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3月14日消息,2022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同比下降约9%。这是由于全球显示面板需求量减弱的影响所导致的。据CINNO Research发布的报告,2022年全球桌上显示器面板出货量和LCD驱动芯片市场出货量也将同比下降8%和11%。尽管如此,CINNO Research预计,2023年全球桌面显示器面板需求下降幅度将有所缩小至2%。
这一预测显示,随着中国大陆在全球大尺寸TFT-LCD面板出货市场份额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相关显示驱动芯片的国产化进程也将加速。CINNO Research指出,2022年中国大陆在全球桌面显示器面板出货份额已经达到56.6%,较2021年的48.6%有所增加。
据本站了解,在细分领域中,CINNO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QHD及以上分辨率的桌面显示器面板市场占有率将增至20%以上。这将使厂商和技术提供商更加注重高分辨率和高品质显示器的研发和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升级的需求。
总体来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和桌面显示器面板市场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趋势。随着中国大陆的面板出货份额进一步提高和高分辨率显示器市场需求的增加,该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
芯片之后,面板也将遭美国卡脖子?产能超全球一半,技术却靠日韩
文| AI 财经 社 麻策 王灿
编| 赵艳秋
“整体风险我们认为是可控的。”TCL华星高级副总裁赵军在9月初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谈及中国面板行业是否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时对AI 财经 社说。
芯片行业在关键技术上遭到美国卡脖子,继而引发了国内对国产面板行业的担忧,毕竟一块屏、一颗芯,是很多电子产品的标配。
图/视觉中国
令赵军做出上述判断的,是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液晶显示行业的核心。在中国大陆地区,到2021年建设完成的、能生产32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的高世代生产线,将达到21条,产线布局占到了全球约三分之二。从产能占比来看,2019年中国大陆占到全球的42%,今年将达到51%,明年则会继续攀升至63%。
“中国半导体显示行业、面板行业已经成为国外在这个领域公司的主要业务来源。他们不会自己卡自己的脖子。”赵军在沟通会上说。
另一方面,一位行业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美国自己并没有发力显示行业,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但就在几天之前,三星、LG显示断供华为高端手机面板的消息传来,主要原因是两家厂商的高端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使用了美国技术。因此,即便它们均非美国企业,也不可向华为供货。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而国内显示行业的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还依赖日韩供应商。
中国面板行业有无被卡脖子的风险?“就看美国是否通过长臂管辖,限制日韩企业。”一位行业人士对AI 财经 社说。
依赖日韩
国内显示屏行业的一些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依然依赖于海外供应商,集中在日韩。
在大部分手机都采用的OLED显示屏领域, 真空蒸镀机号称“屏幕界的光刻机”。 蒸镀是OLED生产工艺中的核心环节,就像光刻机之于芯片一样,蒸镀机把握着全球OLED行业命脉。京东方前工程师肖颂对AI 财经 社说:“蒸镀机理论上比光刻机还要难。”
而这项心脏技术掌握在日本佳能手中。高端蒸镀机全部来自日本一家名叫Canon Tokki的小工厂。Tokki于2007年被佳能收购。不论是三星显示部门还是国内的华星光电、京东方,想量产稳定可靠的OLED显示屏,都离不开这家企业。 但Tokki蒸镀机的年产能不到10台,单台售价过亿美元,十分昂贵且抢手。
图/视觉中国
“基本被三星买完了,国内很少抢到。”肖颂称。
三星作为Tokki早期客户,曾在2006年后者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坚持合作帮助它度过了生存危机。后来,双方签订了协议,一度每年生产的设备全部供货给三星。这也让三星在OLED抢占了先机。直到2017年Tokki产能提升后,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才拿到采购名额。
除了“屏幕界光刻机”之外,做过光刻胶市场调研的行业人士杜锋对AI 财经 社说,京东方号称现在采用的光刻胶有相当一部分是国产自研了。“但其实是日本合成橡胶公司(JSR)给它的专利授权和技术提供。”
他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内购买普通原料,然后跟日本公司提供的一些占比极低的材料,搅拌混合,在一个无尘车间内把它做成光刻胶。”
光刻胶是面板制造的上游关键原料,相关技术被美日垄断,日本在成品及上游材料方面占支配地位。“没有人家的核心原料,你是肯定做不出来的。”杜锋说, “我们只是完成了一个表面的国产化,但其实还是一个高级的组装工厂。”
除了光刻胶,能够让玻璃导电发光、最终变成屏幕的关键,是ITO靶材技术,同样被日本主导。“ITO是在玻璃上面电镀用的,是一种透明的导电材料。”肖颂告诉AI 财经 社,ITO靶材国内每年大概消耗超过1000吨,大部分特别是高端的部分均为进口。
“现在ITO靶材国内能做,但是在尺寸上突破困难,而且产出效率远赶不上国外。”基于他去年的了解, 国内可以做出的靶材长度不超过800毫米,而日韩企业可以做到3000毫米,差距明显。 资料显示,中国是ITO靶材最大的需求国,需求量占全球的25%。有统计称,2019年之前,国内ITO靶材近9成依靠进口。
而ITO靶材的生产设备“烧结炉”,顶尖的基本上也都来自日本。据称这样一台设备的售价动辄上千万元。而烧结工艺更是各家压箱底、不会售卖的秘方。
此外,面板核心材料偏光片,国内自给率也处于较低水平,仍需大量进口。目前全球偏光片产业也主要由日本日东电工、韩国三星和LG、中国台湾企业奇美材料和明基材料主导。
除了日韩,美企在高世代玻璃基板上具有较大话语权。玻璃基板是面板行业的最上游,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几个大厂瓜分。
“每一个有京东方工厂的地方,都有康宁工厂。“肖颂告诉AI 财经 社,基本上已经属于配套设施。
图/视觉中国
AI 财经 社了解到,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玻璃基板供应配套。京东方主要是与美国康宁合作,而华星光电则主要由日本旭硝子提供配套供应。
“康宁世界第一,其它都和它有差距,日韩也不行。”肖颂说。美国康宁参与到中国市场超过35年,在中国的17座城市建立了办公室,也是国内手机厂商外屏主要的供应商。其在中国投资巨大。截至2019年底,康宁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已超70亿美元。
美国通过康宁在面板行业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但肖颂分析,美国通过康宁打压中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国市场是康宁除北美以外最大的市场,失去中国市场,将给双方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果美国刻意打击,还要看日本、韩国是否跟随。单纯美国来说影响不大,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贸易连带。”肖颂称。
而造成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对外依赖的现实原因,一方面,过去大家认为,企业越大,越需要全球化,虽然上游材料设备国产化率在逐步提高,但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进口成本低。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全链条对核心技术的重视和投入都不够。过去多年,类似关键技术落后于人的呼吁很多,但改观很小。
国内双雄格局
虽然上游材料设备依赖海外,但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液晶显示面板的生产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在效率、竞争力、市场响应速度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其中,大尺寸液晶面板中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导地位。到2023年,大尺寸液晶面板中国会达到或超过全球70%的产量。
同时, 日韩企业在加速退出液晶面板业务 ,韩国两大厂商三星和LG均在今年退出,转而聚焦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产业,而OLED显示屏更轻薄、色彩显示更佳。
图/视觉中国
分析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中国大陆面板行业崛起,产能的提升加剧了竞争,令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低迷,叠加疫情,负担进一步加重,是韩企退出的重要原因。
不过,肖颂对AI 财经 社称,三星退出液晶面板生产,是因为“其他所有的液晶厂都需要用三星的技术和设备”。“三星在用液晶技术来赚钱,然后发展OLED。”他表示,三星的技术和设备不光局限在面板生产上,面板生产的上游也依靠它。“液晶对三星来说依然有利可图。”
三星和LG显示的退出,令液晶面板的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集中,多家分析机构对京东方、华星光电持看涨态度。“随着面板双龙头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行业周期性显著缩短,面板价格波动将大为放缓,格局长期看好。”信达电子研究认为,此轮面板景气度上行周期将持续1-2年。
8月28日,TCL宣布以约10.8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 科技 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以及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获得8.5代LCD生产线。
“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最高的还是京东方,但我们并购了那几家产线后,规模基本上差不多了。“TCL华星光电LCD开发中心总经理赵斌告诉AI 财经 社。两家企业分列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出货面积第一和第二位。双雄格局的确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大陆面板显示行业的绝对话语权。
“华星更像TCL的配套企业,自给自足的感觉。“肖颂称,京东方在规模上更有优势。
“从现有液晶面板的技术格局来看,双方确实要竞争。”赵斌称,两家是不同的技术流派,华星光电采用的是VA,京东方是IPS,两者均是液晶显示器常见的面板类型,但华星光电更类似三星,京东方更像LG。
双方也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相互渗透。华星光电此前收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工厂,该厂技术流派和京东方类似。而京东方此前也期望加入苏州三星厂的竞购。“两方可能会有一个技术融合的过程。”赵斌说。
据AI 财经 社了解,华星的技术路线能为TV面板提供更好的对比度,更快的响应速度,三星、索尼的产品都属于这样的阵营。而京东方是另外一种方式,应用更广。在投资上,京东方更加多元化,华星更加聚焦。
下一代技术竞赛开启
大尺寸LCD面板已成为中国厂商的天下,但一位京东方LCD产线员工对AI 财经 社表达了悲观情绪:“要废了。”他加入京东方超过5年, 近来愈发感受到“LCD没有前景了”。
OLED取代液晶,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三星凭借先发优势已经拿下OLED市场超80%的份额。中国企业尚需时间追赶。
这是来自一线工人的直观感受。但企业的管理者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TCL赵斌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4-5年就会比较成熟,但产品商业化可能要等到十年以后,“这十年间应该还是LCD占主流”。
但下一代显示技术——印刷OLED和Micro LED竞赛早已提前打响。目前,国内参与新技术研发及生产的企业,一类是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面板企业,另一类是传统LED芯片厂商。液晶取代CRT,液晶电视市场迎来了几十年的蓬勃发展。而目前液晶显示技术已经达到发展瓶颈。业内认为,印刷OLED、Micro/Mini LED等创新显示技术才是显示行业的未来。
OLED面板主要有两种制造工艺,一种是前文提到的蒸镀工艺,另一种就是喷墨打印,也就是印刷OLED。后者被认为能极大提高有机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也更适合量产。
华星光电在2015年就开展了印刷OLED的布局,2016年建了国内首条针对G4.5代试验线,今年跟日本TJP合作,利用其在日本的产线进行OLED量产屏的开发。
图/视觉中国
据赵军介绍,在2022年到2023年间,华星将会投建第一条8.5代线的印刷OLED工厂。“如果能实现的话,相信是世界第一条高世代柔性印刷OLED产线。”赵军称。
而Micro LED被认为是显示技术的”终极形态”,其直接由像素点产生颜色,从而提高了色彩表现。媒体报道,华星已经实现了mini背光产品的样板出库,预计明年产出。mini LED被认为是向Micro LED的过渡产品。
京东方对印刷OLED也有持续投入,在合肥的实验线上进行技术、工艺、量产效率、成本对比评估。但据京东方EVP、显示与传感器件事业群CEO高文宝回复投资者提问中提到,京东方尚没有确定最终的技术路线,暂时也没有相关的产能建设计划。在Mini LED技术方面,京东方也在研发,预计今年4季度量产出货。
分析师预计,中国面板企业未来的规模效应将带来盈利的快速增长,有了资金支持,中国在更先进的microLED面板技术上将有机会赶上韩国面板企业。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肖颂、杜锋为化名)
一文读懂京东方、TCL华星、三星显示和LGD之间的复杂关系
液晶打响龙头地位争夺战
在液晶领域,中国大陆面板厂的实力正在不断增强。群智咨询数据显示,从液晶TV面板产能格局来看,2020年开始,中国大陆厂商占比超过50%, 未来将占近70%份额,产能高度聚集;而韩国厂商占比快速收缩至20%以内,甚至将进一步收缩至5%以内;我国台湾地区及日本厂商的份额则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
2017年12月,京东方合肥G10.5 TFT-LCD产线产品下线并交付客户;2019年第一季度,TCL华星G10.5产线也实现量产。至此,中国已有两家面板企业运营G10.5产线,开始与海外企业在大尺寸面板领域的正面竞争。技术及良率的提升,也提高了大尺寸面板,特别是65英寸及75英寸面板供应量。
Omdia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京东方继续保持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的领先地位。京东方以28%的出货量和21%的出货面积份额领先,群创光电以15%、TCL华星以13%的出货面积份额紧随其后。TCL华星在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排名中占据第五位,但在2020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面积中占据第二位。由于TCL华星T6的10.5代产线增加了液晶电视面板的产量,加之今年年底还将有一座T7的10.5代产线开始量产爬坡,在不久的将来,华星光电将成为与京东方规模相近的竞争对手。
韩国厂商计划退出液晶产能,大尺寸出货规模已经呈现收缩态势,跌出前五位。如今,三星电子和LG电子的液晶面板供应更加依赖中国面板制造商,特别是京东方和TCL华星。为此,三星显示投资了TCL华星的10.5代线面板厂,TCL华星也投资了三星显示的苏州8.5 代线工厂。
8月28日,TCL 科技 发布公告称,TCL华星拟以10.8亿美元(约76.22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 科技 有限公司60%的股权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同时,三星显示将以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 科技 有限公司60%股权的对价款7.39亿美元(约52.13亿人民币)对TCL华星进行增资,增资后三星显示对TCL华星的占股比例由5.02%增至12.33%,成为TCL华星第二大股东。David Hsieh表示,TCL华星在TCL 科技 集团的资金支持下,正逐步挑战京东方在液晶电视面板产能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京东方也考虑与中电熊猫的液晶厂合并,此结盟将防止TCL华星拿下中电熊猫的液晶厂,并扩大产能份额。
OLED不同路线角逐战将起
大尺寸OLED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相对成熟并已量产的WOLED、目前处于产业化前期的印刷OLED技术和还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QD-OLED三大路线。TrendBand数据显示,LGD拥有4条产线,均为蒸镀OLED;三星显示拥有2条产线,一条为蒸镀技术、一条为印刷技术;京东方拥有一条蒸镀产线;TCL华星目前已规划三条印刷OLED产线。
三星显示和LGD正全面转向OLED面板。三星显示重点布局量子点QD-OLED技术路线,保持领先地位。有消息称,三星显示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试生产QD-OLED面板,并计划在第二季度进行正式生产,规划产能为每月3万片。
而LGD广州8.5代WOLED面板工厂已经实现量产,月产能约6万片,加上韩国坡州工厂的7万片玻璃基板月产能,总体月产能将达13万片。
三星电子、LG电子和TCL电视在电视终端市场也展开了竞争。David Hsieh表示,从数量上看,三星每年的QLED电视出货量为500万台;LG Display的目标也是每年500万片的WOLED电视面板。三星QLED电视在各显示器厂商的Open-Cell面板支持下表现良好,而LGD则有意扩大WOLED电视面板的客户群,以便长期持续发展。再加上TCL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液晶电视制造商。受液晶电视价格较低影响,2020年上半年WOLED电视零售表现不佳,影响了LGD WOLED电视面板产能的长期扩充性。
因此,从电视终端市场回溯到面板市场,几家巨头之间的竞争虽然激烈,但也孕育着合作机遇。比如,京东方也在研发WOLED蒸镀技术。Omdia估计,LGD可能会与京东方结盟以生产大尺寸OLED面板,双方通过交换技术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印刷OLED领域,TCL华星和京东方都在投资大尺寸印刷RGB OLED。TCL华星与日本JOLED公司在印刷OLED领域已经展开深度技术合作。有消息称,TCL华星将投资460亿元,建全球首条8.5代喷墨打印OLED生产线。
从未来潜在竞争合作关系来看,TCL华星和京东方希望凭借喷墨打印OLED的加速和发力,在与韩系企业抢占OLED创新高地的竞争中,尤其在大尺寸OLED面板领域获得优势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表示,印刷OLED在未来2到3年有望投入量产,我国与韩国处于并跑关系。
因此,在大尺寸OLED领域,未来WOLED、QD-OLED与印刷OLED的竞争态势将逐渐明显。
扩大效益比较优势是竞合焦点
下一代显示技术布局也是众厂商竞争的焦点,Mini LED、Micro LED、可卷绕印刷OLED(IJP-OLED)、透明显示等均是未来显示的重点发展方向。
以Mini LED为例,最近动作频频,热度直线蹿升。今年8月上旬,TCL发布了Mini LED背光电视。TCL华星及京东方均表示,其玻璃基Mini LED预计今年下半年量产。三星预计明年推出Mini LED电视产品,并计划在明年生产200万台。明年内,Mini LED将引起新一轮竞争。
群智咨询TV面板研究资深分析师也表示。液晶“双巨头”格局的形成将使产能聚集,面板供应端的调控灵活性更强,幅度也将更大,但是LCD TV面临的持续盈利性问题逐渐凸显,预计面板厂商的产能将向盈利性强的产品倾斜。
未来,中国面板厂应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一方面可提升LCD画质表现,缩小与OLED的产品差距;另一方面,可加大在大尺寸领域OLED技术的研究和储备。
从竞争关系来看,David Hsieh表示,三星显示可能不希望LGD和京东方合作紧密,而京东方可能不乐见三星显示和TCL华星联盟过于牢固。任何一方的策略调整都将对面板产业生态与面板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
杉杉股份30亿定增成功,偏光片+锂电材料双赛道加码
2022年新年第一天,杉杉股份(600884.sh)宣布完成30.53亿元的定增计划,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置换杉杉股份前期的收购款,即对苏州杉金增资,以取得苏州杉金70%股权,并通过苏州杉金间接购买LG化学旗下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70%的权益。
此次定增的实施,将大幅提升杉杉股份全球LCD偏光片市场的技术和规模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在全球偏光片行业的领先地位。
偏光片业业绩强势起飞
自2021年2月1日完成本次收购的中国大陆相关资产交割后,该偏光片业务就纳入了上市公司合并报表。2021年前三季度,偏光片业务分别实现营收75.3亿和归母净利润8.9亿,分别占公司的48%和32%,业绩贡献突出,大有顶起半边天的态势。
偏光片是生产LCD面板的关键部件,LCD面板广泛应用于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稳步提升,特别是大尺寸TV的需求,预计2021年全年将同比增长23%,未来几年仍将维持约16%的年复合增长率。
2016年至今,全球面板产业链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大陆市场的LCD面板产能及份额得以快速提升,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
相比LCD面板产能的快速提升,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偏光片本土化供应却依然存在较大缺口,根据IHS的数据,2022年中国大陆偏光片产能缺口将达到1.17亿平方米。
面对如此蓝海市场,公司此时出手收购偏光片业务的时机也算刚刚好。公司收购的LG化学偏光片业务从2013年起已成为行业龙头,2020年占据约25%的全球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从不同的显示应用领域来看,2020年,LG化学在大尺寸TFT-LCD用偏光片、LCD TV用偏光片、Monitor用偏光片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4.1%、25%和24%,均排名全球第一,其中65寸(含)以上占比更是高达40%以上,是真正的全球化头部企业。
偏光片业务目前拥有8条前端生产线,产能约1.3亿平方米,其中5条为2米以上的超宽幅生产线,是全球超宽幅领域的市场领导者,也是业内首家使用超宽幅生产线的公司,其中2600毫米超宽幅生产线是全球最大的。上半年公司又陆续启动了张家港、绵阳等地的新项目,满产后将增加年产能900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整体产能。
此外,2003年,LG化学率先在南京投资了后加工产线,目前拥有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后加工基地12个,后加工生产实力雄厚。
后端生产线包括行业领先的RTS(卷材至片材)生产线与RTP(卷材至面板)生产线,可为下游LCD面板制造商提供整套可用于其后端生产的RTP生产线,且多数工厂选址于客户工厂附近,可快速满足客户换型等需求的同时控制运输及包装成本。
目前,偏光片业务客户包括全球领先的LCD制造商京东方、LG显示、华星光电、夏普及群创光电等,其中与LG显示、京东方、夏普的合作时间分别长达20年、15年和13年。
可见,公司收购的偏光片业务是一块优质资产,而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且产能缺口明显的情况下,公司依旧稳居全球第一,优势明显。
锂电材料忙扩产
公司自1999年开始产业化负极材料,2003年涉足正极材料,2005年涉足电解液,深耕锂电20余年,行业龙头地位稳固,综合产能行业领先,是锂电材料大满贯赢家。
截至2021年半年报,公司拥有正极材料产能6万吨,负极材料产能12万吨,电解液产能4万吨。客户包括ATL、LGES、CATL、比亚迪、力神、蜂巢能源、孚能 科技 、国轩高科、亿纬锂能、SDI等全球主流的电芯企业。
受益于下游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持续景气,以及公司锂电材料项目持续投产,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也实现业绩大爆发,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72.3亿和8.4亿,分别同比增长58%和465%。
(一)负极:全球龙头
杉杉负极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其消费类电池负极材料引领行业技术标准,动力类产品以极具性价比的优势畅销海内外市场,在ATL、CATL等核心客户中的份额不断扩大。
公司自主开发的高能量密度低膨胀技术、快充包覆技术、硅负极前驱体合成技术均处于行业前列,2019年以来,杉杉负极技术跻身国家队,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负极材料未来十年也将维持爆发性增长,公司也超前布局产能建设。目前,公司拥有负极材料产能12万吨,随着2021年年底包头一体化二期项目投产,公司负极产能将达到18万吨。
2022年1月4日,公司眉山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无论在投资强度、产能规模还是工艺技术上,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也使公司跨步成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企业。
负极材料生产的关键在于原材料的供应安全以及主要工艺环节石墨化加工的成本。
公司与中石油锦州石化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针状焦、石油焦、煅后焦等原材料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锦州石化在针状焦领域是行业领军者,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将为杉杉股份未来3至5年的战略规划提供原料保障。
石墨化加工方面,公司采取内部扩产、参股等形式扩充石墨化产能,目前石墨化配套比例较高。原材料供应和石墨化加工的成本得以保障,叠加产品结构优化和规模效应显现,公司负极材料毛利率不断提高,从2018年的24.4%提升至2020年的27.7%。
(二)正极:强强联合
正极材料方面,公司在高电压高容量3C消费电子产品类钴酸锂正极材料技术上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在三元材料尤其是高镍动力型三元正极材料方面也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目前公司拥有正极材料产能6万吨,预计2022年大长沙基地二期投产后,产能将达到9万吨。
2021年8月31日,公司正极业务公司杉杉能源完成与德国巴斯夫的整合,巴斯夫是全球著名的化工龙头,也是全球首家在三大洲均有三元正极材料工厂的公司,拥有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的三元专利授权。
本次合资合作,有助于杉杉能源在全球新能源发展浪潮下,借由巴斯夫所拥有的全球领先车企合作资源、全球化产业布局、核心专利技术授权、国际品牌影响力等优势,快速融入并抢占全球市场,提升其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交易完成后,公司对杉杉能源的持股比例将由原来的68.6438%降至49%,不再并入合并报表,但公司会委派部分董事和高管参与其日常经营管理,并通过以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分配等方式对公司利润做出贡献。
(三)电解液:成本下降,盈利提升
电解液的核心是六氟磷酸锂,2021年上半年公司2000吨六氟磷酸锂产线已达产,在六氟磷酸锂价格大涨及公司自备部分六氟磷酸锂产能的情况下,业绩同比大幅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电解液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2.24亿。
公司还计划新建2000吨六氟磷酸锂产能,建成投产后,公司的六氟磷酸锂产能将达到4000吨,保障公司电解液原材料的供应安全的同时可以降低公司电解液的原材料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景气发展,同时布局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杉杉股份也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业绩实现大爆发。
通过收购LG优质偏光片资产,公司完成“锂电材料+偏光片”两大板块布局,新征程已然开启。
主编:罗再芳
校审:万里
总值班:丁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