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3月27日消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使用人工智能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正在开发一种可以读取人类想法的技术。该团队邀请了多名志愿者参加研究。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这些志愿者观看了1000多张照片,包括红色救火车、灰色建筑和长颈鹿吃树叶等。
在观看照片后,志愿者被送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脑部扫描,同时,研究人员使用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训练,以将脑电波信号和观看的图像相关联。
据本站了解,当志愿者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看到新的图像时,系统会检测到他们的脑电波信号,并生成描述这些信号的文字。AI图像生成器会根据这些文字生成最佳猜测,还原出志愿者脑海中的照片形象。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并且只能还原出基本的图像轮廓。
虽然这项技术在理论上可以有多种应用,但研究团队表示,读取一个人的想法和意识是非常复杂和敏感的话题,因此任何有关于这方面的应用都需要仔细评估和审查,确保不会侵犯人的隐私和自由。
脑科学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如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脑科学与神经科学提供智能系统核心原理,使用智能系统核心原理构建人工智能验证原理。
构建出的人工智能用来分析脑与神经的生理数据更进一步发现核心原理从而促进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发展。
脑科学为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脑科学到AI、从了解大脑到模拟大脑,在脑科学与AI研究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中国工程院戴琼海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3期发表《从脑科学到人工智能》一文。文章指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可以通过研究新型脑成像技术来探索脑科学的秘密,建立大脑的动态连接图谱以及将神经科学实验与理论、模型和统计学相结合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一代AI理论和方法,建立起从机器感知和机器学习到机器思维和机器决策的颠覆性模型和工作模式。
与此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在脑科学启发新一代AI过程中的一些机遇与挑战,希望通过推动先进的工程技术发展,带来脑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启发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框架与技术的实现。
“脑科学+AI”到底是什么?二者如何携手并进?怎样才能更好?
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从脑科学中得到启发。业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在此期间,真正需要突破的是让计算机理解、思考和自我学习,为开发大脑计算系统和设备,摆脱传统计算机架构的束缚提供重要依据。
人工智能(AI)发展迅速,但有一个无法跨越的极限:像人脑一样思考的能力。拥有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AlphaGo,在下棋方面可能甚至还不如一个婴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越来越有共识,人工智能的突破需要在脑科学方面取得突破。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也被列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未来人工智能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从脑科学中得到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是中国脑计划的领导者之一。他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融合。蒲慕明在2018年腾讯大会上表示,如何利用大脑启发的概念设计新的计算模式,新的设备,芯片,甚至是机器人,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脑科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的最后疆域。大脑的研究并不比浩瀚的宇宙更简单,虽然它只存在于小小的人脑中。
在脑科学仍被许多人认为是科学皇冠上难以捉摸的宝石的时候,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正由各国政府倾注到这一领域。自2013年美国开放大脑计划以来,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自己的脑科学研究计划,脑科学和脑的那种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前沿科技的热门领域,被各国视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技术转化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