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月31日消息,随着微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春节期间通过微信拜年,同时电话和短信的使用情况也在下滑。工信部近日发布了春节7天假期的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达441.1万TB,增长了6.3%。而移动电话计费时长和移动短信发送量则分别下滑了1%和6.7%。

5G技术的普及和新应用的推广也让5G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大幅增长,与2022年春节7天相比增长了103%,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40%。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通话和短信的替代作用也愈发明显。

虽然短信在除夕当天的发送量仍有4.1%的增长,但总体而言,短信的使用情况已经越来越不如往年,毕竟现在有了微信,能够通过语音和视频聊天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微信已经成为人们通讯的首选工具。因此,短信的地位将被逐渐取代,不再是人们通讯的主要途径。

从手机演化看春节改变:移动梦网到5G时代

# 科技 改变春节#

笔者是90后,正好赶上了互联网浪潮的崛起。本文接下来将主要从手机的演化切入,来观察春节的改变。

2014年开始用上大屏智能手机(很明显,人生的第一部智能手机不是买不起的苹果手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春节的巨大变化。

在2007~2010年之间,那时候笔者正在上高中,笔者清晰地记得家里有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从小灵通转向诺基亚N73。但那时候家里只有一部移动电话,主要还是父母在使用,我和亲戚朋友同学之间的春节问候只有面对面的形式。

而当2010年上了大学,笔者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很明显,人生的第一部手机必须还是可以砸核桃的诺基亚)。正是由于上大学认识了很多外地的同学,因此春节时群发短信、互相打电话成为了不能见面时互相问候的不二手段。但是家家户户的团圆饭和外出聚餐拜年仍旧是主流,毕竟打电话和发短信也不是不用花钱的呀~这时候QQ的使用也很普遍,但是移动梦网的存在让QQ比短信也强不了多少。红色的压岁钱红包仍旧是过年期间最靓丽的风景线~

2013~2014年的时候,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微信的推出。用语音替代打字发送消息的功能不仅方便,而且能够带有语气,信息量更大,一经出现就迅速推广开来,微信迅速打败了曾经的通讯王者QQ,现在的广大网友们想必对于微信和QQ的使用应该深有体会。微信的崛起象征着网络速度的提高,拉近了实现了不能随意见面的人们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普通民众对于更加高效的共同方向的想象和追求。二是网络外卖开始兴起,大学里面的外卖小哥与日俱增,但是要注意此时还可以选择参到付款给现金,而不是必须先线上支付。虽然在此之前有了电话就可以和饭店订餐,但是外卖的不断成熟预示着网络实时支付和物流配送正在不断成型,随着交易量的增加,必然要求互联网平台必须更加准确高效地处理订单和提高平台功能以应对人们的需求。从现在来看,此时春节虽然还基本维持着原来的样子,但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人们的习惯总是特别容易改变,从2015年起至今,笔者已经几乎与现金绝缘了,真的能有六七年几乎没有碰过纸币,能提起现金的时候基本只来自家里老人的交流。支付宝和微信收款可以说是到处可见,3G和4G时代的到来让线上互发红包功能不断成熟(包括付款方式的便捷性、红包皮肤的改变等等),群发拜年祝福、微信群里发红包抢红包(甚至压岁钱也通过微信转账)、视频通话、摇一摇等新的形式让人们开启了新世界,同时伴随着烟花爆竹的禁止,新年终于彻底变成“互联网年”。

如今,5G时代到来,各大互联网平台在新年期间各展神通,每个人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新年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手机上,新年确实没有了过去的年味。但是,现在就连元宇宙概念都出来了,说不定将来大家都带着各种”R设备“(AR、VR、MR等)在数字世界里面过年呢!

微信,吃掉了短信这块收入后,电信运营商走上了下坡路

微信是手机通信的一个分水岭。

在微信出现之前,手机通信的两大主要业务是发短信和打电话,这两项也是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通常收费标准是每条短信1毛钱,打电话市话和长途都是1毛5起,电信运营商很少推出“短信包”或者“语音包”让利用户。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年的除夕夜,每个人的手机都在叮当作响,拜年短信此起彼伏,单此一项就为电信运营商贡献了十亿规模收入。

微信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电信运营商的太平日子,最基本的发送文字功能就彻底革了电信运营商短信的命,从除夕拜年短信应该可以感觉到电信运营商收入的冰火两重天,如今的短信除了接收各种验证码很少再用来传递消息。

近两年,微信甚至可以进行语音通话,在4G或者WIFI网络下语音通话质量完全不比直接打电话差。微信以及其他社交软件的飞速崛起,使得手机拨打电话的需求也降低了。

就此,电信运营商收入的“左膀右臂”都被微信给打折了。

电信运营商吃了微信的亏,但是有苦难言。

因为不管是发微信还是用微信进行语音通话,产生的流量也是通过电信运营商传输的,就是说不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在使用微信的时候流量还是由这三家运营商来传输。

在电信运营商和微信的角逐中,电信运营商不仅是战斗的一方,还给对方输送了弹药,边打边失血,后果必定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流量费用的收入增长可以抵消掉短信和通话收入的降低,电信运营商仍然可以保持收入不降。

很可惜,在4G时代我们看到了几家运营商之间残酷的竞争,流量费用从高高在上下降到“不限量”,流量单价的悬崖式降低通过用户流量消费的上升做不到“薄利多销”。

电信运营商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流量时代,电信运营商的困境不仅出现在国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身上,在全球主要运营商身上也有体现,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急需转型,不是不能做管道,关键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收入,毕竟这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微信是哪一年开始流行的?

2013年底左右开始大规模流行。

“在2011年1月21日,微信 1.0 for iPhone(测试版) 全新发布,这意味着微信的面世。一晃,8年过去了。8年,微信与大众见面并携手同行,走过了很多的第一次。”很官方的描述,事实上这也是官方的对微信的描述。

至于真说流行,应该是2013年底开始的:大学实习那会,进入国内一家速递公司。刚去没多久,我的直属上级就说,你微信多少,给你推荐个好玩的。“我不常用微信,现在主要用QQ”“那用微信噻,大家都用微信,支付方便”于是,我就开始用上微信。具体时间忘记了,应该是13年底吧。

事实上,自己也没感觉微信有那么好用,可是它也的确莫名其妙的火起来了,直到今天仍是。总结而言,它能够流行起来的原因如下:

1、申请容易,可以用电话号码直接申请,十分的方便。对于没有QQ的中老年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2、实名,其实微信最大方便就是实名,一般人的微信都是实名的,领导找人方便,——其实QQ备注也很方便。

3、中老年人一般都是公司或者机关单位的领导了,形成了倒逼的态势!

微信流行到今天已经很多年了,希望能继续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