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间消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今日对街电与来电关于侵犯使用新型专利纠纷案进行了公开审理,这是共享充电行业首例公开审理的专利侵权案件。
街电在本案中上诉理由如下:本案存在重复诉讼、重复判赔问题;一审判决未对全部被诉产品进行调查,举证责任分配错误;被诉产品并未落入涉案专利保护范围,不侵权;一审判决高额损害赔偿明显错误。街电方面认为,一审法院做出的判决在事实认定以及法律适用方面存在错误,因此上诉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请求二审发回重审或依法改判。
街电指出,(2018)粤73民初1851-1852号案件(即一审案件)中涉及的被诉产品与(2017)京73民初356、357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案件)涉及的被诉产品存在重合。而一审法院予以立案并进行判罚,有违基本事实认定。
在本案当中,来电公司主张了9款产品,根据其提交法院资料显示,来电公司对街电公司产品以柜-12、柜-12-联、柜-24-竖、柜-24-屏、带有归还按键的48口产品等自行命名。街电公司律师指出,本案当中9款被诉产品当中的8款产品是多个12口产品叠放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相互独立,并没有形成新的产品。
同时,为了展现12口产品的使用独立性,街电公司律师当场对两个叠放在一起的12口产品进行了现场拆分,将产品与架子分离。两个12口产品的通过双面胶与架子固定粘连,而每一个12口产品有独立的电源线,拆分互不影响使用的。同时,街电公司提供了一审法院及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所诉12口产品背面图,显示二者产品型号完全相同。
根据律师当庭陈述显示,来电公司针对相同产品,不仅在北京、广州对街电公司涉及专利诉讼,还向深圳中院提起过30件专利诉讼请求,其中有26件因专利无效或不构成侵权而撤回。街电公司律师指出,来电公司针对街电公司同一产品多地诉讼的行为是“专利滥诉”行为。
街电公司认为,一审法院对街电1500万的损害赔偿也存在错误。街电公司指出,一审对于所诉专利的贡献率及所诉产品数量的认定有误。为此,街电公司提供了所诉产品生产数量的采购订单和相关审计报告以及资产评估公司的报告。据街电公司提供数据显示,涉案大柜机产品数量不足150台,占街电公司全部产品不足0.05%。远低于来电公司提出的“侵权产品业务量占据街电公司总业务量的50%“的判定。同时,街电公司律师认为,一审法院判罚三倍赔偿也存在错误。在所有专利法相关的司法解释中也没适用三倍赔偿的条款。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本案的焦点在于来电公司是否为重复诉讼,被诉技术方案是否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一审案件判定的赔偿数额是否合法、合理等。为此,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案情进行了法庭调查,并由双方律师及当事人提交案件事实及证据,对案件情况进行了举证质证以及法庭辩论。
经过半天的公开庭审,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布将对本案择期做出判决。
安能泰充电宝为什么停产
专利战失利,工厂被曝停产,街电遭遇市场重挫
资讯范儿
2018-12-21 17:44
关注
近日,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受关注的专利侵权纠纷案落下帷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被告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街电科技")停止侵权行为,于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制造涉案Anker设计12口产品并赔偿原告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经济(简称"来电科技")损失共计200万元;判决被告街电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停止使用涉案Anker设计12口产品,这次判决,将给街电今后的市场扩张制造极大的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法院针对街电侵权案的判决中,除了赔钱外,街电还被判处 "停止使用涉案Anker设计12口产品"以及"合作商家和合作伙伴立即停止摆放"。
据新浪科技报道,2017年全年,街电为聚美优品贡献了1%的营收以及340%的净亏损,亏损额达1.33亿。进入2018年后,虽然有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宣布实现部分盈利,但财务状况并不理想,处境艰难。 而12口型机柜在街电所有产品中占比高达20%,如果真按法院判决的结果来执行,这些产品就都必须下架,街电损失会很惨重,但街电并未对侵权产品进行下架操作,只是在判决后的几天内,对产品进行了短暂线上升级。
据知情人士透露,来电向街电索赔8亿元,也是基于街电侵权设备覆盖十分可观,占据街电主要场景。距离法院判决已快30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中,街电12口设备仍在使用,若全部下架,街电的市场份额将断崖式下跌。而街电内部已经停止市面的设备供应,市场扩张已然停滞。
知名自媒体"一点财经"文章爆出街电融资及使用街电产品潜在风险:
从多次专利诉讼来看,受到波及的除了制造商海翼(街电股东),还有允许共享充电设备入驻的商户。一点财经了解到,曾有商户因摆放侵权共享充电宝产品被起诉,并被索要20万元赔偿。
对于此次侵权败诉后街电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即模块升级方案,也有部分商户存在疑虑。
据法律专业人士介绍,侵权与否并非由街电单方面来判断,而需要法院或者行政机关认定,企业单方面的动作与声明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上述法律专业人士补充道,一部分商户如果继续使用侵权产品,很可能面临 "共同侵权"。另一部分法律意识较强的商户,在得知其中的法律风险后,对引入产品的积极性将大为降低。
另一方面,对于竞争激烈的共享充电行业,整个行业来看,能否自给自足实现盈利的企业良莠不齐,资本仍然是最主要的驱动力量。何顺在公开信中也着重提到"资本关注"。
有接近街电的人士透露,今年5月,街电曾非常接近一笔来自蚂蚁金服的融资,项目已进入尽职调查阶段,但这笔融资最终因它在专利案一审中败诉而不了了之。
纵观街电这次专利战的败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可谓成也专利,败也专利,陈欧称花费一亿元购买"海翼"专利,但依然在来电诉讼中惨败,一亿元专利费打水漂。
2、法院专利判决日至今接近30日,街电面临市场20%专利侵权的产品下架风险,市场份额将面临骤降。
3、弹尽粮绝,代工厂停产,已无新产品补充更替,专利败诉措手不及。街电代工厂已经中止生产,无法更替现有12孔柜机产品,街电12孔柜机无法更改结构规避专利,只能废弃。
另据知名自媒体靠谱的阿星爆料,多位街电广西(南宁)的合作商户,收到了街电服务商关于撤下街电产品的通知,并提醒之前有返佣的商户先进入街电商户助手后台进行提现。广西一位不愿具名的城市服务商表示,街电落地广西市场时与支付宝口碑的线下运营合作商签订了合作以触达更多商户,当街电侵权官司败诉后就与街电解约。但是很多侵权设备依然是在市面上放任自流,街电并没有有效组织直营团队上门回收,有的销售人员还"忽悠"商户"败诉不是真的,不是这款产品";有的称"官司是在北京、广东败诉,广西还没有接到通知";有的甚至与商家协商,由商家购买侵权设备以做消化。可见街电市场正面临着"混乱时刻"。
终审判决后,街电内部混乱,团队解散,市场急剧萎缩,业绩迅速下滑,已挣扎在生死边缘,不知能否挺过这个资本寒冬。
街电共享充电宝一般可以充几次电?
街电共享充电宝一般可以充几次电?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收费标准不一样,扫描机子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租借界面,上面有显示计费标准,一般是1元/小时到2元/小时,24小时内15元封顶。在租借界面也可以看到支持那些手机充电,iphone和普通安卓手机还有type-C接口的手机及ipad都支持,街电的充电宝有两种,一种只能充iphone接口的,一种是有两根线,一根安卓口一根type-C口的,有的共享充电宝是三种都有的,可以同时充3个设备,一般充电宝也就能充三小时就没电了。共享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是指企业提供的充电租赁设备,用户使用移动设备扫描设备屏幕上的二维码交付押金,即可租借一个充电宝,充电宝成功归还后,押金可随时提现并退回账户。
2017年12月13日,共享充电宝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1]
2019年8月,有消费者反应,多个共享充电宝品牌悄悄涨价。[2]
中文名
共享充电宝[3]
外文名
Shared charging point
功能
充电
属性
充电器
快速
导航
使用流程应用场景收费情况注意事项
发展历史
共享充电宝是在“共享”风口上出现的全新细分行业。2014年8月,来电科技成立[4],随后,才有了接二连三的入局者。[5]
2017年以来,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火爆,共享充电宝也被资本推上风口。而除了融资大战之外,专利大战早在2016年就已爆发[6]。
2016年7月22日,来电科技以侵犯其3件实用新型专利权为由将云充吧告上法庭。2016年10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来电科技胜诉,要求云充吧立即停止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等侵犯来电科技专利权的行为,并赔偿来电科技人民币60万元。云充吧不服判决并随即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6]。
实际上继云充吧后,来电科技后来又相继起诉街电、友电等侵权。其中街电科技因聚美优品的3亿元投资、陈欧亲自出任董事长而被广泛关注[7]。2017年5月,聚美优品CEO陈欧3亿元投资共享充电宝企业,资本在抢时间,其布局在未来最晚不会超过5个[8]。
2017年7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布二审判决,驳回了云充吧的上诉,并维持原判。这场长达一年的专利纠纷告一段落[6]。
2017年7月27日,智能共享充电公司怪兽充电宣布获得高瓴资本,清流资本、蓝弛创投、顺为资本等机构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9]。
2017年10月11日,共享充电宝首现出局者, 乐电官方微信宣布停止运营[10],回收所有共享设备[11]。截至2017年10月11日,该公司已回收所有充电宝设备,并提醒用户将未提现的押金提现,提现后余额会在1至2个工作日退回。该公司的客服电话一直处于占线或者无人接听的状态。乐电于2017年3月份上线,在杭州铺设了近200台设备,覆盖公交站、商场、KTV、酒店等场所。乐电与街电的类型相似,均是固定场所下的可移动型充电宝[11]。
随着共享概念横扫各个行业,在资本推动下,2017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开始跑马圈地,出现数家运营企业。最疯狂的时候,曾经40天有12亿资本入局。但近期有公司曝出裁员、资金紧张等消息,业界在关注这个新生态将如何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