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十本文学理论图书助力小白进阶:其中写作这回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以及创意写作书系,综合排序位居前三名,而其他产品也同样优秀,如果您正在寻找性价比或者是人气最高的产品,那么下面的榜单可以作为您的参考。

推荐几本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和现代文学名著,谢谢

1.《文学理论》,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著,刘象愚、邢培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09出版) 2.《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加)史笛文·邦尼卡斯尔著 王晓群, 王丽莉译 5.《艺术原理》,罗宾·乔治·科林伍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文学经典的挑战》,孙康宜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7.《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 特雷·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8.《叙事理论导论》【荷】米克。巴尔/著 谭君强/译 万千/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小说理论》,(苏)М.巴赫金著 白春仁,晓河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0.《小说面面观》,(英)E.M.福斯特(E.M.Forster)著 朱乃长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1.《文学符号学》,赵毅衡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0.9 12.《女权主义理论读本》,麦克拉肯 (编者), 艾晓明 (编者), 柯倩婷 (编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编选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4.《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伊格尔顿著 伍晓明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5.《文学死了吗》,希利斯·米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5出版) 16.《文心雕龙》,刘勰 17.《人间词话》,王国维 18.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H·R·姚斯,R·C·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抽象与移情》,W·沃林格,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1.《诗化哲学》,刘小枫,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2.《诗学·诗艺》,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罗念生,杨翰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3.《拉奥孔》,莱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4.《癫疯与文明》,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02-01 25.《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6.《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7.《批评的剖析》,诺思罗普·弗莱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01出版) 28.《人论》恩斯特·卡西尔(Cassirer Ernst)、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29.《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王德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09出版) 30. 《文艺对话集》,柏拉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文学理论入门看什么书?

老实说,我文学理论没有入门,所以只好谈谈一些入门书的阅读感受,也算是对我的阅读的一个整理。这些入门书都是我觉得好读而对思考有所启发的。

1.《文学死了吗?》,(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评:不要被这本书炒作一样的书名骗了,这本书英文名叫 On Literature,翻译过来就是《关于文学》。作者希利斯·米勒,耶鲁四人帮之一,是解构主义的巨匠。这本书写起来驾轻就熟,对许多文学问题有很好的分析和解答,包括对文学理论史简要的回顾,以及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示范。书不厚,这个系列本来主打的就是口袋书。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小书,对初学者一些可能存在的困惑会有认真的讨论。

想看选段的话,可以看这里:3.2 第二讲之“好的阅读是慢读”(上),作者和译者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文学理论的老师王敦,靠谱。你在文学理论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可以在豆瓣上找他,只要问题表述清晰,我想他一定会乐于回答。这个专栏本来也是他为普及文学理论而开的,我大致看了一下,基本是他给我们上课时讲过的内容,算是他文学理论课的讲义吧,题主有兴趣可以看看。

另附他开的书单 指导本科&研究生的文学研究各领域便捷中文书目

2.《文学理论入门》,(美)乔纳森·卡勒,李平译,译林出版社

简评:这本书大一的时候王敦老师推荐过,不过那时太稚嫩,读得迷迷糊糊。后来大三重读了一下,已基本能通读下来,一些以前觉得玄乎的东西也变得清晰有条理。现在看来,这本书确实是不错的入门书,作者思路非常清晰,问题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不过初学者一上来就读可能会比较吃力,因为里面的一些知识点,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奥斯汀的述行语言,没有太详细的解释,容易读得一头雾水。读者可以考虑在看完《文学死了吗?》之后再看这本,因为该书的一些术语前者有通俗易懂的解说。

3.《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英)彼得·巴里,杨建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简评:我大三导师推荐的,绝对好书,梳理了形形色色的文学理论派别,语言通俗易懂。一大亮点是,每种派别介绍后,作者都会亲自分析一部文学作品作为示范,而分析的一部分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和诗,便于你快速掌握文本)就附于书末,便于你结合着作品来读。

看这本书是件很开心的事情。里面一开始先介绍了自由人文主义,相当于立了个靶子,后面就是各种理论派别轮殴它,打得好不痛快。

4.《重返新批评》,赵毅衡,百花文艺出版社

简评:大家看到了,上本书《理论入门》里,理论派别基本在围殴自由人文主义,而自由人文主义的一个代表,就是新批评派,那么新批评派可说是弄懂理论的一个抓手了。搞清楚了新批评,你和其他理论派别,就打得起来了,对不对?所以我推荐大家可以读读这本《重返新批评》,作者赵毅衡老师久研此道,书写得深入浅出,可以信赖。

5.《导读阿尔都塞》,(澳)卢克·费雷特,田延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简评:我导师说,弄懂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脉络基本上也就把握住了。

试读可以看这里: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阿尔都塞? (评论: Louis Althusser)

这是该书的前言,谈论了阿尔都塞对我们的意义和他的重要性,译者虽不同,但内容大致不差。

当然,导读该结合着原著来看。当时我导师推荐了四篇材料,这四篇材料既是阿尔都塞直接论及艺术问题的材料,也是《导读阿尔都塞》梳理的核心文本。现在列在这里,以供大家参考:

【材料01】阿尔都塞:一封论艺术的信(选自朱立元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材料02】阿尔都塞:抽象画家克勒莫尼尼(选自朱立元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材料03】阿尔都塞: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选自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

【材料04】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选自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这四篇材料大家不用怕,写得都比较通俗。当时我读的时候就惊呼,原来还有这样好读的原著啊!

这里再列一篇陈越老师关于阿尔都塞的演讲以供参考:

陈越|阿尔都塞与批评理论(演讲)

这篇演讲非常精彩,反正我读完之后爱上了陈越老师,也特别想了解阿尔都塞。

最后顺带说一下重庆大学这套《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当时我读完《导读阿尔都塞》,欣喜若狂,又买了这套书的《导读布兰肖》《导读葛兰西》《导读拉康》《导读波伏瓦》,结果大跌眼镜。里面除了布兰肖尚可一读、颇有启发外,葛兰西和拉康看得我云里雾里,波伏瓦则寡淡无味。其他思想家导读不知道写得如何翻得如何。对初学者来说,这套书可说是「良莠不齐」吧。

6.《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雷·伊格尔顿,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评:差点忘了这本书,只能用大爱来形容。伊格尔顿以毒舌著称,里面随处可见他辛辣的讽刺,读起来非常痛快。我只读过导言、第一章和结语,这是比较好读的几章。伊格尔顿身在英国,我想可能受了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讨论问题极有条理,线索分明。

下面摘录一些伊格尔顿的片段,大家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

如果把文学看做一个”客观的”、描述性的范畴是不行的,那么把文学说成只是人们随心所欲地想要称为文学得东西也是不行的。因为这类价值判断完全没有任何随心所欲之处:它们植根于更深层的种种信念结构之中,而这些结构就像帝国大厦一样不可撼动。于是至此为止,我们不仅揭示了文学并不在昆虫存在的意义上存在着,以及构成文学的种种价值判断是历史地变化着的,而且揭示了这些价值判断本身与种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它们最终不仅涉及个人趣味,而且涉及某些社会群体赖以行使和维持其对其他人的统治权力的种种假定。

……并且恰恰就在那些被它认为是自然的语言之中,即在那些被它用于文学作品的”美学性的“或”非政治性的“语言之中,流露出它的精英主义、性别歧视或个人主义。

有些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像它们在企图全然无视历史和政治时那样清楚地表现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理论不应因其政治性而受到谴责。应该谴责的是它对自己的政治性的掩盖或无知,是它们在将自己的学说作为据说是“技术的”、“自明的”、“科学的”或“普遍的”真理而提供出来之时的那种盲目性,而这些学说我们只要稍加反思就可以发现其实是联系于并且加强着特定时代中特定集团的特殊利益的。

文学理论与这个政治制度有着最特定的关系:文学有意或无意地帮助维持和加强了它的种种假定。

7.《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法)安托万·孔帕尼翁,吴泓缈、汪捷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简评:我们推荐哲学入门读物时,一般都会提到《大问题》,因为《大问题》是以问题为线索来写的,不同于哲学史的入门法,且写得通俗易懂。那么在我心中,《理论的幽灵》则可说是文学理论界的《大问题》了。因为这本书也是以问题为线索来组织的,正文共文学、作者、世界、读者、风格、历史、价值七章,每章都梳理了这个主题下那些针锋相对的观点,考察了他们是如何交锋、如何论证的。更妙的是,交锋的双方,就是理论与常识,以常识为出发点讨论,相信大家不会太有隔膜感。

比如,我们不是常听到说「意图谬误」「作者已死」吗?认为解读文学作品,完全不需要考虑作者。但是这种观点明显和我们的常识冲突(虽然「意图谬误」快变成新的常识了)。孔帕尼翁在「作者」这一章详细地讨论了双方的观点,并提出了几个反对「作者已死」的有力论据。老实说,这是很让人感动的,因为我们在学习文学理论的时候,往往只会听到支持「意图谬误」、支持「作者已死」的声音,我们虽然觉得这种观点肯定是片面和偏激的(当然,文学理论的好坏不在于全不全面),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孔帕尼翁则在书里提供了简洁明快的反驳。

其中一个反驳我可以在这里根据理解重构一下:

作品必然是与作者有关的,考虑下面的情况,当我们读不懂一首诗的一个意象时我们会怎么做?我们默认的解决方案是:

1.优先考虑这首诗的上下文

2.如果1不能解决,将参考同一诗人的其他作品

3.如果1.2不能解决,再参考同时代的其他人的作品

以上的参考价值1>2>3,如果作者是不重要的,如何解释我们阐释作品时的这种优先级选择?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可能是我在文学理论书里见过的最有分析风格的了,里面对术语、概念的辨析令人赞叹,你会发现文学理论的说理和论证原来可以如此清晰简明。

——————我是分割线————————

其实文学理论现在不是很热了,因为文学不热了,至少没有电视剧、电影热了。一部新电影的票房可能几亿,但一部新的文学作品呢?文论家以前试图通过剖析文学干预政治、影响现实,但现在剖析电影以及种种大众文化会是个更好的选择,所以许多做文学理论的,都纷纷去做文化研究了。其实思路逻辑是一样的,只不过把「文本」放大成了「文化」或者「世界」。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在一些著名学者比如戴锦华身上可以看得很明显。罗岗在《“短暂的90年代”与当代文化研究的使命》里说道:

面对巨变的社会和自我,当代文化研究需要承担起怎样的使命,在这儿无法充分展开来讨论,但我可以指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有许多原来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转而去做文化研究,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19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没有完全被"学科化",它在学术上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文学"与社会、与现实、与历史的密切联系,因为那时候,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既有现实的,也有来自历史的)往往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当时一篇作品可能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轰动。但是到了1990年代之后,文学完全被边缘化了,现当代文学研究则与这种边缘化的状况相呼应,充分地"学科化"、"学院化"了。

这里谈的虽然是现当代文学,但文学理论的情况也大抵如是。除了罗岗老师的这篇,戴锦华老师的《文化研究的困惑和可能》,大家也可以读读,大抵可以看到这代中国学人思想上的困惑和转变。

大概就说这些。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十本文学理论图书助力小白进阶的全部内容,排名不分先后,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好物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