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年演员、歌手董思成的全新综艺《追星星的人》正在浙江卫视热播,该档慢综聚集了不少热度和话题,首播当日便登上微博剧综影响力榜第一名。在昨晚播出的第二期节目中,董思成作为“追星团”固定成员,与嘉宾们一起乘坐了开往春天的列车,领略四季秀丽风光,同时作为节目中新晋的“嘴强王者”也为观众贡献了十足的欢乐。

IMG_9354.JPG

春日列车满载挑战“嘴强王者”笑点频出

本期节目中,董思成与嘉宾们乘坐的“春日列车”从“大寒”开往“立春”,途径二十四节气,欣赏到了绿水青山、美好春光,也接受了许多挑战。面对节目组突袭的背诵二十四节气歌环节,董思成精确向观众们展示了“马冬梅式学习法”,自信满满冲上来挑战结果开口忘词;输了游戏的骑车惩罚中吐槽式与嘉宾开玩笑,被网友调侃到“铁壁男拒绝感动”;拿到毽子看似要大展身手结果竟是“毽不过三”直接落地,踢毽子佼佼者秒变“骄骄者”引得嘉宾爆笑。

在节目中董思成不仅自然流露出邻家弟弟的可爱,还常不按套路出牌,把忙内的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将综艺感拉满,更是被网友戏称为“嘴强王者”。

雨中电台暖心时刻逐星少年金句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节目还联合浙江交通之声,在“追星圣地”天荒坪开启了特别电台节目直播。在电台中,董思成提及他在追星旅途中第一次看到北斗七星时的激动心情,感慨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很相似又很特别,我们都在这个人世间闪耀着。”金句不断,爱闹爱笑的逐星少年也有细腻柔软的一面。

下一期节目,董思成换上古代服饰随“追星团”一同体验非遗文化,综艺接梗小达人又将会遇到哪些充满欢笑与温暖的故事呢?敬请期待每周六晚十点浙江卫视播出的《追星星的人》吧~

责任编辑:耿明

吴奇隆看不到经纬仪是哪一期

第7期。吴奇隆看不到经纬仪是出自综艺节目《追星星的人第二季》。在该综艺的第7期中,51岁的吴奇隆,老眼昏花,已经严重到看不清近在咫尺的经纬仪上的数字了,只得寻找队友帮忙。《追星星的人第二季》由吴奇隆、王耀庆、宋轶、郭俊辰、董思成担任常驻嘉宾,于2022年4月16日起每周六22:00首播。

《追星星的人2》满屏五星,这档节目为什么能赢得观众的喜欢?

《追星星的人2》满屏五星,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的喜欢,就是因为他们在用心做一档慢综艺,而且嘉宾之间的互动以及温馨的氛围都让观众非常喜欢,感觉能够得到治愈,这就是最关键的。其实通过看这档节目也能感受到,无论是制作组还是嘉宾们都是特别用心的。唯有真诚能够打动观众,所以他们一直特别用心的去拍摄每一个画面,同时也很用心的在完成节目组给出的任务,并且向大家诠释出一个好的综艺。而且第二季当中嘉宾们之间的互动也非常的有趣,保留了原有的嘉宾宋轶和吴奇隆,又增添了新的嘉宾胡海泉,郭俊辰和董思成等等,他们其实之前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本身每个嘉宾都是非常可爱又善良的人,所以他们通过简单的介绍之后就很快的拥有了团魂,并且疫情互相帮忙,无论是做饭还是其他方面的布置都能够一起努力。所以嘉宾们之间的一个搭配也让观众们看的特别开心,因为虽然他们并不是特别会搞笑,但是正因为嘉宾之间的互动让人看了很舒服,所以也能够吸引到很多的观众。
除此之外还有这个节目特别的温馨与温暖,其实现在很多这种类型的综艺节目老是爱搞一些。抓马的事件,但是在这个节目里没有这些狗血的桥段,有的只是嘉宾们之间非常温暖,互相照顾,谦让的场景,这反倒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一种温馨的氛围。所以说这个节目也是一直在诠释着慢综艺应有的一个节奏和精髓,即使邀请的嘉宾不一定是最搞笑最大牌的,但是一定是能够互相擦出火花的。而且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的搭配,也让这个节目有家族感,让这个节目越来越好。

《追星星的人》第二季:从星空中探索宇宙深邃,这一季还有看点吗?

《追星星的人》这个综艺节目第二季也非常的受欢迎,从星空中探索宇宙深邃,非常的浪漫和有意义。让大家感受到了航天工作者的不容易以及他们对待工作的执着追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航天这一工作,对中国的航天航空探索更加的充满信心和好奇。这一季节目仍然有非常多的看点,在这个节目中大家感受到了祖国大好山河的魅力,同时嘉宾们的表现也非常的优秀。

这个节目的嘉宾们阵容也非常的有看点,只有一个女嘉宾宋轶,其他都是男嘉宾有王耀庆,郭俊辰,吴奇隆和董思成的,这些嘉宾组成追星星团。一起携手在不同地区进行探索和旅游,感受不同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在这个旅游的过程中也治愈了自己获得了相应的成长,在这个节目中可以看到王耀庆的喜剧人设非常的搞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和笑点,他在节目中的表现也非常的让大家喜欢,非常喜欢王耀庆的说话方式。

同时这个节目的飞行嘉宾也非常的有看点,请来了飞行嘉宾马天宇,马天宇温柔和充满人生经历的人设在这个节目中也成功的出圈,让很多人对他非常的期待。他在节目中和宋轶的互动也非常的有看点,很多人表示嗑到了他们俩的CP。感觉他们俩非常的般配,两个人都非常的温暖和善良,两个灵魂非常的相似,简直就是《小王子》那本书中的王子和玫瑰。

这个节目的看点非常的多,大家还感受到了浙江安吉的风土人情和美丽风景。嘉宾们还一起去了沙漠,感受到在沙漠生活的独特。看到沙漠的夜晚漫天星空,非常的惊艳和浪漫,漫天星空的非常的耀眼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星星都不同,是非常绚丽和精彩的。

求追星星的人第二季民族舞名字

锅庄舞
锅庄舞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锅庄舞
别名
果卓
分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源地
藏族
特点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
Ⅲ—20理标志
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
锅庄舞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锅庄舞
别名 果卓
分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源地
藏族
特点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
Ⅲ—20
地理标志
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
收起
历史渊源
综合概述
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锅庄舞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锅庄舞
别名 果卓
分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源地
藏族
特点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
Ⅲ—20
地理标志
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
收起
历史渊源
综合概述
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萌芽时期
锅庄舞
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 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这种宗教信仰渗透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远古西藏的六大氏族均为崇拜图腾的氏族。《西藏王臣记》中写道:“上部阿里部分是大象和野兽区;中部卫藏部分是野兽和猿猴区;下部多康部分是猿猴和罗刹区”。图腾偶像的树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神合一的思想。源于这种思想方法的基础,模仿图腾形态动作的舞蹈便产生了。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
锅庄舞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锅庄舞
别名 果卓
分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源地
藏族
特点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
Ⅲ—20
地理标志
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
收起
历史渊源
综合概述
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萌芽时期
锅庄舞
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 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这种宗教信仰渗透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远古西藏的六大氏族均为崇拜图腾的氏族。《西藏王臣记》中写道:“上部阿里部分是大象和野兽区;中部卫藏部分是野兽和猿猴区;下部多康部分是猿猴和罗刹区”。图腾偶像的树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神合一的思想。源于这种思想方法的基础,模仿图腾形态动作的舞蹈便产生了。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
锅庄舞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等取悦鬼神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人们在通过舞蹈把祈求、祝愿传给神灵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神灵的感召和庇佑。跳锅庄舞即为原始先民在祭祀神灵时与神灵沟通的方式。随着岁月的流逝,锅庄舞的社会功能逐步由酬神娱神转向娱人。围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围火而舞的传统形式的保留,也是锅庄舞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依据之一。
初具形态
艺术形式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陋单一到复杂多样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艺术的发展,藏族民间歌舞艺术“锅庄舞”摆脱了对于原始生产劳动的直接依赖和纯客观的模拟,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
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5世纪,蕃域高原处于藏族历史上的“小邦时期”。此时舞蹈已度过原始时期的萌芽状况,逐渐进入藏族舞蹈发展的雏形期。“古代的“卓舞”多用于祭坛、盟誓、宗教等祭祀仪式活动。”正如西藏的专家学者对吐蕃碑石和敦煌石窟藏文遗书记载考证后认为,锅庄舞的形成和发展与最初的盟誓活动有着直接的关联。小邦时期便是锅庄舞形成独具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阶段。小邦时期的部落盟誓,是当时一种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据研究表明:在藏文文献中,常把“誓词”写为“卓次”(“卓”意为舞蹈,“次”意为词),很可能是一种边唱誓词边舞蹈的形式。在盟誓宣布誓言时,“为着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辅之于手舞足蹈以激动人心。”因此推论,“卓”舞就应是专门在盟誓仪式上表演的一种舞蹈。在当时,盟誓也是战时的一项重要仪式活动。这种古老的盟誓仪式舞蹈活动至今仍流传于广大的藏族地区。
小邦时期是锅庄舞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锅庄舞处在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初具规模。
成熟发展
锅庄舞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锅庄舞
别名 果卓
分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源地
藏族
特点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
Ⅲ—20
地理标志
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
收起
历史渊源
综合概述
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萌芽时期
锅庄舞
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 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这种宗教信仰渗透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远古西藏的六大氏族均为崇拜图腾的氏族。《西藏王臣记》中写道:“上部阿里部分是大象和野兽区;中部卫藏部分是野兽和猿猴区;下部多康部分是猿猴和罗刹区”。图腾偶像的树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神合一的思想。源于这种思想方法的基础,模仿图腾形态动作的舞蹈便产生了。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
锅庄舞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等取悦鬼神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人们在通过舞蹈把祈求、祝愿传给神灵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神灵的感召和庇佑。跳锅庄舞即为原始先民在祭祀神灵时与神灵沟通的方式。随着岁月的流逝,锅庄舞的社会功能逐步由酬神娱神转向娱人。围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围火而舞的传统形式的保留,也是锅庄舞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依据之一。
初具形态
艺术形式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陋单一到复杂多样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艺术的发展,藏族民间歌舞艺术“锅庄舞”摆脱了对于原始生产劳动的直接依赖和纯客观的模拟,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
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5世纪,蕃域高原处于藏族历史上的“小邦时期”。此时舞蹈已度过原始时期的萌芽状况,逐渐进入藏族舞蹈发展的雏形期。“古代的“卓舞”多用于祭坛、盟誓、宗教等祭祀仪式活动。”正如西藏的专家学者对吐蕃碑石和敦煌石窟藏文遗书记载考证后认为,锅庄舞的形成和发展与最初的盟誓活动有着直接的关联。小邦时期便是锅庄舞形成独具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阶段。小邦时期的部落盟誓,是当时一种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据研究表明:在藏文文献中,常把“誓词”写为“卓次”(“卓”意为舞蹈,“次”意为词),很可能是一种边唱誓词边舞蹈的形式。在盟誓宣布誓言时,“为着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辅之于手舞足蹈以激动人心。”因此推论,“卓”舞就应是专门在盟誓仪式上表演的一种舞蹈。在当时,盟誓也是战时的一项重要仪式活动。这种古老的盟誓仪式舞蹈活动至今仍流传于广大的藏族地区。
小邦时期是锅庄舞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锅庄舞处在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初具规模。
成熟发展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盛大庆演活动
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据传,人们在修建桑耶寺时,白天人们辛辛苦苦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坏。为了镇妖除魔,莲花生大师请来工布地区的卓巴(跳卓的人)每至夜晚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和精妙的舞姿将鬼怪迷惑,人们趁机建起了寺庙。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藏区,尤其是西藏工布地区,也被多个权威性史籍记录在册,赤松德赞的大臣巴色郎在《巴协》中记载:“庆祝桑耶寺落成庆典时,人们欢快地跳起了‘卓舞’。”从此“卓”作为吉祥的标志,在藏区广泛流传,不但在寺庙大型仪式中使用,民间也开始盛行。
到明清时期,舞蹈艺术有很大发展,各种民间舞蹈如《卓舞》(亦称锅庄舞)、《果谐》、《堆谐》等形式仍在群众中流传发展。卓舞的汉文记载多见于清代或清代以后的史籍、志书和游记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印的《卫藏图识》载:“俗有跳歌粧(即锅庄舞)之戏,盖以妇女十余人,首戴白布围帽,如箭鹄,著五色彩衣,携手成圈,腾足于空,团栾歌舞。度曲亦靡靡可听。”这里描写的是甘孜州康定妇女跳卓舞之情景。《皇清职贡图》则记述了藏民男女舞卓的风俗:“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名曰锅庄舞。”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中亦有藏民“俗喜跳锅庄舞嘉会”,“男女纷沓,连臂踏歌”的记载。“锅庄舞”一词也就是在这时才出现的。
传承保护
2006年锅庄舞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省市、自治州都积极地组织了锅庄舞非遗的申报工作。
在各个藏区的锅庄舞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锅庄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锅庄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卓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马奈锅庄,青海省称多县的称多白龙卓舞,青海省囊谦县的囊谦卓干玛,于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