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在胡尚食与孟尚食之争中,要比试分胜负,张皇后明显偏心胡善围,但是还是被姚子衿用一副《辋川图》取胜,原本辋川图是姚子衿给殷紫萍画的,却被苏月华偷取,还好姚子衿在与游一帆对话后,灵机一动,在图上加了个和尚,就是因为这个和尚,张皇后必须让姚子衿他们胜出。这是为什么?这个和尚有什么作用?

游一帆看到图,要与姚子衿合作被拒绝的时候,他说别以为躲在庖厨,屠刀就不会落下。在这之后,姚子衿就在图上加了和尚。看起来总是个性开朗的姚子衿,一出手便是一记杀招,不仅令苏月华输掉了第一轮比试,还戳到了张皇后的痛处。

虽然说是因为先帝忌讳和尚,张皇后不得不让姚子衿胜出,但是其实苏月华专注雕工,却忘记食物最后是要入口的,冷天用冷盘,让人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如果姚子衿做就是做成蜜饯。

这《辋川图》是由唐代的王维所画,其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所以在《尚食》中姚子衿等人都称这幅《辋川图》是由王摩诘所画。而“摩诘”二字是王维受其母亲的影响,因精佛学才从佛教的《维摩诘经》中取了自己的“字”与“号”。

《尚食》中姚子衿所画的这幅《辋川图》,是临摹自宋代郭忠恕的《临王维辋川图》。而她用来误导苏月华的那个“老僧”,画在了《辋川图》中“木兰柴”的位置上。从事实上来看,在这里多出一位“老僧”是很突兀的。

因为《辋川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其实是王维为其母用于修行礼佛所建的别墅。可以说画中的这一大片土地都是王维家的私人领地,所以不太可能会有僧人出现在画中。而这一切,即便完全不知《辋川图》的真实样貌,只要多少了解一些画作背后的故事或背景便能察觉出不妥之处。而当心思缜密的张皇后看到苏月华这“幅”《辋川图》中的老僧之后,原本满脸的满意之色消失无踪,也让苏月华因此输掉了第一场的比试。

虽然之后又通过姚子衿之口,道出了为何张皇后会因为一个老僧而迁怒于苏月华。但只是简单地交代道:太祖皇帝曾入皇觉寺为僧,生平最讨厌人家将“秃、僧”挂在嘴边,紫禁城内谁要是敢有只言片语,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这并不是事情的全貌,而只是由繁化简了而已。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坐殿之后,所忌讳的字可不仅仅只有秃、僧二字而已。根据历史资料,有学者曾统计出过朱元璋非常忌讳的7个字,分别是:光、亮、秃、僧、贼、寇、则。前面的“光、亮、秃、僧”四字之所以不被朱元璋待见,从姚子衿的解释中不难理解。

因为朱元璋在成事之前,确实因家中父、母、兄先后离世,迫于无奈进入皇觉寺做了一个小行童。而“行童”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尚,他更像是一个整日被人呼来喝去的“小杂役”。可即便是这样的小行童,朱元璋也只仅仅只做了五十余日,便拿起破碗当起了一个更像是乞丐的云游僧人。

直到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参加红巾军之前,他做“和尚”的这4-8年的时间里,虽然在《明史》中有简略写到朱元璋“逾月,游食合肥。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但这段时间里,他是如何度过的,难道只凭整日乞讨吗?还是有过其他的经历呢?这一切都只字未提。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和尚,在投靠了郭子兴之后,却因指挥有方,成为了郭子兴身边的一名亲兵,并被赐予了“元璋”的名讳与“国瑞”之字。

虽然早期的红巾军曾被元朝视为“贼寇”要予以剿灭,但这支军队对于明朝的建立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支起义军吧?所以说,朱元璋之所以忌讳“贼、寇、则”三字,着实与他参加红巾军的关系不大。

于是,最让人疑惑的就只有朱元璋做云游僧人的那段时间了。要知道一个人要从什么都不懂的小和尚,成长为一个能领军作战的将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战场上不仅能直面刀光剑影,还能有调兵遣将的沉稳,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胜任的。可是朱元璋做到了,他的表现被郭子兴认可与赞赏,还因此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于朱元璋。

回过头来看被朱元璋轻描淡写的那些年,正是淮河流域的大灾之年,像是旱灾、蝗灾、饥荒、瘟疫等灾祸接踵而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世道应该便是民不聊生之状了,这也是皇觉寺“封仓遣散”的原因之一。朱元璋作为一个形似乞丐的云游僧人,真能在这种世道之下活过4年,并成功返回皇觉寺吗?所以便有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这一时期的朱元璋很有可能借由自己僧人的身份,暗地里做一个偷鸡摸狗、见不得光的事情。

甚至可能为了自己的肚皮,做一些为非作歹、打家劫舍之事也是有可能的。也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举动,才可能会在四年间云游了这许多的地方。因为一旦自己的相貌被人认出或官府贴出告示,自己便无法在此地久待下去了。

而只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才能解释为何一个只做过乞讨的和尚,能在军中做到冲锋陷阵、指挥有方了。因为他早已习惯了在刀口上讨生活的日子,所以在面对战场上的厮杀之时,他才能做到不慌张并让自己活下来。而这样的一段历史如果是真实的话,那么对于一个已经登基做了开国皇帝的人来说,是绝对不允许被天下人所知道的

所以才有了“光、亮、秃、僧、贼、寇、则”这七个让明成祖朱元璋十分忌讳的字。

由此可见,姚子衿不仅对朱元璋的忌讳了若指掌,还几乎将宫中皇帝、皇后、太子、妃子的内心都掌握于胸。这般的权谋与心计又岂是苏月华这样一个女庖厨所能比拟的。

要知道姚子衿的原型可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哦。她是一个能让朱瞻基为了自己,逼着“恭让章皇后胡善祥”在并无过错的情况下,将皇后的位置让贤逊位给自己的女人。

朱元璋为什么忌讳提到“和尚”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早年当过和尚,后来登位做了皇帝,便忌讳他人再提这件事。一些人因无意中碰到了“高压线”,而被屈杀。野史记载,朱元璋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文人李仕鲁,因谏太祖惑于僧言,朱元璋便命武士把他摔死于阶下。朝臣陶凯,因为取了一个别号“耐久道人”,犯忌被杀。杭州教授徐一夔,上贺表拍朱元璋的马屁,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看了大怒说:“生者僧也,讥我尝为僧也,光者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徐遂被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因为写到“光”字和“则”字,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和尚当过“贼”,于是杀了徐一夔。
僧来复谢恩诗中说:“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朱元璋看了后说道:“汝用殊字是谓我为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被斩。
有一天,宁妃的哥哥郭德成与朱元璋同饮,酒醉后,给太祖叩头。因为郭德成的头顶已没头发,朱元璋便取笑他说:“醉汉头发秃到这样,莫不是酒喝多了?”郭德成正在酒兴上,便也开玩笑地回答:“就这样还嫌多呢!剃光了才痛快。”朱元璋听了,脸上不悦,不再说话。第二天,郭德成酒醒,知道不妙,可是无法挽回,只好剃光了头发,假装发疯,这才侥幸免祸。
朱元璋为了掩饰自卑心理,用强权压制的方法来维护皇帝的尊严。于是,那些一不小心触电的人,可以说是死多活少了。

和尚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不吃肉的?为何不吃肉?

中国和尚是从梁武帝在位期间开始不吃肉的,之所以有此转变是因为痴迷佛教的梁武帝严令禁止和尚食肉。自中国引入佛教以来,对于和尚饮食的规定就一直是“不可食荤腥”。所谓“荤腥”其实是指包含葱、蒜等物在内的五种“重口”蔬菜食物以及肉类。不过以梁武帝为时间分界线的话,人们对于这个规定的理解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梁武帝之前,和尚虽然禁止食用“腥”这类食物,但是却不是全面禁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和尚其实也是可以吃肉的。佛门中有种“三净肉”的说法,这种“三净肉”就属于和尚可食用肉类。而“三净肉”则是指非和尚亲手所杀、非和尚看着被杀以及非为了和尚而杀的三种肉。只要是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肉,和尚其实是可以吃的。然而这项规定后来被梁武帝给取消了。

梁武帝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位期间不光大肆修建佛寺,还仔细研读各种佛经,甚至在在位后期还曾多次出家。其中梁武帝在研读佛经时得出佛门中人不应吃肉这一信息,因为一本名为《楞严经》的经书中曾提及“食肉之人,死堕恶道,受无量苦。”梁武帝受此启发,决定下令规定和尚不可再食肉。为了全面推广这个新规定,梁武帝自己带头吃起了素食,而且一天还只吃一顿。

禁止食肉的法令一经颁布就引来了诸多僧人的抗议,为了表明自己的势在必行,梁武帝接连五次下诏,一旦有僧人不履令就会受到严惩。除此之外,梁武帝还下令禁止祭祀时也不可再用牲畜。为了应对这一规定,民间百姓在祭祀时开始将糕点制成牛羊等牲畜形状。在梁武帝的明令禁止下中国和尚开始只吃素食,至今仍旧如此。