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2月13日消息,中国市场是许多跨国公司不得不重点关注的地方,即使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通胀越来越严重,也不能阻挡这些大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向往。据外媒报道,中国是世界上多家大型公司的头号制造中心和消费市场,而苹果 CEO 库克、辉瑞 CEO 艾伯乐、奔驰 CEO 等都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访问中国。

据本站了解,对于一些大公司高管来说,实地考察当地业务并与管理人员会面已经成为了优先事项。举例来说,大众集团的 CEO 奥利弗·布鲁姆已在今年 1 月底至 2 月初访问了中国。

有行业人士表示,今年中国经济复苏预计非常强劲,这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是一个重振中国市场的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访问中国对于这些公司高管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举动。

跨国公司在中国都要面临哪些挑战

最近我出席了一个圆桌会,有几十位大型跨国企业高管与会,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会议内幕。会议的参加者多为亚太区CEO级的高层管理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快速消费品、工业制品、IT、制药、金融服务、律所等。有些公司声名显赫,也有些不太知名,但都属于大型企业。这些企业进入中国或亚洲市场已非一两日,因此听他们揭秘在摸索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格外有趣。大家广泛热议的一个难题就是企业总部,包括C字头老板(即首席XX官)和董事会成员都对中国缺乏了解,并且这种形势还在恶化(而非缓解)。自然,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国及亚洲区领导与总部之间的沟通、战略决策以及相互合作。其实在这次会议之外,我也听到过西方企业的中国区高管对类似的情况有过抱怨。他们所在的企业每年都与中国发生过亿美元的交易,但他们的总部就是对中国的情况怎么也“拎不清”。应对这一挑战,跨国公司各显其能。有些企业仍保留现有的组织架构,因此中国区管理层需要不断地向最高管理层说明中国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而这些总部的最高管理层五年前就对中国一知半解,如今更是不明所以。还有一些公司变通了一下,让中国区的CEO一半时间呆在总部,另一半时间驻扎在中国。这样做存在着严重弱化中国区CEO职能的风险,更不用说CEO的个人生活也会难以为继。外籍人员长期驻外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让总部认为他们已经“本地化”,与企业的最佳利益和核心价值脱节。也就是说,他们会被认为容易牺牲企业的最佳利益,向当地市场和现实妥协。我就认识好几位经验丰富、称职能干的“中国通”因为落入这种陷阱而被迫走人。虽然这种风险已经困扰了多年,但在中国情况尤为严重,因为中国的市场规模庞大、复杂多样、变化迅速、监管及法律环境差异显著。表面上看,赶走一位极富当地经验的高管似乎摆明是个愚蠢的错误(除非他确实做错了事),但考虑到(总部和当地)对中国熟悉程度的巨大差距,倒也情有可原。更何况,当地的管理者还总是喋喋不休地要求公司在中国事事都要有所不同,因为这里是如此与众不同、变化是如此之快等等,等等。这种变数会催生紧张,压制信任。事实上,中国的确是个巨大、复杂而混乱的市场,其可预见性及透明度均低于跨国企业总部人员所熟知的市场。因此,风险也更巨大。还有一种已经被某些大型跨国企业采取的明智做法是制定高管继任长期计划,让拥有中国和/或亚洲工作生活经历的骨干人员进入领导班子。这些人员可以由企业内部培养,也可以从外部招聘。很多公司称这一做法已为其策划和执行中国及亚洲商务战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跨国公司为何在中国大举投资?

2005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的环境发生了两方面改变。一方面,“民工荒”在珠三角爆发并很快在沿海地区蔓延,由此拉开了中国生产成本上升的序幕。另一方面,2008年初,中国实行两税并轨,年中,中国《反垄断法》生效,外商投资在华的“超国民待遇”时代渐行渐远。在新世纪开局的头10年里,为推动经济转型、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大力调整了外资外贸政策,开始由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影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大局。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良好态势没有改变,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减弱的同时,中国形成了规模庞大、高效率的制造业配套生产体系,这一体系正努力实现着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