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3月27日消息,轻舟智航与地平线联合打造了一款基于单地平线征程5芯片的轻地图模式城市NOA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NOA适用范围的几何级拓展,并通过了多项测试,包括高速路上的低速激进变道、相邻车道大车避让、施工路段避让等典型场景。此外,该方案还支持上下匝道自动汇入汇出、收费站ETC通行、高速服务区停留、紧急靠边停车等功能的测试。

据本站了解,未来该方案还将支持“熟路模式”,可以根据用户常走路线持续更新智能辅助驾驶方案,让用户体验和行车效率一直处于提升状态中。这将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让驾车变得更加轻松和舒适。

另外,轻舟智航还计划在2023上海车展期间,推出基于环视相机的6V1R视觉方案的高速NOA版,该方案可以实现行泊一体,通过复用传统的泊车传感器,提高硬件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高速NOA的硬件成本。这将使得更多的车辆能够配备自动驾驶技术,实现自主驾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出行需求。

总之,轻舟智航和地平线联合推出的轻地图模式城市NOA方案,不仅扩大了自动驾驶技术的适用范围,还提高了驾车的舒适性和实用性,未来还有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实现更多功能和更广泛的应用。

小芯片,大功能,理想AD Pro高速NOA全靠“它”

  今年2月17日,随着理想L系列车型迎来OTA 4.3推送,AD Pro标配的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正式上车。

  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高速NOA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包括纯电动、增程、混动平台在内的智能汽车的首选标配。与此同时,用户对于智能辅助驾驶的认知也在逐步提升。

  按照这种趋势,未来在智能电动车市场,支持高速NOA、行泊一体功能的车型将会越来越多。上半场看电动化,下半场看智能化,这已是整个行业达成的共识。

高阶智能驾驶需要更复杂的算法,也需要更大算力、更高性能的芯片支撑。过去几年,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市场对算力不断增长的需求。当下,100TOPS算力级别的芯片已不是什么稀罕物。

作为首款国产百TOPS大算力车规级智能芯片,地平线征程5便是支撑理想NOA功能落地的核心和基石。

  征程5是地平线第三代车规级产品,它具备128TOPS的算力,是国内唯一一个规模化量产的百TOPS的大算力芯片。据了解,单颗征程5即可实现流畅的高速NOA。 众所周知,在相同的计算架构下,算力越大性能越好。但仅仅是算力大还不够,芯片的使用效率是不是可以同时做到非常高的水平也很重要。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表示,在摩尔定律趋缓的情况下,不能再依靠提升晶体管的密度,提升计算性能。基于此,地平线对芯片算力提出“算力大不如算得快”,期冀提高芯片的计算效率。

专为高阶智能驾驶打造的征程5,其FPS(Frame Per Second)达到了1531,具有非常高的真实计算性能,同时还用有30Watt的超低功耗,以及60ms超低延迟感知能力。

余轶南博士(上图)是地平线副总裁兼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负责地平线智能驾驶和机器人的软件平台产品开发。他认为,FPS更能反映芯片的真实性能。

  基于高能效的表现,征程5能够满足全场景领航辅助驾驶(NOA)的落地需求,其单芯片至多可支持16路摄像头感知计算,开放支持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类传感器融合感知。

  同时,单颗征程5芯片还能支持对于舱内驾驶员分心、疲劳等方面的感知,实现人机共驾,从而在适时恰当的情况下,给用户提供恰当的提醒,而不是每过15秒就告诉用户需要碰一下。

  另外,征程5可开放支持多传感器融合BEV算法部署。例如,轻舟智航基于征程5实现视觉、激光雷达的时序多模态特征,融合打造了“轻舟乘风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征程5还搭载了地平线完全自主 研发的最新一代BPU®贝叶斯深度学习加速引擎,它可以支持最新的卷积神经网络,以及Transformer架构,满足各种各样自动驾驶的场景下所需要的170多种不同算子。

依托BPU的软硬协同与超适配性,硬件不变,征程5仅通过工具链和编译器优化,就可提升芯片效率,其图像速率从2021年的1283帧/秒提升到2022年的1531帧/秒。

基于征程5的理想L8  Pro NOA功能,同时兼顾了安全与效率,在连续变道、自主变道超车等用户高频场景下融合复杂的预测、规控算法,体验顺畅丝滑,综合驾乘体验堪比老司机。

  理想AD Pro实现了从8MP前视到360°全方位周视感知的方案进化,可直接采集多路摄像头和雷达信号,实现前视、后视、环视等感知融合,让车辆看得更远、更广、更清晰,配合多通道、高速率总线通信,完成行驶路线规划和车辆状态控制。

上图是一段城市NOA的演示,征程5支持了所有目标的静态要素、动态要素的感知,以及对不同的运行轨迹的预测。可以看到系统对周边的物体,例如斑马 线、十字路口等,具备超视觉的感知,甚至在某些人眼看不到的地方,系统也可以结合历史信息通过猜测进行感知。

  目前,地平线已收获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集团、一汽红旗等多家车企的量产合作项目,包括2020年首次上车量产的征程2,2021年首次上车量产的征程3,以及征程5。

  另外,地平线还与一些软硬件供应商也建立了深度合作,例如小马智行、轻舟智航、文远知行、禾多科技、佑驾创新等生态合作伙伴,都基于征程5芯片相继推出了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2022年12月,轻舟智航推出“轻舟乘风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该方案搭载单颗征程5芯片,采用由11颗摄像头和5颗雷达构成的纯视觉感知方案,实现高速NOA和L2级别智驾辅助功能。

  城市NOA方案在此基础上增配1颗激光雷达,并搭载双征程5芯片。轻舟现已完成城市NOA实车部署与验证,方案预计将于2023年年中达到量产水平。

  2023年1月,小马智行推出高速NOA及城区NOA解决方案,并支持定制化需求。基于单颗征程5芯片,小马智行用低至6个摄像头和1个毫米波雷达,有效落地其自研的BEV感知算法大模型,用导航地图实现高速NOA功能。

  面向复杂的城市路况,小马智行基于双征程5芯片平台,传感器方案上加装一颗激光雷达,高质量实现了包括城市NOA在内的全场景功能。小马智行的高速NOA方案预计将于二季度上市,城区NOA整体方案于年内上市。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表示,理想汽车在今年会争取摆脱依赖高精地图,重感知才是更正确的路线和长期主义的方案。另据他透露, 城市NOA功能会在 年底会推送给内测用户。

  余轶南博士认为,NOA是今年与明年智能电动车市场爆发的热点。所以接下来,地平线会进一步加速规模化量产,致力于成为高阶智能驾驶普及的最佳选择。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网通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地平线来了,领航辅助驾驶壁垒破了

高速领航辅助,高速环路上车辆自主驾驶、变道、避让、进出匝道的智能驾驶方案。

刚刚迎来一个新玩家,还是软硬结合 的那种。

而且,这次的玩家有点特别,不是Momenta、毫末智行这样的自动驾驶“软件”公司,也不是特斯拉、小鹏之类的主机厂,而是以AI芯片起家的 地平线

一向以硬件能力著称的地平线,搞出来的高速NOA怎么样?

先来点基础的,车道保持,略微有点晃 (可能跟我坐在后排有关系) :

再看看主动变道超车:

限速范围内,超车果断。

障碍物躲闪,有大车经过,系统会主动远离:

上下匝道,以及多岔路选择决策也是必修课:

匝道时速保持在40公里以下,没有出现系统退出的情况。

整个过程中,运行都比较稳定,而且系统退出比较晚,从匝道下来一段时间之后,还能正常使用。

另外,这次体验的高速领航辅助,还处在最后的测试阶段,测试车是一辆2021款理想ONE,整个平台还未集成到车内,因此在体验上还有所欠缺。

其实早在2月份,地平线NOA已经有过一次媒体体验,但因为还在测试阶段,并未公开对外展示。

这一次,地平线NOA公开以示人,除了展示其AI算法能力,为主机厂打造一个样板间,更深远的意义是——

量产乘用车的智能驾驶方案,从算法到芯片,从软件到硬件,有了完全国产的可替代方案。

先说硬件配置。

地平线NOA方案,搭载3颗征程3自动驾驶芯片,综合算力为15TOPS,可支持行泊一体。

传感器方面,搭载6路周视ADAS行车摄像头,以及4路环视泊车摄像头,可以实现360度周视感知。

功能方面,地平线NOA目前可以实现L2+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包括基本的跟车巡航、自动变道、自动进出匝道等能力,与特斯拉NOA、小鹏NGP等主流厂家基本无异。

据地平线披露,目前这套高速领航辅助方案,已经进入最后的测试阶段,到今年7月份,将会首发搭载上车,具体车型,目前还没有公布。

同时,预计年内有4家车企的多款车型搭载地平线NOA上市,更多定点车型也将于今年释放,届时将成为国内最多车型定点的NOA方案。

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地平线自研的NOA,与其他厂家相比,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主要是2个方面:

首先是算法,从地平线的传感器方案也能看出,地平线的NOA,可以支持 纯视觉路线

不过,地平线也说,这套感知方案,车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加装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

其次是散热方式,据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总经理 余轶南 介绍,不同于主流的液冷式散热,地平线NOA采用被动式散热,通过搭载一块散热片冷却CPU热量。

采取这种散热方式,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经济性,被动式散热的成本,远低于液冷散热。

更重要的考量,则是降低NOA量产上车的门槛,对燃油车来说 更友好

主流NOA采用液冷散热方式,主要是因为电动车动力电池也是采用液冷散热,搭载上车时,可以与之集成。

但对于燃油车来说,主流的NOA搭载上车,就需要进行单独的液冷散热设计,相较之下,被动式散热域控方案,就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至于更高阶的城区开放道路NOA功能,据 余轶南 透露,地平线基于征程5打造的城区自动驾驶原型方案,目前已经上车实测,预计到明年下半年,就会量产上车。

而这套领航辅助方案,之后将会持续升级,搭载算力更强大的征程5芯片。

对于地平线来说,自研NOA,有2个作用。

首先是打造一个样板间。

通过自研的NOA,向市场自证地平线有着从芯片到算法,从硬件到软件的一整套自动驾驶系统研发能力。

让主机厂看到,应用地平线的征程系列平台以及底层感知算法,最终的产品形态,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要实现这个目的,自研NOA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也是对芯片迭代的反哺。

具体来讲,芯片与算法并非割裂的个体,芯片设计需要考虑算法的兼容,随着自动驾驶ODD的不断扩展,未来自动驾驶算法的复杂程度决定芯片的形态。

据余轶南介绍,地平线芯片迭代的思路,并非单纯的考虑硬件设计,而是从市场、技术、产品的角度,考虑未来自动驾驶算法需要什么样的硬件。

在对算法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芯片的迭代。

但是跳脱出地平线本身,这款基于征程系列的NOA,对行业来说有更深远的意义:

量产乘用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从此有了软硬一体的国产可替代。

要理解这一层,就要对国内主流主机厂的自动驾驶方案进行梳理。

其一是以蔚来、极氪为代表,之前采用Mobileye从芯片到算法一体的黑盒模式。

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主机厂自研能力受限,自动驾驶功能的迭代演进,无法自己说了算,每向前一步,都会受到上游供应商极大的掣肘。

其二,就是像小鹏、百度、毫末智行这样的厂商,采用英伟达Orin系列或者高通芯片,并在这一基础上,自研算法。

相比于Mobileye的黑盒模式,英伟达方案的优势在于,厂商有更大的自研空间,算法不受别人限制。

但不管是哪种方案,都有一个问题:自动驾驶从软件到硬件,总有一部分抓在国外厂商手里,如果出现意外导致断供的情况,对主机厂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地平线的方案,则是从软件到硬件的 完全国产化 ,完全打破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国外垄断状态。

另外,地平线的3种交付模式,也保证了主机厂的自主性:

地平线软硬一体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主机厂可以全盘采购,或者由地平线提供芯片和开发工具链,感知决策等上层算法,可以由车企完全自研。

再或者,车企采购芯片和感知算法,决策层面,车企部分自研。

也就是说,主机厂可以根据自身研发能力的现实状况,考虑最佳的合作模式。

就在发布自研NOA的同时,地平线最新量产的征程5,有了一个大进展:

征程5芯片,迎来首个官宣搭载的主机厂—— 比亚迪

地平线官方宣布,比亚迪与地平线已正式宣布达成定点合作,比亚迪将在其部分车型上搭载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征程5。

按照计划,搭载地平线征程5的比亚迪车型最早将于2023年中上市。

这里也可以猜想一下,基于征程5,比亚迪会不会采用地平线的NOA方案呢?

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智能驾驶这一块,比亚迪很着急,毕竟在电动化上,比亚迪已经做到了国内NO.1。

而现在,智能化上有了地平线这个“涡轮增压”,加速度瞬间就能上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