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大结局是宋乔安和刘昭国终于坦然面对失去儿子的伤痛,美媚也决定要一直支持王赦,让王赦坚持做他想做的事情,而思悦和大芝也在相互扶持下努力的生活着。
我们与恶的距离结局是什么
由贾静雯、吴慷仁、温升豪、周采诗、曾沛慈、陈妤等人主演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大结局是患有精神病的思聪来到宋乔平办公室,差点伤害了宋乔安和宋乔平。但是在宋乔平的努力下,思聪终于放下了手中的镜片,没有伤害宋乔安姐妹二人。而差点失去宋乔平的林一骏也终于和宋乔平和解,两人重归于好。应思悦还是将思聪送进了精神病院,和李晓文两人互相安慰着生活。
而丁美媚在看到现在这个冷漠的丈夫不禁有些失望,于是丁美媚和丈夫王赦坦白,要一直支持丈夫王赦的工作和想法。恢复了生气的王赦也带着李晓明父母一一向受害者父母道歉,在他的帮助下,李晓明父母也慢慢被众人原谅。宋乔安和刘昭国也终于坦然面对失去儿子的伤痛,带着女儿天晴一起出外旅游,女儿天晴也慢慢恢复了孩童的天真烂漫。
我们与恶的距离
推荐一部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共十集,该部电视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无差别杀人犯在院随机枪杀了九个观影人员之后所发生事情。案件发生后媒体,受害人,杀人犯家属,律师等人所面临的系列问题,深挖了人性的善于恶。
整部剧里面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都很艰难的活着。同时也反映了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歧视以及生存现状。没有超级玛丽苏,也没有各种煽情,很真实的反映了人性。
每个人都是带着伤生活的,我们都是破碎的,不完整的。剧里的精分患者应思聪,童年被母亲遗弃,成年后经历了女友去世,工作受挫等一系列的伤害,最终思觉失调。即使如王律师那般正义的,充满爱与宽容的人也是,他致力于为这些死刑犯辩护,挖掘他们背后的动机,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童年的经历,也曾差一点落入深渊,差点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他也是带着自己的创伤在他的工作中。
受害人宋乔平的儿子在那起枪击案中身亡,她是一个受害人的母亲,她一直走不出这件事带来的创伤,十分自责。为了掩藏内心的创伤,变得暴躁易怒,导致和家人同事的关系都很紧张。她的暴躁易怒,让她女儿认为母亲只爱去世的哥哥,不爱自己,导致在学校早恋等一些列的问题。宋乔平是受害者,同时她也是一个加害人,她跟拍了杀人犯的家属,曝光了他们的住处,导致他们受到围攻。所以这种善与恶的转换往往就在瞬间。
杀人犯的妹妹,是个善良可爱的女孩,但很多次被媒体曝光,受到围攻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她眼里的愤怒,只需要一点点的冲动,都是极有可能发生报复社会的行为,但是她没有,善和恶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她选择了善。善于恶的能力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你必须了解自己也有可能有邪恶的能力,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往善的方向走。
剧里最终没有说明杀人犯李晓明的杀人动机,个人猜测大概他一直在生活里都是被人看不到的,父母忙于经营面馆,无暇顾及他,所以他一直希望做一件很轰动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他。当然,这只是单一的片面猜测,实际上原因应该这个复杂很多很多,但是无从知晓。
这部剧并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社会大众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有色眼镜,这些人回到社会上面临的问题,比如拷问了媒体人的良知,比如法制对于死刑犯的人权保护,还有舆论导向对于法官审理案件的影响,当然这里并没有深入,只是点到即止。
重点在于人性的挖掘,光这一点上就很值得一看。我们小时候接受了很多非黑即白的价值观,长大以后才明白,生活不是想象的那样,人性也不是。我们常常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然后就简单粗暴的贴标签,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我们真正的了解一个人的时候,知道他所经历的一切,或许更能够同理对方的心情,并包容。
戴维·奥斯伯格说:“没有任何一个想法是没有缺点的,也没有任何一个行动是没有错误的,所有我们所做的事都是有限而可能出错的,这就是人性,我们因宽恕而得到救赎。”
剧里的每个人都在面临着人生的难题,没有谁活得轻松。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要珍惜那些在至暗时刻帮助过你,留在你身边的人。
生命中很多难题,当我们真正的鼓足勇气去面对的时候,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当李大芝和他的父母不再躲避,站出来面对受害者家属,面对媒体的时候。当宋乔平不想再沉浸在失去孩子的仇恨中,不再想一直当受害者家属的时候,一切逐渐好转了起来。逃避往往会让伤痛加剧,正面那些伤害,会更快愈合。
每一个人都有其破碎的地方:伤害、痛楚、悲痛、伤口、无法满足的渴望、痛苦的失落。我们不需要害怕或掩饰伤疤,这些仅仅只是我们充实地、主动地、敞开地生活是所留下的伤疤。最深的伤疤,常是我们最大力量的来源。问问自己,什么是我最深的伤疤?什么是我始终感到痛的地方?我们用这个痛来自我成长、改变,变得更坚强、更能接纳、更能忍耐、更能爱的人。
众生皆有病,路过人世间,一切都有期限,都会过去,都会好的。
影评|我们与恶的距离
剧情简介
「到底什么是好人,
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
这是由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延伸出的几个家庭间,不同立场、不同参与者的故事……
▪ 因孩子罹难濒临破碎的_受害者家庭
▪ 儿子杀人于是避逃人群的_加害者家庭
▪ 帮死刑犯辩护而受尽谴责的_法扶律师
▪ 弟弟患病带给姐姐人生课题的_家庭
这是一个,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当事件发生,我们会选择如何面对?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宋乔安
贾静雯
王赦
吴慷仁
刘昭国
温升豪
丁美媚
周采诗
应思悦
曾沛慈
李大芝
陈妤
职员表 导演 林君阳 编剧 吕莳媛 摄影 陈克勤 剪辑 Chun-Hong Lee 艺术指导 Wen-Chin Lo 服装设计 Amber Chen 角色介绍贾静雯 饰演宋乔安
品味新闻台编辑主管,刘昭国的妻子
温升豪 饰演刘昭国
网路先驱报的创办人,宋乔安的丈夫
吴慷仁 饰演王赦
为死刑犯辩护的法扶人权律师,丁美媚的丈夫
音乐原声 歌曲名称 作词 作曲 演唱者 类型 别让我走远 HUSH 林恺伦 林宥嘉 主题曲 幕后花絮 贾静雯当初愿意接下这个角色的原因是被剧本深深吸引,该剧也是她出道以来流最多眼泪的一部戏。 温升豪为演好角色瘦了2千克,留了胡子,让外型看起来憔悴一点、精神状况差一点,也请工作人员准备大一点的衣服,西装、猎装不是那么挺的,看起来有点驼背。 林哲熹为了揣摩思觉失调症患者这一角色,去了康复之家、疗养院观察实习,与病友接触聊天。 为了更好地诠释乔安这角色,贾静雯主动要求素颜出镜。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届次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备注 2019年10月5日 第54届电视金钟奖 戏剧节目奖 获奖 2019年10月5日 第54届电视金钟奖 导演奖 林君阳 获奖 2019年10月5日 第54届电视金钟奖 女主角奖 贾静雯 获奖 2019年10月5日 第54届电视金钟奖 男配角 温升豪 获奖 2019年10月5日 第54届电视金钟奖 女配角奖 曾沛慈 获奖 2019年10月5日 第54届电视金钟奖 编剧奖 吕莳媛 获奖 2019年10月5日 第54届电视金钟奖 金钟新人 陈妤 获奖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我们与恶的距离》脱胎于大量采写调查,以台湾真实案件为原型(包括2012年台南汤姆熊随机杀人案,2014年台北郑捷随机杀人事件等),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和典型化,提炼出实践中最难以处理的部分。
这部剧集是台湾地区少数由编剧先行,完成剧本之后,才对外招标制作团队的案例。原本2016年台湾公视(PTS)邀请吕莳媛开发剧本时,她打算以“八仙尘爆”为题。2015年6·27新北游乐园粉尘爆炸事故造成500人受伤、12人死亡。但后来项目与资策会的“创新套用服务研究所”合作,新闻事件与网路留言的大数据分析成为编剧的重要参考,考虑到戏剧冲击等因素,吕莳媛将主题转向“无差别杀人事件”,即“随机杀人”。吕莳媛觉得台湾地区缺乏社会写实剧的关键。该片的资金来源于 财政、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等。10集《我们与恶的距离》耗资4300万新台币,折合成人民币约为936万元。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时间 播出地区 2019年3月24日 中国台湾 影片评价与以往的清楚偶像套路不同,《与恶》更加真实,更加悬疑。它是根据16年轰动台湾的”小灯泡案件”改编而成。剧中,我们能看到类似的事件,男子在院无差别的杀人。然后被捕。 要的是判处死刑;王律师却希望把事情调查清楚,通过寻找这件事背后的真相,从根本上杜绝这样的事件。事情就是通过,律师、舆论、受害人家属以及罪犯家属展开。从侧面中,渐渐展现出人性的恶是如何形成的。死刑到底该不该废除,这个问题,难到了很多人,凶手该以何种处置方式才能得到民众的宽恕,才能得到被害者的原谅同样是个道德难题。可能这一秒我们还在做正确的事情,下一秒,我们就可能与恶同行了。就比如,那些自杀现场的喧哗者;那些事不关己的逃避者等等。(今日头条评)
抽空看完 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部剧,让我从善恶、对错及法律三者有了一定的感悟。
恶从何处来——一条不负责的言论新闻?一双冷漠见死不救的眼睛?还是一颗被利益染黑的心或是冷冰冰的歧视。科技发达的时代,世界大事可变成隔着屏幕的新闻,新闻会不会造假?会不会是媒体和记者为了博人眼球而成?这种情况虽不少,最常见的娱乐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恶也许在记者或是媒体造假之后所有相机相头下的假象。
如有人受伤,看热闹的总比伸出援手的多,无动于衷的参观者也行比施暴者更残酷。在利益熏陶的社会,有些人每一个行为都会和钱挂钩。有钱则为,没钱则不理之,社会不知道有多少医生是称得上大公无私的,更不知多少穷人必死在医院门口。歧视可以说是最冷漠的恶,最出名的就是黑人歧视和癌症歧视,因种族不同、因他人得了不治之病或是传染病和精神病就疏远他们甚至敌视他们,以至于把人人平等抛到脑后。
恶其实就在一个人的一念之间,在面临善恶抉择的那一瞬间,你的第一反应就是答案,没人知道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只是在发生之前不让恶先来。
三观又是什么?三观本来就是一个模糊的界限,每个人所看到会有所不同。衡量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法律还是社会公德或者会人云亦云的言论?
其实除了法律和公德之外,没有人有资格去评论他人对错,因为人没有十全十美,所以请闭上那张不替他人思考只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且不负责任的嘴。
有些时候,正是那张冲动的嘴给人造成了无形的语言伤害。别轻易评论他人是是非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准则和习惯。
保留自己的底线,不去伤害他人就是小善,坚持自己的准则去替他人思考与及帮助别人就是大善。如果你无法保持善良的微笑,那么请你不要让恶意诞生,不要让恶衍生为罪。做事请三思,说话请看人,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你的做法和说话方式。
何为对?何为错?在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上,是不是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是对的?只要自己认为错的就是错?也许就你一个人而言,不违反法律和公德,只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就是对,这也许没错。可又是放在利益前面,放在团体面前与及各种单位之间的不同场合,对错可能又有另一番说辞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对与错是在除了法律与及社会公德的衡量下,它们还需接受各个大大小小的场合与及形形色色的人的选择。对错之间,简单而言无非是一个人的一个选择罢了。
法律会出错吗?法律会遍布全世界吗?法律就是公平的吗?这些问题也许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也许法律被利益污染,成为富人的靠山,律师也许也会变成玩弄法律的。也许法律无法像阳光一样照射全世界,或许某些藏在黑暗的小村庄看不见法律,或许一些大字不识的人不会写法律二字,又或许权利被侵害时不会去信法律能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自己心中的那个天平还保持平衡,那么就选择相信法律,因为我们应该相信法律会越来越好,我们应该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法律游走于一个漫长的改革之路之中,有所发现、有所遗漏、有所错误才会有所改善,就目前而言法律的存在无疑是正确的,没有人敢想象这个世界没有法律会怎么样?
人为什么会犯罪?造成犯罪的原因又是什么?罪犯就一定是坏人吗?有人一时冲动就扼杀掉一个生命,有人精神出了问题就到处害人?有人因鸡毛小事就滋生恨意?一个人从单纯的小孩变成罪犯的过程,是社会因素造成还是家庭因素?其实两者可以说是或多或少,但最只要的还是自己的因素?除精神病遗传之外。
在这个冷漠自私且利益熏陶的社会上,有人因为受不了伤害而让恶意诞生,甚至有了犯罪的念头,有人压抑过久而使自己扭曲。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道理都是在善恶边缘打滚,如其实每个人都会瘦或多或少的伤害,可如果你一个人无法面对时别忘了找一个人倾诉自己,别把悲伤藏在心中,别把消极锁在心头,只要勇于走出去,积极面对就会会恶意消除。
适当的发泄也许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积极的想法也许会让你发觉善良的微笑就在眼前。敞开心扉、吐出恶意、扼杀罪恶也许你就会感觉到温暖。
即使每个人经历不一样,即使别人不一定明白你的想法,但是切记总会有人在乎你,总会有人倾听你,总会有人给你温暖。所以别让你的恶意产生,让善良的微笑诞生温暖,相信希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