满琴书与酒杯,清湘影里片帆开。人归南国乡园去,
雁逐西风日夜来。天势渐低分海树,山程欲尽见城台。
此身未别江边寺,犹看星郎奉诏回。
5 《送人游闽越》
唐代:法振
不须行借问,为尔话闽中。海岛阴晴日,江帆来去风。
道游玄度宅,身寄朗陵公。此别何伤远,如今关塞通。
2求赞美厦门风景的诗句~最好是出名一点的诗人写的
一、琴岛诗韵 置一架钢琴于海上 琴就成了岛 我的弹奏是擂鼓的波浪 琴声如诉 诉曲曲弯弯的海岸缀满珍珠 琴音回荡 荡来来往往的渡轮编织阳光 摊一叶诗歌在水面 诗就成了岛 我的朗诵是古榕的吟唱 诗篇似画 画绿树掩映的别墅红瓦 诗情激扬 扬历史人文的潇洒臂膀 呵,琴之屿,爱之岛 诗之屿,梦之岛 我的内心花园在潮声中开放 文字与音乐相依相恋 璀璨成生命交响青春永恒的 华彩乐章二、鼓浪怀乡 被海含成一枚精美的珠贝 相思是挤在牙缝里的痛 我是一名远方的游子 一块不大的石头 一条条幽幽的街巷 以及不经意 从巷子墙头 悄然缤纷的三角梅 在我五十年岁月的流离中 凝成一幕幕 夜夜笙歌的梦魂火红的丛花满枝头 绿阴深处隐小楼,是谁 从斜坡树影中下来 带花香匆匆经过 是谁养在深街小巷 体态纤美修长 纵使今夏少雨 她依然温润如玉,难怪 路遇便一见难忘 从此相思红线长系 柔心弱骨的凤凰花 盛夏炎阳发光华,从此 琴岛时现梦中 总在轻声提醒我 楼前绿阴轻步声 那份谦和与娴静在鼓浪屿听琴 人不想成仙都难 海水一涌再涌 在一排浪的阶梯上敲出的声音 将平生的疲劳隔远 面对一架十八世纪的钢琴 遥想琴王的手指 从这里伸向海中 黑键白键,时间与空间 谁的裙裾从石梯上缓缓步下来 这岛屿是个迷梦 海水正从绿滑向更深的绿 无需高山无需流水无需知音 有石头 有海水 有琴声 当有人从沙滩上拾得宋瓷的碎片 我已认不出自己是哪个世纪的女子是天帝寄在这里的皇冠 是飞天留下备用的花篮,海水 像忠实的卫士,拒绝了尘世的喧嚣 只允许白昼运来慕名者的呼吸 躺在大海的襁褓里,催眠的波浪 像五线谱也像诗行,难怪 在鼓浪屿,只要你随便伸出手去 都能抓到一把音符与诗行 如果不是曾来过这里 你不会知道海上确有仙境 如果不是已离开此地 你不会害怕自己的梦想将无处栖息有浪鼓来,此一屿 今晚,我在梦中 听浪与屿的交谈,听潇潇夜雨 音乐会才散,旋律还未散去 钢琴前,还灵动着暖色的少女 这是端午节前夕 海内海外许多感伤的诗行 在小岛相聚 无车马喧嚣,无红灯暧昧,无阴谋云集 只有幽径,通向绝尘 只有清风、白鹭与天籁联袂来栖 海天尽头,此一隅 面对广袤的贪婪和浮躁 是躲避,是逃亡,还是负隅顽抗呢 今生,我与鼓浪屿有缘了 一百年,一千年以后,我还会重来的 或许,化作一叠海波 来叩问她的无恙 或许,化作一声鹃啼 来诉说我的皈依走进鼓浪屿,才发现 大海的波浪 与分行的诗句 是那么惊人的相似 摘一朵三角梅投进大海 一阵雨正好落下 肩上的鸟鸣 引领内心的潮汐 轻轻地 轻轻地 拍打着双桅船的航迹 当音乐漫过一个人的身体 我终于学会了 呼吸掬来的鼓浪从指逢间漏掉 浪尖中的岛屿与我有关 浏览你的时候 就惭愧想像早已凝滞 面朝大海的日子里 以为你就是不散的海市 终日守望并反复登临 你迷蒙着一对伊人的眼 让坚冰的心也梦绕魂牵 无论风无论树也无论海 解不开你那如水的隐喻 任凭双脚在你琴键的巷道徜徉 每一步都踩着你悠闲自在的鼓浪 你弯弯曲曲的老路上鼓浪屿便条 (云南)于坚。
3写厦门风景的诗有那些
远看厦门像天堂,近看厦门像银行;
到了厦门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个个都说厦门好,人人都往厦门跑;
厦门挣钱厦门花,哪有钞票寄回家。
都说这里工资高,害我没钱买牙膏;
都说这里伙食好,青菜里面加青草。
都说这里环境好,蟑螂蚂蚁四处跑;
都说这里领班帅,个个平头像锅盖。
年年打工年年愁,天天加班像只猴;
加班加点无报酬,天天挨骂无理由。
碰见老板低著头,发了工资摇摇头;
到了月尾就发愁,不知何年才出头。
思明的美女,湖里的汉,步行街的痞子满街串,
海沧的痴,同安的怨, 会展中心的情侣石龙转。
轮渡的花,前埔的草,厦大的和尚满街跑。
鼓浪的帅哥,杏林的狼,翔安到处是流氓
4赞美厦门风景的词语、句子
词语:水天一色、湖光山色、山清水秀、繁花似锦、春暖花开、春和景明、千岩竞秀、分外妖娆、流水桃花、翠色欲滴、郁郁葱葱、花团锦簇、春色撩人。
句子:
1 如果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厦门不息的浪涛;如果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画笔描绘厦门迷人的景色。如果我是个诗人,我就要用诗句表达我对厦门的无限深情。
2 厦门的夜景,宛如是一个如诗如梦的仙境,让人着迷,令人心醉,一切都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3 厦门的天空是我见过的最多面的孩子,他时而因为不悦而阴暗晦涩,时而又如刚得了表扬一般笑靥如花;有时安静温婉如一个懂事的淑女,有时又叫嚣喧腾如一个调皮的顽童。
4 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
5 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
6 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
7 那天,彗星划过天际的那一天,那就像,就像梦幻的景色一般,那真是无与伦比,美到极致的风景。
8 景色中最丰富的元素,就是一点天真无邪的阳光。
9 那是梦里希翼过的景色:陌上花开,云暮低垂,倦鸟迟归。
10 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1 厦门,一座略有修饰,又如浑然天成的城市!生活在厦门,你会深刻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包容。
12 厦门是个盛产海风的地方,海风拂平所有难过的往昔。
13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14 厦门的海,是音乐家,是小说家,是舞蹈家。她的身后,除了蓝天,都是往事。
15 去过厦门才知道天空有多蓝,大自然的美丽永远都不是秘密。
5描写厦大风景的唯美句子
1、厦大白城
水光潋滟晴方好,潮打白城寂寞回。
竞渡千帆向何处,飘渺诸岛是蓬莱?
2、厦大鸟瞰
五老峰树添绿意,厦门湾潮昼夜喧。
嘉庚楼群冲霄汉,芙蓉湖水碧于天。
芳草如茵树荫浓,四季绿意长不变。
未见桃源常遗憾,今见此地不复念。
3、厦大学生公寓
前临沧海后倚山,栉比华厦欲摩天。
临窗可听松涛啸,凭栏即见浪花溅。
自有田园风光美,却无闹市车马喧。
今居此地心自足,羲皇上人不复羡。
4、厦大冬日即景
长空湛蓝,闲云淡淡。
冬日杲杲,清风拂面。
青山逶迤,白浪滔天。
草树不凋,鲜花犹绽。
郁郁葱葱,春夏景观。
古今骚人,长恨春短。
若游此地,不复有憾。
5、厦大风光扫描
放眼眺望,风光无限。
前临沧海,后倚青山。
山增其高,海添其宽。
海欲其动,山欲其安。
海赋其韵,山生其干。
大楼何多,不可胜算。
大厦何高,直冲霄汉。
错落有致,相互勾连。
金碧辉煌,美仑美奂。
芙蓉湖畔,绿柳似烟。
芳草如茵,棕榈参天。
碧波荡漾,人影可鉴。
榕树丰茂,根生枝干。
如人有须,颇有高年。
百花怒放,香溢八面。
处处胜景,处处花园。
未见天堂,思亦这般。
未去苏杭,想也翻版。
终老此地,何惜百年!
6赞美厦门风景的词语、句子
1/日光岩
岁月里看日出观西照
一块石头见证一部历史
水操台下士兵操练正忙
国姓爷挥剑直指台岛
博览万国建筑的精美
租界里华人拉过洋人车
谁架上一门望远镜
让老花眼隔海望穿秋水
钢琴声声吸引游人如织
争看环屿路上一轮皓月几闪星星
2,胡里山炮台
一门世界第一的德国火炮
终究挡不住英联军的铁蹄
炮台上的勇士流尽血滴
一把把大刀躺在洋人枪口下
花岗岩砌成坚固的炮台
无奈坐在沙滩软土地基上
游人之手抚摸冰冷的炮管
有记钟声敲醒一个民族
3,集美学村
螯园里的纪念碑高耸入云
举起一面华侨的旗帜
集美是集天下建筑之美
让教学楼闪出民族之光
龙舟池里的鼓点不断
莘莘学子也该留洋归来
谁毕一生之功兴资办学
谁留下美名光耀千秋
4,白鹭洲
白鹭立在女神裸露的肩上
女神在湖心梳洗长发
草坪上有小孩放飞风筝
城里的心情在蓝天上舒展
四季如春助长阔叶榕的丰满
满眼绿色一品红来一串紫
员当湖的螃蟹爬上水面
波光中有鱼儿打挺
喷泉音乐奏响了心曲
五光十色的水柱起舞翩然
2004/7/30
5,南普陀寺
闽南第一古刹
千年香火缭绕海外
天王殿四大金刚怒目圆睁
如来佛却大肚开怀
佛祖端坐大雄宝殿
千手观音独守大悲殿
藏金阁里一部金刚经
承载中华历史几多厚重
菩提树花开花谢
一字佛刻记石头
放生池里莲花不败
我愿成一条悠游的鱼
6,环岛路
五线谱横在中间绿化带
欢快的音符跃动在行驶途中
一边海滩,一边果园
走路也能走出温馨浪漫
原来在密林中穿过半个世纪
如今敞开胸怀拥抱大海蔚蓝
沙滩上放飞谁的童年
风筝腾空迟来的和平
我的汗水淌过这幅路面
我的诗心愿为海潮一歌
7,大登岛
昨天弥漫战壕的硝烟
今天辟成战地观光园
英雄三岛卸下所有炮弹
小商品生意日益红火
游人慕名你的陈列
我独看好你的宁静
8,海沧大桥
一桥飞架东西
铸就大都市框架
因为你厦门走向开放
因为你厦门冲剌未来
打破孤岛的闭塞
连接友谊的纽带
7有木有描写厦门景色的诗句
远看厦门像天堂,近看厦门像银行; 到了厦门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个个都说厦门好,人人都往厦门跑; 厦门挣钱厦门花,哪有钞票寄回家rvz 都说这里工资高51害我没钱买牙膏; 都说这里伙食好,青菜里面加青草 都说这里环境好,蟑螂蚂蚁四处跑; 都说这里领班帅395个个平头像锅盖。 年年打工年年愁,天天加班像只猴; 加班加点无报酬,天天挨骂无理由。
碰见老板低著头,发了工资摇摇头; 到了月尾就发愁,不知何年才出头。 思明的美女,湖里的汉,步行街的痞子满街串, 海沧的痴,同安的怨, 会展中心的情侣石龙转。
轮渡的花,前埔的草,厦大的和尚满街跑。 鼓浪的帅哥,杏林的狼,翔安到处是流氓。
个人简介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
创作历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善到圆融浑成的过程,但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主要作品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星约》、《玉想》、《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六桥》、《常玉,和他的小土钵》、《我有一根祈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番》、《一山昙花》、《“你的侧影好美”》、《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石缝间的生命》。《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张晓风经典作品》等。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
心灵的故乡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关于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关于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
暖如阳春
台评论界赞其“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敲璎珞敲冰”。不错,张晓风的文章应该是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的,有浓的化不开的情,有厚的举不动的爱,有远的看不尽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这是一个女子的世界。精细、秀气、典雅间杂着一股淡淡的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和看透尘世又不失去信心与热情的执着。 在地毯的那一端站着的那个即将成为新娘的女子满怀幸福,无限甜蜜;那个穿着母亲的羽衣细细地为儿女们读完牛郎织女故事的妇人是那么心甘情愿做一个“不忍飞去”的仙女,宁可让洁白柔软的羽衣在箱底羽化成一个亘古的传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就是“满心满意要跟他一起'过日子'”,直到青丝变成银发、娇容化做沧桑,在相濡以沫的那个泡泡中依然不离不弃、地老天荒。无限纤细的情愫从张晓风的笔尖下流淌出来,悄无声息的汇成一条流水淙淙的河,摇曳着一河温暖的碧波。偶尔舟行河中,便沉浸于这秀丽的河水了,怎么也趟不过。直到那些古老的文字变的鲜活乱跳,直到那些细小的情愫牵动你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凑出另一种风格的高山流水,方才从河中湿淋淋的走回岸边,还忍不住一步三回头。 说起来张晓风讲的都是小事,都是一种“女人家眼光”里的世界,但确有一种天然的诗风、一种女子的诗风在字里行间飘动、游走。这并不是说张晓风的文字是“小女人文学”,她在阴柔至极中还很有些许豪放之气。以阴柔为主,间杂着刚强,张晓风真的知道并可以自由运用刚柔相济。“我去即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很淡然的穿越了历史;“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很不经意的忽略了时间;“而茫茫大荒,漠漠古今,众生平凡的面目里,谁是我,我又复是谁呢?”很轻松的看过了自我。这样说来,张晓风的散文里有一种哲理也不为过,他们如同一条暗流,默默滋润着张晓风的文字大地,只要一个小小的地缝,这股清泉便汹涌而出了。 这股泉水载着的不仅仅是现代的沉思,还有遥远的想念。 在越来越现代的文字里,很少能看到五千年的痕迹,是光怪陆离的现代湮没了古典的浪漫,还是细水长流的古籍流放了现代的直接?也许没有人知道。但是张晓风的文字里自然的飘摇着这个时代文字里几乎要绝迹的古典情怀。她对中国古典艺术以及美学有着相当的功底,加上民族礼仪、文化风物、大地山川之美的理解和发掘,糅合着文字的精雕细琢,使得她的文章透着唯美的清香。“愿意如那一树枫叶,在晨风中舒开我纯洁的浅碧,在夕阳中燃烧我殷切的鲜红”;“当满山红叶诗意地悬挂着,这是多少美丽的忧愁啊!”;“想象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开在你的坟头,透明而苍白,在雨中幽幽的抽泣。”;“她以一根扁担担着两筐子花”;“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发,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看到了多少山水?又有多少文字在这些意境里散发他们原本就有的却被时间冲淡的光华? 这个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的倾注”的现代女子,在自己的日子里平淡的诉说着一个长长的讲不完的故事,故事里有英雄美人,有好酒骑士,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自然热爱和真诚感悟。牵到这一点,便不由自主得想起了三毛,一个同样热情奔放的女人,同样的热爱着生活感悟着生活,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也许女人天生需要有自由的心灵和完美的爱情,而才女更是需要这些浸润心灵,才不至于终有一天当容颜老去、没有岁月沉淀的美丽之后只剩下满头银发、满脸皱纹。幸运的是张晓风什么都有了。所以时间只会让她更加风姿卓越,更加的散发自己文字沉淀过后朴实的深度和光华。 也许在呼唤激情的年代里,张晓风的文字不会燃烧。她的东西未必能够温暖每一个渴望热烈的人,却一定能够温暖她自己还有她挚爱的一切,也能够温暖处在生活寒夜里的我。假如有一天你也累了,站在生活的寒夜里吹着刺骨冷风的时候,不妨看看她的文字取暖。 或者柳永早就想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外的另一份情怀。 杨柳岸,晓风入怀,暖如小阳春。
诗心不老
拥有广大读者的散文家、诗人张晓风今年66岁了,两年前又生了一场大病,但她一踏上美丽的鼓浪屿,不禁诗兴大发,“我要好好看一看,认真为她写一两首诗。”她不顾旅途的劳累,在宾馆稍事休息,就到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参观。参观的过程中,她连声称赞:“一架古钢琴就是一首美好的诗。” 在一家明清家具博物馆,张晓风对红色的传统地砖情有独钟,“这种尺二砖和台湾的一模一样,可惜现代的人图整洁和美观,多采用现代化的地砖,对这种地砖看不上眼了。其实,在乡居的院子里铺上这种传统地砖,又养眼又舒服。”她感慨道,只有我们这些被诗歌熏陶的人才有这种落伍而浪漫的想法了。 她是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听说岛上有林语堂的“新娘房”,恨不得马上就要前去寻访。这时酒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时间不允许,张晓风这才带着憾意地说:“真想一睹一代大师的婚姻是在什么环境下结的。” 看到记者手上拿着刚从岛上“晓风书屋”买来的书,张晓风想起什么似的说:“两三年前,我在福州的晓风书屋参观,有人送我一把椅子,漂亮极了。当时走的时候忘了带,一直念念不忘。这次我和厦大的徐学老师约好了,请他托人把椅子带给我,这次我要带回台湾了。”
编后记
张晓风:有传统教养的现代女性在说话——《从你美丽的流域》编后记 张晓风是20世纪台湾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在散文和剧本创作领域成就卓著。就散文创作而言,她的散文不但量多而且质佳。从1966年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问世至今,张晓风已出版了近20本散文集,这些作品情感真挚、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文笔清爽,凭着这些作品,张晓风在众多的台湾散文作家中自成格局,卓然成家。同为散文作家的余光中对张晓风的散文十分欣赏,认为她的散文有气魄,有胸襟,亦秀亦豪,盛赞张晓风有一支“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余光中的这一论断,当为至评。 爱情和亲情是张晓风在散文创作中持续关注的主题。辑一“初绽的诗篇”中的文章,从父母情,到爱情,到儿女情,再到友情和与物结缘之情,种种感情,贯穿了“我”“从小到大”的一生并成为“我”的幸福源泉。作为一个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作家,张晓风对祖国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辑二“愁乡石”中的大多数文章就是她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一再回忆、想象和亲近后充满感慨的文字抒情。对于人世间的种种现象,张晓风在自己的散文中既有形而上的哲理沉思,也有形而下的经验感悟,“给我一个解释”和“生活赋”两辑中的文章,就大致体现了张晓风散文的这两大特色。由于热爱自然,关心人文,并能从自然和人文中生发出思索世界、反省人生的灵感,因此在张晓风在散文中,存在着为数不少书写自然和感叹人文的作品,辑五“咏物篇”就是张晓风这类散文的一个集中归类,从中应不难看出张晓风的“自然观”和“人文观”。
评价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编辑本段2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
基本信息
笔 名: 晓风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39 民 族: 汉族 (19391-),女,历任北京铝试验厂工人,北京市良种场农业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室胡风的秘书、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馆员。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馆员。湖北蕲春人,高中文化。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父亲为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1957年,高中毕业后,因受父亲冤案的牵连,未能升人大学,后在京郊农场从事农业劳动二十年。胡风一案平反后,于1981年2月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室,担任胡风同志秘书,协助他工作,并整理他的著作、手稿及资料等。胡风去世后,转调至本院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主要工作为整理胡风的文稿及有关资料,编辑出版胡风著作及研究资料,研究胡风文学活动及文艺思想,撰写有关传记及研究文章等。
主要成果
发表、出版了关于胡风的生平传记、有关胡风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的论文、研究资料及散文等,共约40万字。其中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九死未悔》――胡风传》(20万字);收集、整理、编选、辑注、发表并出版了大量的胡风著作、手稿、书信、日记、佚文、佚译等,共约20多种(篇),最后,编集成《胡风全集》10卷本,共550万字,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出版了《我与胡风――胡风事件37人回忆》一书,共66万字。收集、整理了胡风的各项资料,包括手稿、日记、书信、照片、有关研究文章、海内外报道及评论文章等,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并与海内外学者保持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筹备并协助1989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胡风文艺思想研讨会”的全部工作(本院为主办单位之一);参加筹备并协助1993年6月在北京,1993年9月在上海,由现代文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文学基金会等单位举办的“胡风生平及文学道路展览”的全部工作。编注《胡风路翎文学书简》,撰写《胡风年表简编》,散文《神交五十年,相见在九泉》《风雨故人情》《胡风和路翎》等。《胡风书信集》获1985年-1990年优秀图书奖。整理辑注的《胡风全集》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