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宋朝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也被成为「客家祖地」。

目录[隐藏]

1 客家起源 

1.1 客家人的迁徙 

1.2 客家名称的由来 

2 客家地区 

3 客家精神 

4 客家人的分布情况 

4.1 中国大陆客家人分布 

4.2 香港与澳门客家人分布 

4.3 台湾客家人分布 

4.4 世界客家人分布 

5 历史名人 

6 现代名人 

6.1 台湾 

6.2 港澳 

6.3 中国大陆 

6.4 海外地区 

7 客家民居 

8 客家美食 

9 语言 

10 艺术 

11 旅游景点 

12外部连接

 客家人(Hak-ka-ngin) 

人口:

约6千万

分布:

*中国大陆南方、港澳

*台湾

*东南亚等地

人种:

民族:

民系:

黄色人种

汉族

客家民系

语言:

客家话

客家起源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土著说和中原说。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汉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是少数南迁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人口居多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人有编修族谱的习性,是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谱中,可以发现客家人源于汉族,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经语言学家考证,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韵,其社会宗法制度、文化生活习俗、服饰衣着、信仰崇拜、风水迷信等方面类于旧中原。

根据族谱和史册,客家人是指靖康之变后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们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这些中原男子与当地的越女通婚,后代继承了父辈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继承了百越的风俗,所以客家话具有宋代汉语及百越语的特点。他们与秦人后裔的广东人及晋人后裔的闽南人的关系并不好。

因北方的动乱不安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移,根据历史学者罗香林的研究,客家人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可分五个时期:

第一次大迁徙,在东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国都由洛阳迁往南京,中原一带胡骑纵横,兵荒马乱,大批贵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纷纷往江南迁移。为了避难,客家祖先也纷纷南迁,渡过黄河,到达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带。

第二次大迁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黄巢之乱的影响,迫使客家先民迁移到安徽南部、江西东南部、福建西部与南部、广东东部东北边界等地区。

第三次大迁移发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当时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随着迁移到广东东部和北部,并拥护宋朝王室,和蒙古军队对抗,牺牲壮烈。

第四次大迁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际。受满人南下入主及内部人口膨胀等因素,由广东东部、北部及江西南部迁往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及四川、广西、湖南、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到贵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会理。

第五次大迁移,在清乾嘉以后,因受土客械斗及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由广东中部的新兴、台山等地迁到广东西部的高、雷、钦、廉各州,远的到海南岛。

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有哪些关于汉武帝时期的书籍或介绍?  

虽然不是绝对不过有几本书您可以参考 ~

1. 丝路上的文明古国作者/ 黄剑华出版日期ㄥ2003.02.15 世潮出版社

2. 汉代考选制度作者/ 陈蔚松出版日期/ 2002.04.01 崇文出版社**简体中文版

3. 饮酒趣典作者/ 朱瑞玟出板日期/ 2004.07.01 远流出版社

4. 汉代婚丧礼俗考作者/ 杨树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简体中文版

5. 帝国60年: 一个伟大国家的忍辱负重与浩然崛起作者/ 鹤阑珊出版日期/ 2010.01.01 哈尔滨出版社**简体中文版 

6. 汉赋与汉代制度: 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作者/ 曹胜高出版日期/ 2006.03.01 北京大学出版社**简体中文版 

7. 汉画像石中的体育活动研究作者/ 刘朴出版日期/ 2009.10.01 人民出版社**简体中文版

~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如果有其它之资料会补充

请问春秋五霸时期有哪些文化、习俗特色? 具有该时代代表性的事物有哪些?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战国之时,已渐由封建而变为郡县。」「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2]

经济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准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宗教

春秋之时,官学散于民间,百家学术萌发,人文理性精神日进,因而夏商周时代嬗变而来之宗教观念焕然一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神为人所创造,民为神主,则前古神秘观念渐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天」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信仰的一个基础。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