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朱高炽拿了郭贵妃的毒酒,没喝,但是心疾复发而亡,众人判断是朱高炽被御史李时勉说的话气死的,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李时勉说了什么,对李时勉到底怎么七朱高炽的很好奇,但是最后李时勉的回答被姚子衿提醒游一帆之后,告诉李时勉要活命只能说,“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最后本来要杀掉李时勉的朱瞻基免去他的死罪,那么到底李时勉对朱高炽说了什么?朱瞻基为什么又因为这句话赦免李时勉?
李时勉对朱高炽说了什么?
在郭贵妃给皇后毒酒的时候,朱高炽一边喊着“可恼可恼”进了皇后房里,张皇后问他“陛下为何盛怒而来啊?”
朱高炽回答“那个该死的李时勉,竟敢当众辱朕,真是气煞我也。”然后就没有说下去,看到了郭贵妃拿着的酒,端过去要喝,结果被郭贵妃喊了一声“陛下”就死了。所以从朱高炽的口中最后没有得知李时勉到底说了什么,而奏章也被烧毁,所以真相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朱瞻基为什么赦免李时勉?
本来朱瞻基知道了李时勉气死朱高炽,要问他到底说了什么,最后又说不必见了,直接处死,不过游一帆还是用和传话的人错过了为借口,带来了李时勉,然后李时勉说了一句话,朱瞻基救赦免了他,下面就让我们以这场“朱瞻基免除李时勉死罪”的戏,来仔细解读一番吧。在这场戏中,那些看起来本该是主角的人物,此刻似乎都成了无关紧要之人。
真正有戏与主要的焦点,反而落在了这位被打断三根肋骨的御史,以及以游一帆为代表的锦衣卫身上。
而这一切,还要从御史李时勉其人说起。李时勉虽然在明朝的历史上并不出名也不算出彩,但他却是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之所以说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除了许多历史会将朱高炽的死与他联系在一起之外,还因为他是一位历经了六朝皇帝的朝廷大员。他不仅在《明史》中有自己一篇独立的列传,还在某种程度上得罪过三位明朝的皇帝,可最后他还得了一个善终。这样的一个御史言官,虽然生前数次下狱,却终能落得善终,怎么能说他不是一个传奇呢。
在《尚食》中,并没有从李时勉的口中得知他到底向朱高炽说了什么,才让朱高炽龙颜大怒的。但从一些历史资料中,其实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这里且暂时不表。
让我们先来看看《尚食》中他是如何回答朱瞻基询问的吧。虽然这一段的剧情,李时勉是借由游一帆的提点,才躲过了朱瞻基想要处死自己的大祸。但其实在历史上他朱瞻基确实有过类似的对答,只不过游一帆的角色并不是《尚食》中的这个样子。
在《明史》中李时勉列传中有是这样记载的“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这里的“谅暗”指的是朱棣刚刚驾崩,朱高炽理应还是在守孝期间。所以朱高炽不应该与嫔妃有太多的亲近行为,也不应该让皇太子离开自己的身边。李时勉的这一番回答,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尚食》中来说,无论是从游一帆还是他自己嘴里来说,都隐含了对朱高炽很深的嘲讽与不屑。有一种当着朱瞻基的面,嘲讽他的皇父朱高炽,不仅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还是一个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人。
怎么能从这两句中看出这样的意涵呢?
要知道无论是哪一朝,对于守孝这件事都是非常重视的,身为人子如果在守孝期间做一些不合时宜之事,很容易冠上不孝的名头。而后半句将太子远放南京的举动,不仅更加坐实了朱高炽的这项“罪名”,还隐含着诅咒朱高炽命不久矣的意思。一个命不久矣的皇帝,将自己皇位的继承者远放南京,这对于朝纲的稳定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可就是这样一番言论,却让本想诛杀自己的朱瞻基因此饶了自己一命。这不得不说有些让人意外,很难想象朱瞻基此时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不过,联想起他与朱高炽之前的父子关系,这样的结果倒是不太让人意外。
接下来,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一下那份被朱高炽烧掉的上疏吧。在这份上疏中,李时勉到底写了什么,能让朱高炽勃然大怒呢?
这里我梳理出了其中的四句:“所谓节民力者此也,所谓谨嗜欲者此也,所谓勤政事者此也,所谓务正学者此也。”从整篇上疏中来看,这四句话可谓是直戳朱高炽的痛点,虽然有些方面过于严苛了。
这四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朱高炽在即位之后便下令整修宫殿,在李时勉眼中这是一种劳民伤财的举动朱高炽在即位之后便开始挑选宫女来伺候自己,在李时勉眼中这他就是一个好色之徒。朱高炽因身体不适有好几天没上朝,在李时勉的眼中就是一个好吃懒做之人。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李时勉的眼中朱高炽简直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好色皇帝。
虽说李时勉是一位御史,虽说朱高炽在历代皇帝中是少有的好脾气。但他这样一席话,可谓是句句诛心,完全不留情面。任谁听到自己手底下之人这样评价自己,都无法忍受心中的怒火吧。也难怪朱高炽会将李时勉的上疏给一把火烧掉,并当场以金瓜槌往死里锤他了。
虽然《尚食》中的李时勉显露出了惧怕之意。但历史上的李时勉不但不是这个样子的,他还有着权大欺主的嫌疑。
在《明史》中,对于李时勉被朱高炽下狱之后,有这样的描写:“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发现这一段的重点了吗?是的,就是“于锦衣千户某有恩”这一句了。仅仅是这一项,如果是朱棣在世之时,李时勉便足以因此而被诛杀了。这是为何呢?因为锦衣卫在当时相当于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家奴”,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影子。这样的锦衣卫却让李时勉施于了恩惠,并违背自己主子的意思,偷偷医治被下狱的罪人。
就如同《尚食》里的游一帆那般,简直就是皇帝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李时勉像汉王那样利用这位“某千户”,做出一些对皇帝或皇权不利之事,那里还有朱高炽、朱瞻基什么事呢?
所以说,这位能辅佐六朝皇帝而不倒的李时勉,这位曾惹恼过三位皇帝的李时勉,仅从他能得以善终来看,绝对是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隐藏大BOSS。
大明的仁宗朱高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仁宗朱高炽,明朝第4位皇帝,是个爷爷不疼爸爸不爱的受气皇帝,好不容易熬了20多年的太子,登上皇位才9个月就死了,而且前一天还好好的处理政务,头一天就病倒,第二天就驾崩了,这未免太快了,直观感觉这是非正常死亡,但《明史》和《仁宗》实录只字不提,以至成为历史之谜,当年多年来,人们对仁宗朱高炽之死有几种说法。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炽画像。
一种说法朱高炽之死是郭贵妃误杀的,郭贵妃想当皇后,在一次酒宴上,向张皇后敬毒酒,张皇后与郭贵妃不对眼,就是不喝,一旁的朱高炽打圆场,抢过酒喝了,结果毒死了,郭贵妃因误毒死皇帝,羞愧之下也殉葬了,此事记载于祝允明的《野记》,这事仔细分析,漏洞百出,郭贵妃就算想害死张皇后,当场献了毒酒,岂不是自己就是凶手,肯定满门抄斩,还当什么皇后,而且郭贵妃是武定侯郭英后人,朱高炽死后,郭氏一族活得好好的,再说明朝殉葬制度,朱元璋定的是太子即位,除了太后和生母,其余妃嫔全部在殉葬之列,郭贵孔殉葬是正常程度,不存在郭贵妃误杀。
朱高炽原配张皇后。
二种说法是朱高炽是被大臣李时勉气死的,《明史·李时勉传》记载,朱高炽死的前几天,李时勉上了一道奏折,说“凉阁中不宜近妃嫔,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实为提醒皇帝不要放纵过欲,在大殿上说这样的话,完全是不给皇帝面子,朱高炽便叫到一边,两人对论,朱高炽气个半死,几天后去逝,死前还说“时勉廷辱我”,当时李时勉已经下了诏狱,儿子朱瞻基登基后,张太后下令严惩,结果是朱瞻基亲审李时勉后,无罪,官复原职,假设先帝是李时勉气死的,那李时勉绝对活不了,可以肯定的是,朱高炽之死与李时勉没有关系。
朱高炽的献陵。
三种说法是误服药服暴亡,朱高炽的身体从小就不好,体弱多病,还非常肥胖,走路都要两个太监给架着,朱棣就曾亲口说世子多病,《明史纪事本末》有“世子多疾”的记载,朱高炽从发病到死亡,虽然突然,但后世做的井井有条,不但诏令太子朱瞻基回北京,还敕令太子即位诏书,可见中间还有回旋的时间,民间史料《病逸漫记》记载“盖阴症也”,意思是朱高炽有阴虚方面的毛病,于是服用了补阳的药物,《明史·孙汝敬传》记载仁宗是“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如果综合这些线索,大概可以理出,朱高炽本就体弱多病,有点阴虚,服用了下面进献的金石丹药,本想补阳,结果药物毒性发作而死。
钦安殿,建于永乐年间,里面供奉着真武大帝,为皇宫内道教法事场所。
另外,仁宗朱高炽本是性格温和,甚至有点懦弱的皇帝,但查看《仁宗实录》会发现,在他去世前几个月,会常有暴怒、突然发火的现象,前面那个李时勉就因为在朝廷上讲了几句话,就大怒拖下去打,死前嘴里还念叨时勉廷辱我,这些现象很像服用金石丹药的副作用症状,而且朱高炽没有死在自己寝宫,而是死在钦安殿里,这个殿是干嘛的,专门给道士作法事用的,那结果呼之欲出了,朱高炽也有吃丹药的毛病,一天在钦安殿炼丹吃药,毒性发作,暴毙。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呢?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六十五岁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第五次出塞,讨伐鞑靼。但是这一次成祖一改往日雷厉风行作风,刚刚出塞,行程不过半,便下令班师。七月,在返回京师路上,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成祖驾崩。
这样看来,也许当初出塞时,成祖已经发病,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立即返回,以安排后事,但是没有能捱到回京,半道而崩。
随驾文臣杨荣、金幼孜等,在事出突然之时,封锁消息,照常向御帐进饮食,维持正常局面。暗中由杨荣亲自带队,率亲随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命,奉太子登基,即明仁宗。
这个时候,觊觎皇位的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已经被赶到山东乐安就藩,三子赵王朱高燧因上一年谋逆事件,被成祖废弃,诛杀党羽多人,也闭门不出。由于杨荣动作迅速,即使汉王在京师之中耳目众多,也没有来的及反应。等到他知悉成祖已经去世时,太子大哥早已奉遗诏继位,无可奈何了。
仁宗自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至今已二十年,由于身体肥胖,腿脚又不便,无法像成祖那样跃马上阵,驰骋沙场,所以一直不得成祖欢心。
而其二弟汉王朱高煦,简直就是成祖的翻版,靖难时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劳。成祖早就有易储之心。如果不是朝中文臣死保,加上成祖确实喜欢太子长子,皇太孙朱瞻基,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几乎不保。
成祖去世,使得仁宗彻底摆脱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终于一步登天,成为天下至尊。即位后的仁宗,在长出一口气同时,也着手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改变永乐一朝大张大阖的政治态势,安定朝局,消除对立,稳定生息为上。
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仁宗宽宏大度,不予追究,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甚厚。以自己的举动为表率,向天下人表示以和为贵。
政治上,仁宗将永乐年间为了保护自己而得罪成祖,被下狱治罪的诸文臣第一时间开释,重用杨荣、杨士奇、杨溥,蹇义、夏元吉等,澄清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天下从成祖时因频繁用兵、大兴土木而财政崩溃、人民困苦的局面中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